现阶段城市文化转型升级的方向
2015-12-05徐翔
◎文/徐翔
近年来,在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文化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等利好背景下,我国城市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省市区纷纷把“文化立市”或“文化强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推动城市文化的提升。当前阶段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
协调城市文化的要素式增长和内涵式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大城市文化内核建设
文化有着不同的层次,在最为直观的层面上它表现为文化产品、文化场所等物质形态,以及文化品牌等符号形态。然而文化中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内涵。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来说,真正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不仅要具有对于物质形态、产品形态和符号形态的文化供给和创造能力,还要有通过城市文化生成和表达精神文化的能力。理念、精神、思想,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部分,是整个文化规划的核心。城市在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系、精神氛围和文化创新品质等内核层面具有更多的时间积淀性和对于城市文化软实力而言的难以复制性。
城市文化的内核向度难以简单地依靠产业化发展或短期建设来实现,而更多的是在长期积淀中表现出来的底蕴和光晕,通过城市文化这个综合体向一代代居民以及外界弥散。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文化、巴黎的左岸文化等,无不需要其城市在艺术、文学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长久综合积累。城市的文化力不应仅仅来源于其装载的文化产业、现代传媒或作为消费品的文化遗产和景观,更应该内在地溶于城市文化本身之中。从更深层次而言,城市的核心文化不仅是对城市民众的精神文化的塑造,也是对于城市价值观和城市发展范式的生成。在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国城市面临着加强乃至逐步转向文化内涵式增长,塑造城市文化魂魄的任务。
调整城市文化快速扩张与集约精细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升城市文化增长质量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建设起步晚于西方文化发达城市,在近些年的推进中,由于一系列政府文化政策和扶持措施的保障、文化产业和市场的激活、文化资金和资本在引导和激励中的快速大量涌入等诸多有利因素,城市文化发展得到迅速而有效地推进,在追赶世界领先文化城市的进程中体现出了后发优势。然而这种增长模式的粗放性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面临着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改善到一定阶段后其增长质量的集约化、精细化转型诉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例,从2005年中央正式提出到近些年来不少城市完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全覆盖,这种投入规模和建设速度固然重要,但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覆盖率已大大提升的情况下,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质量,处理好快速扩张与集约精细增长的关系。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近些年经历了高速崛起,然而领军文化企业和品牌依然不够、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和精品缺乏、文化增长效率有待提升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城市需要逐渐转变注重产业和资本规模、资源要素扩张的初始阶段文化发展路径,更多地把城市文化发展质量纳入政策和评估视野,在文化资源使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评价、文化服务机制和文化传播效果等方面注重效率和品质,在增长模式优化中推进新阶段的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创意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优化城市文化发展中地方导向和人本导向之间的关系,助力城市文化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的创造、激荡、生成及其活力的构建不能脱离市民公众这一基本载体,城市的文化发展应体现为城市中人的文化化与文明化。城市文化的人本向度对城市文化的共享、接受、消费及其日常实践具有不可或缺性乃至根本性。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精神、城市文化创新活力、文化效用及其感受端的实现,无不需要通过人群这一介质而得以鲜活地呈现。巴黎、华盛顿等城市都积极促进城市对于市民群体的文化满足及其充满活力的群体文化氛围的培育和激发。首尔2005年通过的《文化艺术部门十年计划(案)》把培养文化市民作为其建设“世界一流文化城市”的三大目标之一。
当前,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动力仍侧重于经济导向和产业驱动,文化对于地方发展的效益居于重心,城市文化与居民、人群的关系则相对重视不够。以公共文化为例,不少城市花大成本建设的公共文化项目和服务设施,由于未充分满足群众自下而上的差异化文化需求,利用率不高乃至闲置的情况屡有发生,影响了城市文化建设的质量。在文化消费领域,市民文化需求和城市的文化供给在结构与品质上的不匹配问题依然存在。如在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旧城保护开发的城市需求以及相关的经济利益和居民群众之间的紧张关系频现,城市文化建设与居民生活方式和利益未能完全兼顾。
城市文化建设着眼点是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应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目标理念,大力加强文化在经济导向之外的社会效益和综合价值,强化公众在文化发展中的推动力、参与性和共享度,更好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密切城市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关系。
兼顾文化基层性和多样性,激发活性,开拓和夯实城市文化发展的路径
一座城市的文化繁荣与城市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要求城市文化具有自身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并激发城市文化的“活性”。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鲜明地展示了小街区等基础文化细胞对于城市活力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出现的城市内部多样性的缺失。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城市复兴”中,把社区性的文化活力再造作为城市人文建设中具有关键意义的问题。西方文化发达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强调满足城市基础细胞的多样化功能与文化需求,其基层公共艺术、街区“涂鸦文化”、草根文化、社区创意氛围、休憩场所、节庆活动和小微公园体系等具有丰富的形态和发展程度,为其城市文化带来了充分的活性和多样性,构建着城市独有的文化氛围。
我国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对城市文化活力和文化多样性、市民参与和草根文化等软层面仍强调不足,因此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文化、街区文化的发展质量及其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将之作为先进城市文化的关键细胞予以重视。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蕴,积极引导塑造“一社一品”、“一街一品”或特色文化街区,将之真正融入普通市民生活,使先进城市文化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端文化与日常文化形成密切的融合与激荡,构建文化城市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城市审美品味。
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增强城市文化的包容度和异质性,因此,基层的文化参与和富于活力的文化细胞的激发是无可回避的一个阶段。一方面更多人包括城市精英、拥有小资本额的艺术家甚至普通市民都可以参与到创意活动中,另一方面更多人尤其是非精英阶层也可以分享创意所带来的成果。这不仅仅是构建公平社会的需要,更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保持城市生活持久活力的基石,是创意城市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