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思维制约下的体育课程反思与实践理路探析①

2015-12-05邹正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3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竞技个体

邹正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辽宁沈阳 110045)

现代体育课程在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可操作层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当下学校体育课程,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间或引起学者对体育课程践行的关注与思考,进而引发“对现形体育课程现实的考量与研判。对体育教学稍有关注的学者或教学人员即可注意到,当下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大根本症结,则是竞技化思维在教育过程中实施过偏,引发一系列教学方法、方式、评价远离体育课程本质,进而导致体育课程“外在繁华,内在空虚”。当然,此种行为无意于传统教育的复归,也不是体育教育课程的彻底革命,而是对教学质量下降,更多地是学生体质骤减现象的担忧与内因的探究,对未来体育课程改善的一种期待。

1 “竞技”思维体育中的双向性

1.1 “竞技”思维主导正向作用

随着生产力发展,自由个体摆脱“人际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绝对掌控,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时,人类教育本身则对身心文化给予同等的关注,教育开始为身体本身所服务。课程作为一种媒介作为成熟个体通过经验施加给未成熟个体或其他个体的一种传播方式,有着强烈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程则是“身与心”教育的集合体,对个体的自然身体、精神身体、社会身体必然存在多重影响。

客观来讲,在体育课程过程中,无论对体育课程目的如何描述。归其主体思想,无非“以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强体质,富生活”为基本内容。诚然,竞技运动在体育课程中的出现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其竞争性、公开性、公平性、娱乐性等特质完全符合学生个体成长阶段与学习阶段的身体需求和心理需求。

1.2 “竞技”思维主导的负面影响

“竞技”思维主导的体育课程教学,虽然,对体育课程的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功用。但是,给学生带来的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因此,在关注体育课程本身的正向作用的同时,也要关注体育课程的负面影响。透视其当下体育课程,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以竞技化革“身体”教育的命,实属于剥离对身体本质的忽视。以直观经验与切身体验来教授体育课程,势必造成社会对体育师资“体能性”说法的贬损,并给以“武”为整体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从而使得社会公众给体育师资群以“四肢发达”总体形象,而缺少“文”的素养。同时,现行体育课程对金牌主义与升学主义的刻意奢求,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体育课程与运动竞技的本质功能,更有甚者,以升学主义为指导方向,无视个体身心发展,进而使个体发展受影响。从而,失去了对个体身体价值的实现,使得个体身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则显得更加难以企及。

尤其是现行体育教学动辄提到个性课程班级的构建,事实上,在推行“个性班”教学同时,竞技意识较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集体精神和德育教育的培养,使体育课程徘徊于个性化极致与身体娱乐性动作的简单重复。从而,使体育课程失去了其教育的本质功能,弱化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人的能力。

2 现代体育课程与教学思维透析

2.1 现代体育活动在学生群体心理中的映射

个体寻求群体认同与张扬个性当下学生群体性特征,其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时尚性,由于受到外界流行体育文化的浸润,部分学生热爱蹦极、滑雪等流行性体育项目。其二,极限性,为了摆脱教室的束缚和对都市生活的超越,部分学生从心理上对极限运动有着较大的向往。其三,实用性,受赫伯特主义实用思想影响,当下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注重于个体应用性。其四,狂欢性,对于部分欢庆仪式的表达狂欢的体育项目,学生在突破日常教学的前提下,更加乐于选择具有群体性激情的体育项目。显然,当下学生群体对未来在日常生活,都难免受时尚文化的影响,当然,对时尚体育项目的关注,也体现了新时代学生个体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实践或追随,突显个体的独特品味,学生个体更加倾向于凭借自己的兴趣、运动习惯,随心所欲地参与在体育教学之中,同时,富于阶段性色彩刺激地间歇性给人以成功的愉悦的体育项目,则更加为现代学生所热宠。

2.2 青少年个体群体对时尚体育的心理需求

学校体育主体是以青少年学生,而青少年学生是心理需求相对活跃的。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关注,则应该注意个体体育活动的社会心理。具体而言,群体对时尚体育的追求则表现于二个方面,其社会心理是人们出于对“他者”的模仿和“个性”的张扬。当然,“部分体育项目”的流行,与大众传媒的塑造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在心理上寻求在生活在享受着自由与平等的参与、享受场面热烈,活泼奔放的运动场面。当然,时尚体育运动或自然体育运动往往是一种时代性运动与生活融合的直接产物,是现代社会需求对体育项目的选择,运用“布迪厄”的趣味差异,以及巴赫金狂欢式理论来分析当下体育运动可以发现,现代体育中所强调地尽乎于全民的参与意识,其内容不仅仅是供人观赏和表演的,而任何人都随时可以置身其中,感受狂欢式的生活体验,情绪也可以在“聚群”后得到升华,受到集体情绪的感染,(勒庞(Gustave Le Bon),2005:14)弗洛伊德指出,个体原本在“潜意识”中就充满着非理性的东西,体育运动由于具备其社会性而更加受到个体的关注和理解。

3 当下体育教学与课程革新理路

3.1 体育课程的总体思维和本质征况

在体育课程改革前,认知体育课程情况优劣,成为首要前提之一。个体需要,必然成为未来体育课程的趋势之一,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和个人健康方案必然会纳入体育课程内容之一,主题式发展将可能成为体育课程的一种方式,关注身体的自然性、精神性、社会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进步。体育课程改革则成为完善与巩固已有成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本质上来说,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体育师生的互动与学习,也同时是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师生实践体悟、反思与创新。通过体育教学,给学生个体一种全程式的体验。体育教师的主导,与管理者相协调,充分运用体育资源的实践模式,是实现学生个体身心体验的根本保证。其中,体育教学资源以“隐性”因素服务于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来说,体育教学是以体育资源为依托的体育文化传播与构建过程。

3.2 拓展体育教学与课程开发内容

故此,从个体的心理需求上来看,学校体育心理需求与个体的大众体育需求则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则要考虑到当下体育课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化特征。尤其是当下社会,个体对其社会化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强化,换言之,当下社会对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为突出。打造特色体育教学是当下体育教学的具体要求,以营造品牌性体育教学形式或内容进入教育机构,对于社会或自然类体育项目的引入,可以不拘一格,甚至于其他门类的学科运动思维与方法均可以为教育教学人员所分享。体育教育的开展,也经历着同样的发展主线,生产、生活实践性,大多数源于各类自类的活动成为当下普适性体育教育活动,也就是体育教育活动的大规模化在现行教育教学中的践行。随着国力的增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体育课程的开展也渐从体育固有课程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吸收社会性、自然性体育教学内容进入课程与教学中。使体育教学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成为集教育与娱乐为一身的体育教学内容。为了乐趣而进行运动,从单一的竞技角色中解放出来。部分体育运动甚至是从居家的、沉默的、劳动束缚的位置转移到了公共的、欢呼的、休闲和娱乐的解放的位置上,从而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而服务,满足学生的时尚、参球性自由、狂欢、个性,甚至是快乐(逸乐性)健康等多元性需求。亚里士多德和爱因斯坦,甚至萨马兰奇先生在多种场合不只一次性的提到,运动是”快乐运动的理念”,并且,认为运动是多元的,任何运动都可以进行人生日常生活中,进入课堂中,快乐就是那么简单,运动是学生与家人享受彩色的盛宴,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生命的教育,而不是单一的体力教育。

4 结语

在新时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应该从理念到实践给予重新审视,尤其是对于我国体育教学和课程体系来说,部分体育课程和项目属于泊来品,而进行选择性应用的同时,对项目的应用理念和价值进行深入思考,是极为必要的。当然,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实践,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表现为这种价值理念使得人们重新考量娱乐与健身新的存在方式,使学生个体摆脱社会秩序和现实关系的束缚,对体育活动和教学人员的指导行为有一种新的认知,人们形成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尽情表达个人在运动中所享受到的自由与参与感。并且,通过课程的大班化组织模式演变为小班型,以及各类体育特色的小班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泛的提升空间。

[1]彭丰.走出误区开拓前程——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关系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157-158.

[2]蒋德龙.目的还是手段:“技术传习之争”考察[J].体育与科学,2013(3):30-36.

[3]王乐.竞技运动体育教学手段化注意问题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183,185.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竞技个体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