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广播体操训练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2015-12-05沈园园朱建新
沈园园朱建新
(1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学;2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
提高中学生广播体操训练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沈园园1朱建新2
(1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学;2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随着学校两课两操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广播体操是课间操的主要内容,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广播体操还是运动会上常见的集体比赛项目,展示了各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与整体精神面貌。笔者总结十多年广播体操教学与训练实践经验,认为在广播体操训练中加强基本动作姿态、动作准确性、速度与力度、动作一致性这几方面的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广播体操训练质量。希望能为同行的广播体操教学与训练提供借鉴与参考,发挥出广播体操在学校体育中最大的功效与作用。
广播体操 动作姿态 准确性 动作一致性
广播体操是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手段,它还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身与形体训练方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舞动青春》是第三套全国中学生系列广播体操之一,该文以《舞动青春》这套广播体操作为讨论与分析对象。相比于前两套全国中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动作,这套广播体操最大的特点是以基本体操的动作为主,动作幅度大、突出动作的规范、简洁、舒展、大方、轻快、整齐,注重对良好身体姿势的培养,并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新颖、富于弹性的不对称动作和变奏动作,培养学生协调性,体现该操的时代特征。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清晰、动感强,反映学生在阳光下热情欢快、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青春的活力。
广播体操是运动会上常见的集体比赛项目,是展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与整体精神面貌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反映了广播体操教学与训练水平。笔者担任中学广播体操教学与训练十余年,不断总结经验,认为在动作姿态、动作的准确性、动作的速度与力度、动作的一致性这几方面加强训练,可以提高中学广播体操训练质量。
1 提高中学生广播题操训练质量的方法
1.1强化基本动作姿态训练
1.1.1基本动作姿态的训练重要性
基本动作姿态是各部位动作的典型代表,也是动作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姿态要求。它对整套广播体操动作的学习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既为动作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影响动作完成的效果,是提高广播体操训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对良好身体姿势的培养是广播体操训练的目的之一。基本动作姿态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正确身体姿态及提高广播体操动作规范、标准、优美有重要的作用。
1.1.2基本动作姿态训练的内容
分析《舞动青春》动作,对其中出现次数最多、最频繁的动作进行归纳与总结。《舞动青春》中共出现了75个直立动作,上肢动作:侧举56次,上举46次,前举32次,侧上举14次,侧下举出现4次(包含手臂行进间的需强调的位置)。下肢动作:开立28次,侧点地20次,马步16次,吸腿12次,弓步8次,踢腿8次,后踢腿跑4次,踏步4次等。基本动作姿态练习就把这些典型动作作为训练内容。
1.1.3基本站立姿态训练
首先是直立,是这套操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动作,它是一节操的预备与结束动作。直立的站立姿态训练是练习躯干姿态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做操时肢体更挺拔,舒展。每次训练准备活动结束后先安排5-8分钟左右的站立姿态训练,着重让学生体会提气、收腹、开肩、梗头、挺拔向上高立的站立动作姿态。其次是提踵立: 两脚并拢,支撑腿脚跟提起至最大限度、肢体保持基本立的姿势,双臂做侧下举动作,力达指尖。练习时进行4个8拍保持起踵静止动作,然后4个8拍的一拍一动练习,训练学生全身肌肉的协调用力,在动态中进一步体会肌肉用力的感觉,巩固提高基本站立姿态。
1.1.4上肢基本动作姿态训练
针对纵队的比赛队形,侧举、上举、侧上举、前举以及侧下举动作定位是最重要的,直接影响广播体操的动作姿态、动作的准确性、动作的整齐与一致性。训练中把侧举、上举、侧上举、前举、侧下举动作作为上肢基本动作姿态训练的内容。先进行慢起到位保持训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慢起到位,体会最大的动作幅度、正确动作路线以及力达指尖、手臂向外伸展的感觉,保持在正确的位置2到4个8拍。慢起到位保持训练2~3次。4个8拍的两拍一动练习。4个8拍的一拍一动练习。
上肢姿态训练时躯干需保持直立的基本站立姿态动作,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每次以所有同学掌握该基本动作要领与姿态为准。通过由慢到快的速度变化练习,让学生体会上肢基本动作的准确位置与姿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肌肉的本体感觉。广播体操虽然动作多,变化大,但手腕部的变化不大,绝大部分动作都是以掌的形式出现。手掌技术掌握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节或整套操的完成动作效果和质量。手形是手臂动作的延伸和表现,在手臂基本位置练习时同步强调手形动作要领,时时提醒学生控制好手形,用力到指尖或拳面,通过手掌(拳)体会动作的伸展。
1.1.5下肢基本动作姿态训练
《舞动青春》中出现的下肢动作相对于上肢动作较简单,但这些动作影响动作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平衡能力。训练中把开立、侧点地、弓步、吸腿、踢腿、原地踏步作为下肢基本动作姿态训练的内容。下肢动作的形态表现为直腿直膝、脚尖绷直。膝与脚最能体现下肢的姿态美。脚面绷直,延伸了腿的长度和动作幅度,也增加视觉美。下肢基本动作姿态练习,每组动作,4个8拍,两拍一动。学生着重体会脚尖离地时脚面绷直,用力到脚尖的感觉。还原成直立时,一定要提醒学生脚跟并拢,这是广播体操比赛中保持队列整齐的关键。
先进行基本动作姿态训练,效果非常理想,节省了在广播体操训练时,为了矫正每一节动作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也为整套操的动作姿态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学生在做广播体操时,动作更加准确、简洁、大方、优美、舒展。
1.2抓细节确保动作准确无误
动作的准确包括动作技术、方向、路线、以及动作姿态的正确。动作准确是广播体操训练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广播体操图解中的文字说明,精准、熟练地掌握广播体操的动作,提高自己广播体操的专业水平。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统一标准、抓好细节动作,保证动作准确无误。如:预备节第二个8拍5~8拍(第四、六、八个8拍中相同的动作不再重复说明,下同)“两臂经上向右绕至体侧,还原成直立。”该动作中手臂的起始位置是“左臂侧举,右臂胸前平屈”。动作路线中有“经上”上是手臂上举的位置,也就是两臂先同时到直臂上举位置,然后再同时直臂向右绕到体侧,而不能从前上方,或者其他位置绕到体侧。
1.3制动与延伸展示动作力度感
广播体操动作力度是指肌肉用力程度的大小,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动作有力量有速度,是力量与速度的综合表现。动作力度包括用力方向、用力大小和着力点。
用力大小在广播体操中表现较明显,动作从一种姿势到另一种姿势,其速度不是平均分配,将要到达姿势的相对造型时,要求肌肉的骤然用力,制动动作,形成短暂的“定格”。制动动作,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更可以展示广播体操动作力度和节奏。力度着力点:即一个动作能量释放在哪一个位置上,在训练中要学生不仅要找准着力点,还要学会体会用力顺序、用力方向,感觉着力点,培养学生对动作力度延伸感的理解,增强肢体控制力量的能力,充分表现出广播体操的力度感。
在训练中,可以用语言引导学生,如“力达脚尖”、“力达指尖”等,将抽象的力度以实体的形态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力度感和延伸感。“两臂经侧成侧举”动作时,为使队员快速有力地摆臂至侧举并控制不动,教练可以双手抓住运动员手腕带动其摆动,并体会到位后制动的肌肉用力感觉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肌肉本体感受的形成,建立起准确的力度感。
1.4统一动作速度实现动作一致性
广播体操比赛是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动作的整齐与一致性。在训练初期统一动作要求时,排成横队训练,学生与教师相互看清彼此的动作,便于纠正与提高。训练后期,当动作姿态、方向、路线、幅度、速度、力度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后,排成纵队进行动作整齐与一致性的训练。动作一致性高低程度是一支队伍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在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姿态、运行路线与动作的做法之后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会发力与制动,逐渐加速,使一拍一动的动作提前半拍完成、两拍一动的动作提前一拍完成、四拍一动的动作在第三拍完成。加速抢拍完成动作是动作整齐的前提,是动作力度到位的基础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同学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等优秀品质较好的练习手段。动作速度的统一是实现动作一致性的关键。
一致性训练中,学生需掌握“定格”动作到位节拍以及停顿定格的时间,即下一个动作开始的节拍,做到不抢拍也不拖拍。动作的一致性训练从分解到完整,还需保持动作的流畅与协调。最后要进行配乐练习,做到动作与音乐节奏的一致性。
2 结语
以上这些训练内容与方法,是笔者针对《舞动青春》的特点与动作要求,经过多年教学与训练实践的总结。校广播体操队在动作姿态、动作准确性、动作速度、动作力度、动作幅度、一致性上,在训练后有了很大的提高。校广播体操队的训练水平同时也得到了同行地认可,多次获得市运会开幕式第三套中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比赛的一等奖。训练中在动作准确性的基础上,加强基本动作姿态训练、用动作的制动与伸展来表现动作力度与幅度、控制动作速度提高动作一致性,一定能提高广播体操的动作质量与表现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广播体操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功效与作用。
建议教师要仔细研读图解的文字说明,多积累有关健美操、艺术体操知识和动作,来充实广播体操训练,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艺术素养。
[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展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马鸿韬.《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创编介绍[J].体育教学,2008(8):32-33.
[4]体操编写组编.体操[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G831.1
A
2095-2813(2015)12(c)-003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