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长沙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5-12-05邹俊平
◎文/邹俊平
近年来,长沙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长沙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在当前增速转挡、结构转型、动力转化的新常态下,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支点和动力,是县域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现状
长沙市县域包括“一区二县一市”,即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分布在全市东西两翼。2014年,全市县域面积1085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1.9%;县域常住人口为41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6.3%。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2014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3.4亿元,比2013年增长12.0%,高出全市1.5个百分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4.6%。在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长沙县首次挺进“全国十强”,位列第九,连续7年排名中西部第一;浏阳市、宁乡县分别位居第36位和第50位,排名比2013年分别提升9位和6位。在湖南省内县域经济排名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区分别居第一、二、三、五位。
2.特色农业亮点纷呈
长沙农业经济主要集中在县域区域,农业经济总量多年稳居中部第一。2014年,全市县域农业增加值占比达92.5%,初步形成了近郊都市农业经济圈、中郊优势农业经济圈、远郊生态农业经济圈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圈。2014年,全市水稻规模化经营面积达124.31万亩,4个万亩蔬菜生产片提质扩面,水果规模经营主体近300家,形成了湘米、湘茶、湘果等知名品牌;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748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92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达1300亿元;全市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52.8亿元,企业总数达1712家,拥有规模休闲农庄371家,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3.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在新型工业化战略带动下,县域工业经济规模迅速壮大。2014年,全市县域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07.14亿元,高于全市增幅2.3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达56.1%。县域工业主导产业突出,全市已建成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4个在县域区域。借助园区平台,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2014年全市县域工业化率达61.7%。
主要问题
1.消费总量偏低
近年来,长沙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2012-2014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1.4%、40.9%和20.3%,年均增长30.9%,高于全市11.3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均值为8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与投资快速增长形成对比的是,消费增速不快、总量不大、占比偏低。2014年,县域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6.3%,但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市的24.3%。2012-2014年全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5.2%、16.0%和16.1%,平均增速15.8%,仅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基数相对偏低是县域消费增速相对较快的主要原因。刺激县域人口的消费需求,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提振长沙消费市场的重点。
2.城镇化水平偏低
目前长沙市内五区平均城镇化率为96.3%,而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四县区(市)平均城镇化率为54.6%,与湖南省一类区县全面小康目标值相比(城镇化率65%),差距达10.4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是近年来县域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但当前商品房市场进入调整阶段,县域房地产市场热度有所减弱,2014年全市县域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0%,与过去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这也势必将影响未来县域城镇化率的提升。
3.服务业占比偏低
当前县域经济肩负着壮大经济总量和优化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在县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转型任务艰巨。2014年,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6%、22.4%、20.4%和20.7%,其平均占比低于全市20.9个百分点,与省内其他县域相比优势也不明显,如经济总量居全省县域经济第4位的醴陵市服务业占比为25.1%。县域服务业占比偏低对全市产业结构影响较大,2014年长沙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7%,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的第22位,低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水平6.5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占比偏低是长沙服务业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
对策建议
当前,长沙市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湖南全省乃至中部均处于领先水平,但与江浙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要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致力于县域突破,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
1.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各县(市)区应突出自己的优势,找准着力点,以自身的资源禀赋为基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布局主导产业、支撑产业、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依托现有县域功能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城市体系和综合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针对县域各级城镇发展层次,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优势项目,形成特色经济模式。
2.统筹协调,推进城镇化水平
以长沙建设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布局等规划,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选择一批区位条件好、资源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促其做优做强。将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向项目区集中,向中心集镇集中。通过整合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县域的龙头企业,促进区域经济产业优势的形成。
3.多元支撑,强化产业融合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要着力提升产业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农业发展重点在县域,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合理规划长沙市优势农产品布局,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品牌、长沙市地域形象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三者的有机结合,打造出长沙市的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抓住互联网线上线下日益融合的新机遇,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介本地特色旅游产品。在增强交通、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活力的同时,努力改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与本地居民相关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推广、销售、信息和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4.提振消费,发挥拉动作用
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意义重大。促进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以增收作为提高消费的基础。努力扩大消费在县域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为契机,根据各地实际,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养老、保健、旅游、休闲和娱乐等服务消费,大力发展信用消费、电子商务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消费,着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切实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