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毒跑道折射的体育诚信缺失问题①

2015-12-05苏国柏高飞王佃娥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6期
关键词:塑胶跑道体育产业诚信

苏国柏 高飞 王佃娥

(1.天津医科大学体育部 天津 300070;2.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教研室 天津 300381)

校园毒跑道折射的体育诚信缺失问题①

苏国柏1高飞2王佃娥2

(1.天津医科大学体育部天津300070;2.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教研室天津300381)

2015年9月以来,江苏、上海、广州等6省市内的大中小学校频发校园“毒跑道”事件,不仅影响到校园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波及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毒跑道”事件的密集生发以及受害学生的数量激增及其“毒发”病状的相对集中,引起人民日报等相关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与密集关注。调查发现,校园“毒跑道”事件的产生与当下我国普遍存在的“体育诚信缺失”问题密切相关,而消解校园“毒跑道”等体育诚信缺失问题则需要警示体育产业界特别是建筑业必须自重,增强各级政府的担当意识并“构建体育诚信体系”。

校园“毒跑道”体育诚信缺失体育诚信重构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青少年健康第一”“青少年肩负着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等观念层面的表述[1],国人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伴随教育发展进程,尤其是学校体育发展进程而渐趋生发的诸多负面话语[2]以及由此引发的“诚信何在”之质疑抑或痛斥之声往往也不绝于耳。例如:大中小学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学校餐饮安全问题、校车质量问题、强制学生购置校服问题、中小学校门前交通拥堵问题等等便是其中的“最强音”。上述所列问题虽然层出不穷、不绝于缕,但并不直接影响,也不涉及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当下被新闻媒体密集曝光的“大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田径场地‘毒跑道’问题”确直接关涉到亿万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决不是笔者自身的呢喃自语抑或危言耸听,君不见相关新闻媒体也在接续关注之中。

1 新闻媒体密集关注校园“毒跑道”事件

众所周知,体育场地设施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保障,故而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地加大中小学学校体育活动经费或者专项经费拨付力度,以实现学校体育资源,尤其是田径运动场地等的均等化、优质化[3]。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田径场地铺设过程中却频频出现校园“毒跑道”事件。校园“毒跑道”事件的频繁生发引起“人民日报、新华网、央广网”等相关媒体的密集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9月至12月间,“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就校园“毒跑道”问题而发布的消息、评论、建议等即达20余篇,且用语犀利,可谓一语中的。

“人民日报”11月13日以《教育部:严查“毒跑道”严肃查处问题场地责任人》为题,报道了教育部对“毒跑道”问题的鲜明态度[4],即“严肃查处问题场地责任人”。“央广网”10月13日以《多地学校操场跑道被疑毒害健康》为题对“毒跑道”问题的发生以及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作了较为详尽的报道[5]。“新华网”则以《“毒跑道”频发,谁来为孩子的健康负责?》为题,指出了“毒跑道”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复杂性,认为“杜绝校园‘毒跑道’,地方教育部门固然难辞其责,住建、环保、质检等部门也不应袖手旁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前教育设施建设“主体多元”,除了教育部门直接建设,还有“开发商代建”“地方政府代建”等。尤其是各方“代建”的教育设施,相关部门应在“招标、施工、验收、检测等关键环节加强监管,杜绝层层转包、以次充好等问题,消除校园安全隐患[6]”。“新华每日电讯”10月15日以《别让“毒跑道”泛滥成灾》为题,指出“毒跑道”系我国“简单粗暴”的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一拥而上”产生的“灾难”,并指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量”,更要重“质”[7]。

诚如所知,“实践先于认识而存在”。尽管新闻媒体已经对校园“毒跑道”事件给予了接续关注,但是该问题似乎尚未引起体育理论界的充分关注与及时应对,故而校园“毒跑道”问题确有研究的必要与现实意义。有鉴于此,笔者拟从“社会诚信角度”对当下中国的“毒跑道”问题加以观照与审视,认为校园“毒跑道”事件归由我国体育诚信系统“故障”或“极不完善”所致。换言之,“体育诚信缺失”确是引发我国校园“毒跑道”之根本诱因。

2 “诚信”与“体育诚信”释义

“诚信”一词,可以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给予解释。一般而言,诚信的基本涵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善良正直、诚实无欺、信守诺言”。沈永福先生2012年曾经指出,“天人合一是诚信的形上之基,真诚是诚信的心灵之境,道义为诚信的价值之本,快乐是诚信的自得之籍”[8]。李觐先生2003年撰文《坚守人类伦理最后的屏障——诚信》,不仅分析了诚信缺失原因,而且指出了诚信缺失的四大危害,即诚信缺失削弱了民族(社会)的亲和力,损害了政府形象,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并严重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9]。由此可见,诚信之要义在于“诚”与“信”;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个体、一个群体、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之安身立命、事有所成皆可归因于诚信,反之,“败亦诚信”。推而广之,“体育诚信”是社会诚信结构体系的下位概念,意指一切围绕在体育这一社会现象周围的与“诚、信”相关的善意、正直、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渐趋深入以及体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说中国体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然而,中国民众对“中国体育诚信”的质疑之声却不绝于耳。首先,我国体育体制机制惯常奉行“官办不分、政企一体”,从而导致体育事业管理往往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既作裁判,又作队员”之诚信闹剧时有发生;其次,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基于种种利益交换之前提,比较盛行“金钱至上、年龄造假、冒名顶替、滥用兴奋剂、推崇排行榜以示政绩、竞技体育表演过度商业化”等等歪风邪气;再次,学校体育领域内,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之有失公允及至体育中考之加分乱象丛生,真可谓“乌烟瘴气”;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中国体育产业之诚信缺失堪为榜首,广遭诟病。

众所周知,体育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它涵盖了体育服装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广告业、竞技表演业等等相关产业;其发展也需遵循“诚则兴,伪则败”之事物发展规律。为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0]”(以下简称国办发“46号文件”)。自此之后,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无疑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乃至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时至当下,定睛细察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发展前景,可以说,体育产业不仅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而且其发展速度和总体规模必将远远超出“46号文件”提出的5万亿的“设计数字”抑或“发展目标”。毋庸置疑,这是天大的“好事”。“好事”要办好,不仅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寻求“利好”,而且要求我们按照事物发展规律行事,千万杜绝“好心办坏事儿”,千万杜绝“次生灾难”的发生。然而,新闻媒体自2015年10月密集关注校园“毒跑道”事件以来,体育领域类似之“假应应、乱哄哄”的人间事像却时常勾起我们对“大跃进、浮夸风、制假贩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中国历史过往的深刻记忆。这些深刻记忆及其极大的负面影响无时无刻不在警醒我们:扩大体育产业发展规模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实事求是“以诚为本”,否则受害的不仅是国人自身,而且也会殃及国家繁荣与民族复兴。换言之,体育产业界一旦缺失诚信,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特别是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毕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 校园“毒跑道”现象及其潜在问题

调查发现,近年来,校园“毒跑道”事件虽多有发生,但正如上文所述,集中“曝光”于2015年下半年,尤其是10月至11月间,且至少波及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北京6省市的16个城市。所谓“毒跑道”之“毒患”,是指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新建的运动场(田径)跑道涉嫌安全问题,其所释放的甲苯、甲醛、甲苯二异氰酸酯等有毒气体严重超标,直接摧残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致使部分学生同时出现流鼻血、头晕、呕吐、起红疹等“涉毒”症状[11]。另有报道称,北京一小学疑现“毒跑道”,且“多名学生身体检出苯甲酸”。根据学生“染毒”症状,我们不难推断:上述学生的肺部、喉部和皮肤等身体部位可能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而且这种伤害不是“个体偶发”,而是“群体性突发”,并形成一条条连续性的社会“痛链”[12]。另据有关专家指称,劣质塑胶跑道如若过量使用有毒塑化剂,则会导致男孩绝育。“毒跑道”流行竟有“灭种”之殇,虽说有夸大其词之嫌疑,但却不容我们等闲视之。

调查指出,塑胶跑道中很容易混入有毒物质,而劣质塑胶的毒性污染源主要有三:其一是塑胶跑道铺设所使用的溶剂中含有易挥发的“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毒性物质;其二是劣质塑胶跑道中含有能够促进跑道快速凝固定型的“铅盐”等重金属催干剂;其三是增加劣质跑道弹性的“邻苯塑化”等。而上述“毒源”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遍布天下”,主要原因有:第一则是因为当下我国“塑胶跑道空气检测标准存在空白”;第二则是因为2015年初,《2015年新建筑资质标准》取消了“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等19个专业承包资质,致使高资质的企业失去了招投标的优势,塑胶跑道相关领域藉此迎来“零门槛”时代,从而致使“塑胶跑道生产和工程领域鱼龙混杂”,诚信缺失问题频仍。

4 校园“毒跑道”折射的体育诚信问题

体育诚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其基本构成要素自然亦极为繁复,当前理论界似乎对此尚无权威性研究报告。鉴此,参照其他领域关于“诚信”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较为普遍的认识,笔者认为政府各部门诚信、体育产业诚信和学校诚信是体育诚信的基本构成要素。

关于塑胶跑道建设问题,十余年前,教育部就明确表示,“建设塑胶跑道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严格管理、认真检测,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学校”[13]。由此可见,杜绝校园“毒跑道”,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责无旁贷,但与此同时,住建、环保、质检和疾控中心等相关政府部门也不能袖手旁观。鉴此,相关部门的推诿、淡漠、不作为等失信行为直接给予“体育诚信”以极坏影响。

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与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相关利益群体,纷纷以“逐利”为先,上演了一幕幕堪称“失信”之闹剧,从而使“毒跑道”堂而皇之地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运动场地之上。如此以来,“毒跑道”不仅毒害着万千学生,而且使得普罗大众普遍对“体育诚信”丧失起码的信任。祥加审视,我们发现,体育产业不良业者的“失信”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首先是提供虚假资格报告、压低报价、降低成本以获取准入资格;在降低成本方面大做文章,材料以次充好,滥用质次及国家明令禁止的材料;一路“通关”,“顺利”通过招标、施工、验收等环节。作为产业,追求效益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前,选择以牺牲“社会利益”的方式,“骗取”效益,实为可悲,最后受损的当为他们自身,还有广大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体育诚信缺失”所带来的种种担忧。

当事学校作为行为主体,对体育场地建设负有系列责任[14]:问题发生前应有所预判,并提出明确要求;项目施工中则必须注意监管;项目验收及使用中必须坚持标准,坚守原则。否则只能吞下来自家长和社会“投诉、挖苦”的苦果了。

总之,在“毒跑道”这一问题上,政府相关部门、体育产业界特别是下辖的建筑业和当事学校均负有不可推卸的“失信”责任。“失民心者失天下”,失“信”于民不仅会失去民心,更有甚者将会对广大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5 校园“毒跑道”问题之解决构想

校园“毒跑道”问题之所以发生,关键在于“体育诚信”缺失。问题发生之迅猛使人始料不及,但解决之策更是求之不易,然而三大关键点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的。

首先,体育产业界特别是建筑业必须自重,否则因此而付出的代价会是极为惨重的。可以说,影响到社会发展、体育产业和学生发展仅是表面现象,更为重要的是,“体育诚信”会严重受损。笔者认为,从经济学层面而言,产业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诚信、信任、声誉”对你或者你的团队绩效的影响,正所谓“取之无道,伤及自身”。体育产业界若在“诚信缺失”上受损,则间接或者直接地破坏市场秩序,进而“加大”生产成本而不是“减少”生产成本;企业形象与声誉受损,无形资产遗失殆尽;消费者不愿与汝为伍,受伤的还是你自己。此外,产业界的诚信缺失损害到了每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致使社会风气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给政府各层级管理造成障碍,更有甚者,将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

其次,政府担责是解决校园“毒跑道”以及类似问题的关键。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于“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但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对于履行其基本职能并未尽心尽力。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缺乏实事求是精神和公仆意识,他们的种种“不作为”和“虚假行为”对社会不诚信行为的风行起到了示范作用。

再次,体育诚信体系构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下,我们应该有的放矢,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解决校园“毒跑道”问题为抓手,构建体育诚信体系。笔者认为体育诚信体系建构应以诚信体系相关构成指标为基础分类开展,其中尤其需要抓住以下5个要素,即政府主导、诚信精神(诚信理念)、法规体系(法律、规则、制度政策)、社会协同(民间组织、征信公司、媒体网络)以及监管机构(行政监督、司法监督)。除此之外,以体育产业为主进行体育诚信体系构建时,征信平台的搭建为体育诚信体系构建中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环节,必须加以高度关注与科学研制。

6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校园“毒跑道”问题的解决而对产业界和相关部门的所谓“教育”与“支招”是必须的,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搭建体育产业征信平台,分门别类构建体育诚信体系。众所周知,社会的诚信体系是由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构成的,体育诚信体系建构概莫能外。由于政府在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扮演着特殊角色,因此,政府在诚信体系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以来,“官风正,则民风正”,若与校园“毒跑道”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均能尽职尽责,恪尽职守,敢于担当,何惧“毒跑道”不除!何惧“毒气”不消!

[1]高飞,屈丽蕊.韩国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评介与启示[J].体育学刊,2014,21(2):120-124.

[2]及丽丽,高飞,屈丽蕊,等.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瓶颈与破解途径!以天津市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3):228-233.

[3]屈丽蕊,高飞.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场地器材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46(8):123-126.

[4]教育部:严查“毒跑道”严肃查处问题场地责任人[EB/OL].[2015-11-13].http://sports.china.com/other/news/11027241/20151113/20742205.html.

[5]多地学校操场跑道被疑毒害健康[EB/OL].[2015-10-13].h t t p://h e b e i.n e w s.1 6 3.c o m/1 5/1 0 1 3/1 4/B5QH13I6027907KI.html.

[6]凌军辉,李光正,周琳.“毒跑道”频发,谁来为孩子的健康负责?[EB/OL].[2015-10-22].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0/22/c_1116906994.htm.

[7]王恒志.别让“毒跑道”泛滥成灾[EB/OL].[2015-10-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0/15/c_1116826744.htm.

[8]沈永福.论传统儒家诚信的内在根据[J].道德与文明,2012(3):102-104.

[9]李觐.坚守人类伦理最后的屏障:诚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146-148.

[1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11]潘旭海.校园频现“毒跑道”专家:塑胶跑道空气检测标准存空白[EB/OL].[2015-11-16].http://life.gmw.cn/2015-11/16/content_17744262.htm.

[12]张展鹏,张亮,詹婷婷,等.电梯“吃人”,毒跑道,留守儿童悲剧,银行存款“失踪”:2015年社会“痛链”事件后续追踪[EB/OL].[2015-12-14].http://www.tj.xinhuanet.com/tt/2015-12/14/c_1117452683.htm.

[13]石诚.毒跑道频现,监管部门难辞其咎[EB/OL].[2015-10-20].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5-10/20/c_128337707.htm.

[14]梁大宇,高飞.体育强国之路学校体育先行[J].社会科学战线,2013(6):281-283.

G818.1

A

2095-2813(2015)12(c)-0166-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6.166

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E12031);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2616)。

苏国柏(1984—),男,天津人,汉,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高飞(1972—),男,河北赵县人,汉,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王佃娥(1977—),女,山东滨州人,汉,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塑胶跑道体育产业诚信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让新国标成为“毒跑道”终结者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有毒跑道”的真面目
人民网评:“毒跑道”,别等出了问题才想起整治
坚决遏制“毒跑道”出现在校园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