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论坛总第77期研讨综述开启心灵之窗,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
2015-12-05辛启坤
《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论坛总第77期研讨综述开启心灵之窗,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的实际问题,“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为圆满完成本次研讨的主持任务,主持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研讨前期主持团队先后三次召集成员召开预备会,进一步完善提纲、精炼研讨背景资料,并聘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作为本次研讨的专业顾问,为每一个研究话题的研讨方向把关。
在研讨过程中,主持团队分角色引导三个话题:一是从“认识、情绪、行为、交际”等问题入手,引导讨论“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二是通过说服教育、积极关注、冷静处理等办法处理“态度不认真、情绪不稳定、上课不配合”等问题学生;三是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情境创设、趣味教学、心理游戏、趣味活动操、多元化评价等环节作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观察心理问题表现,剖析产生原因
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一是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够完善,思维比较单一的生理原因;二是对一些稍有难度的技术动作不敢尝试,担心失败后同学和老师会笑话自己,出现自信心不够、畏惧心理的原因;三是因之前有过失败或受伤的经历,难以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四是缺乏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只愿意玩不愿参与技术学习,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等态度不端正,认识不到位的原因……总之,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因素对学生心理有很大影响,很多学生会将这些问题带到体育课堂中,成为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找到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还只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细心地揣摩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清原因出自何处,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结合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典型案例,探究处理方法
在第一个话题的基础上,参与教师积极响应:对待体育课堂中上课态度不严肃,学生学习不认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的学生,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行为表现,判断出他们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对于个性特别张扬、自控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让他们承担一部分组织指导任务的方式,使他们通过教会同学动作来释放热情,稳定情绪。对于过于胆怯、不管有没有难度都往后退缩的学生,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大力表扬,让学生慢慢积累自信,增强信心。
当然,要想使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调控学生心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经验。同时,教师还要具备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把自己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传染给学生。
三、丰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拓宽渗透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顽强、果断及坚韧刚毅的意志品质和个性特征,教师就必须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渗透的策略,拓宽渗透的途径。
1.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多途径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具备一定的处理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2.不断优化课堂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通过课堂心理游戏、趣味活动操等环节的设置及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运动体验中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4.改善体育课堂评价方式,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自我调控情绪、积极融入人际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四个课程学习方面之一。本次研讨在主持团队精心准备的话题引领下,专家与参与研讨的教师不同的观点和思想进行碰撞,迸发出了许多“具备较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的火花,真可谓高手在民间,专家出自草根!许多精辟见解值得大家回味。通过本次研讨,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只有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合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辛启坤(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新世纪小学,266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