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新型智库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5-12-05荆林波
◎文/荆林波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际需要。
“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硬实力得到极大地提升,但软实力却没有得到同样长足的进步,仍然存在着诸多短板。
在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我们对西方话语体系应有清醒的判断,我国话语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于内涵丰富的中国道路实践,讲“中国故事”、客观解读“中国奇迹”、共同铸就“中国梦”的价值理念与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方面,无论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利用,还是利用现代技术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我国都存在着较大的潜力。如何传承和发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如何在新的信息文明中不错失发展机会,都需要统筹规划、协同攻关。
在微观基础方面,我国公民整体素质虽有长足进步,但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使国民具备与大国风范相匹配的文明修养,实现名副其实的“礼义之邦”仍需继续努力。
在国际传播体系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传播力量依然强势,尤其是众多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软实力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主动出击破除“中国威胁论”魔咒,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所有这些内容,与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紧密相关。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这四个方面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同样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实际需要。
当下,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点在于:促进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智库创新发展,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增强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政策研究机构的决策服务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