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和政治

2015-12-05梁希

民主与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作者民主

■ 梁希

科学和政治

■ 梁希

科学离不开政治

科学离不开政治,政治好比土壤,科学好比植物,植物得土壤之力才生长,科学得政治之力才发扬。因为,科学需要设备,需要图书,需要各种资料,费用浩大,必须在一个眼光远大的政府之下,才扶植得起来。当然,科学种类不同,有的也并不是完全依赖政府,然而我们总没有理由否认它的关系。

中国科学工作者为什么不喜欢谈政治

政治既然笼罩着科学,科学工作者为什么不喜欢谈政治?这大概有下列几个原因:

第一,在中国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大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承袭从前所谓士大夫衣钵的,士大夫之卑鄙龌龊者姑且不谈,高尚的士大夫,传统上带些名士气,带些隐士风,学庄子,学老子,学仙,学道,学佛,羡慕太古,憧憬原始社会。这种思想,发展到东晋,竟成了普遍流行的风气,不单是在野的书生,就是在朝的官吏,也鄙视政治,一味清谈,不如此,似乎算不得“江左名流”。之后,历代相传,凡不满现实而有骨格的士大夫,都想遗世独立,想做隐士,想到桃花源去。现代知识阶级既然是由士大夫一脉相传而来,那末,洁身自好之士,在乱世当然嫌政府肮脏。章太炎先生从前把政府比厕所,说是不可相迩,但是他说,厕所里的人粪尿,肥田倒是有功用的。今天有些知识分子,顾不得太炎先生下半截的话,而做到他上半截的话,大家不屑(没有兴趣)谈政治。

第二,科学不是容易了解的东西,中国之有科学,说得远点,从明末就开始,直到现在为止,不知有多少人埋头窗下,苦干了一生,然而有成绩者不多,卓然成家者更少。一方面,科学和政治又分开两条路线,既要研究科学,又要问政治,人生精力有限,谈何容易?

在外国,有许多著名科学家非但不问国事,连家事,甚而至于连普通的人事都模糊不清,他们智慧发展到了极点,傻也傻到了极点。德国有一个嘲笑学者的混名,叫做“德意志教授”,翻成中国俗话,就是书呆子,可是,这个混名不是送给寻常人的,要有高深学问的人才当得起。日本也有这种傻子,某数学家一面读书,一面烧水,预备煮鸡蛋,偶尔不经心,把表投入开水,直到揭开锅盖要吃时才发觉。还有一位植物生理学家,叫池田成一郎,傍晚从大学回家,忽然在路边和电杆一碰,他赶快说:“对不起”,其时他的助教在后面,赶快走上前去,问他有没有受伤,他说:“原来是你,还好还好,碰到别人身上可太不像样。”中国科学工作者中这一类恐怕也不少,他们精神集中在科学,不暇(没有工夫)谈政治。

第三,高谈国事,批判当朝人物,是士大夫所忌的,尤其是在乱世,危险万分,必须谨慎。谨慎到怎样程度才算得到家呢?举一个例,宋哲宗时有个吕公著,接见甲乙两客,甲指责某官,说他家家规不好,吕不答,甲惭愧告退。乙客说,刚才甲客讲人坏话,真可恶,吕又不答,乙惭愧告退。后来,吕的子弟问,甲乙两客孰是孰非,吕仍不答。这是一个怕惹是非的人的最好例子。本来,读书人应该明是非,辨善恶的,到了后来,“是非”成为“闯祸”代名词。古代如此,近代也如此。前清末年,直到袁世凯统治时代,北京茶馆、酒店曾经张贴“莫谈国事”的纸条。之后,花样越出越多,越翻越新,越来越妙,你要谈政治吗?给你一点颜色看看!凶险的事,我们且不谈了,谈谈最文明、最客气,最温和的办法吧:教员解聘,学生除名,工人解雇,公务人员停职,“帽子”满天飞,多于“飞盘”,落在谁头上,就是谁倒霉。科学工作者尝到味道了,明哲保身,不敢(没有胆量)谈政治。

科学工作者逃避政治,政治却紧跟着科学工作者

大家不周,或不暇,或不敢问政治,政治不是会与科学绝缘吗?不,科学工作者想逃避政治,政治却时时刻刻紧跟着科学工作者不放。它渗透到科学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人的每一根毫毛,正像土壤水渗透到植物每一个细胞一样。植物是很聪明的,它需要土壤水,就把根向有土的地方伸张和发展,而且能够把根须钻入岩缝里,分泌酸液,将岩石慢慢分解,改变成土,吸收养料,以维持生命。人类的智慧、才能和魄力当然比植物伟大得多,科学工作者为什么不过问政治,讨论政治,必要时改造政治,改造到它适合于科学需要呢?

怎样的政治才适合科学

要教政治适合于科学,必须反对封建。封建制度之下,科学绝对不能发达。如所周知,科学是到了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勃兴时代才发展起来的。当时,欧洲某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打倒了封建主,夺取政权,施行产业革命,由手工业改进到机器,由农业国改进到工业国,他们需要生产,需要赢利,需要技术,需要科学,科学于是一日千里,有长足进步。这,决不是保守的、落伍的、腐朽的封建主所能做到的。当然,吾们不能否认:较为开明的封建主,也有热心提倡科学的。例如,俄国彼得大帝大刀阔斧,打开了“欧洲之窗”,输入科学,革新交通、海陆军和轻重工业,成绩颇为可观。然而,这不过是一时的现象,改一代,换一帝,又停止或倒退了。不是么?到1917年沙皇失国时为止,俄国在欧洲还不是一个科学落伍的国家吗?所以说,封建不适于科学。

还有,同一时代,举行同一事业,在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进步性的、有利的,而出于封建主之手,则变成退步的、有害的。例如,明朝永乐年间,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率领了27,800多军士,分乘了62艘宝船,足迹所至,有泰国、越南、马来群岛、爪哇、加里曼丹、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红海、非洲,从1405到1433年,前后航海7次,招谕了30多国,此种举动,比起曾国藩、张之洞辈提倡西学、购买洋枪洋炮来,真是大巫对小巫,高明了千百倍,然而同欧洲人一比,惭愧多了。当时,葡萄牙人也正开始海上活动,继续航行数十年,开辟了欧亚交通的大航路,和永乐一比,事业相同,时代又相同,然而性质相异,故结局相异。欧洲人航海,是适应了资本发展的需要,含有进步意义,对国家有利;而郑和航海,主要是为满足永乐皇帝“万里朝贡”的虚荣心,他所得的珠子、宝贝、奇禽、异兽、香料、药品,仅供一人一家的享受,却消耗了无限量的民脂民膏,于国家有损无益。所以永乐死后,朝臣(刘大夏)等群起反对,海上活动停止。由此可见,封建和科学是背道而驰的。

封建政治为什么不适合科学

科学是封建制度进步到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是的,科学是跟着资本主义而来的。可是,吾们还要进一步问:为什么资本主义能发展科学,而封建不能?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能发展产业,而封建国家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比封建国家民主!吾们与其说科学随资本主义而产生,倒不如说科学随民主而产生较为妥当。不然的话,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没落,改变到社会主义,如果说,科学完全因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那末,科学岂不是要因资本主义衰落而衰落吗?不是的,事情恰恰相反,中英科学合作馆李约瑟氏曾说过:“资本主义改变到社会主义,科学只有进,没有退。”他把铁一般的事实作证。他说:“苏联研究经费占国家总预算百分之一,美国占千分之一,英国占万分之一。”并且,据一般人说,英国经过一百几十年发展了的产业,苏联只消20多年已赶上了。所以吾们还可以说:资本主义改变到社会主义,科学非但会进步,而且进步得更快。

这里头,可以看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律来。封建国家不民主;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民主,然而还限于少数人的;社会主义国家则真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这是因。结果呢?封建国家科学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发达;而社会主义国家则科学更发达,而且发达得更快。这是果。

结论是要民主

由此可见,民主是科学的土壤,民主是科学的肥料,民主是科学的温床。人民自决自主,自己管理政治,势必,人人有权利受教育,人人有机会求知识,人人有功夫学科学,而科学亦为人人谋福利,为人人改善生活。试问,科学焉得不发达?所以,吾们需要幸福,需要科学,便不得不需要民主。至于落伍的封建制度呢?对不起,吾们实在不需要这个坏东西!

(作者为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原林垦部部长。本文原载《科学工作者》创刊号,1948年)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工作者民主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关爱工作者之歌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