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①
2015-12-05彭丹梅李华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3广西工商学校广西南宁530007
彭丹梅 李华(.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 .广西工商学校 广西南宁 530007)
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①
彭丹梅1李华2
(1.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2.广西工商学校广西南宁530007)
摘 要: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最本质的特征。高等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体育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教学实践法阐述了创新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剖析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各构成诸因素的关系,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李华(1964—),广西钦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2014年6月9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必须要大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高等学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作为高校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文章通过剖析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各构成诸因素的关系,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在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主要查阅的研究文献资料有:有关创新研究的各方面资料、有关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资料、有关学生能力的研究资料。
1.2.2调查访问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就有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向广西区内高校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的专家、教授、中学体育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共131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向在校大学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回首1785份,回收率为89.25%。问卷回收后,进行了统计分析。
1.2.3体育教学实践法
在文献法、调查访问法的研究基础上,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及形成的因素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实践,进一步验证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创新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创新是指在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或对他人已有的成果做出创造性的应用。能力通常能够直接影响人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高校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以下几种。
创新能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个人的观念、动机、情绪、习惯、才能等各方面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内在心智模式与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效应。
转化能力。转化能力是指高校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工作方案,如将设计构想转化为训练实践方案,并由此形成运动的能力。具体包括训练、科研、运动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体表现在创新主体在实施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团队意识以及能够有效的根据创新过程各阶段,合理配置运动量以及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以使创新顺利实施的能力。
2.2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诸因素的剖析
经过查阅大量的有关创新能力研究的文献资料,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总结归纳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主要由以下5种能力构成:(1)观察能力;(2)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3)创造思维能力;(4)创新实践能力;(5)运动能力。
为进一步说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各构成因素在创新能力诸因素中的重要程度,笔者依据各构成因素在体育教学创新中的重要性程度大小,向广西区内131位体育教育、教学、科研专家对各个构成因素的权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为:选择频数排在第一位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素,占比86%,其他依次为创新实践能力、运动能力、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专家学者们认为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在对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所有在校学生进行的创新能力各构成因素在创新能力诸因素中的重要性调查情况显示:91%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2.3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3.1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师要自觉地转变过去的“三中心”教育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要从面向考试分数转向适应社会需求的转变、要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要从无视人才的发展规律转向遵循人才的发展规律的转变。
2.3.2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应从改革教学的先有因素转向改革教学的过程因素,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向更深层的方向发展。要创新这种教育模式必须在“六个转变”下功夫。
一要从单向的体育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二要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规范单一、广泛性、适应性差的培养模式向基础扎实、专业领域宽、知识面广、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转变;以根据市场经济需要,进行多专业方向选择的培养;三要从传授体育知识为主向全面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转变;四要从教学中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转变;五要从书院式、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开发办学
转变;六要从本科教育作为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全方位教育转变。
2.3.3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的创新方面着力点应放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概括为“三大板块四合结合”:“三大板块”即学科课程(显性课程),活动过程(非显性课程)和环境课程(隐性课程);“四个结合”即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三个板块”和“四个结合”中,笔者认为要重点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活动课程建设,突出学校课程。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学校的齐心协力,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强化地方课程建设。地方课程是常规的一部分,重点强调地方课程的实用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
2.3.4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笔者以为,创新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应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以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目标,使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成为增强学生体质教育过程的一种手段。
二是健身性原则。体育课程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让学生掌握健身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习惯,离开了体育的健身性原则,体育就失去了它本身最本质的意义。
三是创造性原则。即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原则,在依据高校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行业特点、学生需求、学生爱好、气候特点、场馆特点创造性的体育教学。
2.3.5学习评价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评价往往定位于课程结束的最终评分,评价内容偏重于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运动成绩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很简单,无外乎技术评定、成绩达标等,根本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也没有充分的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为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评价”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要创新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转移,要充分发挥反馈功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真正落实“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文明育人”的宗旨。
3 结论
(1)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3)高校体育教学要重视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设置创新和学习评价创新。
参考文献
[1]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9-12 .
[2]扬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1999.
[3]谢静月,颜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体育学刊,2001 (6):84-85,88.
[4]秦梅.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才[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3):43-49.
[5]陈烽,陆跃琴.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94.
[6]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徐汉云.大学体育的改革与转型——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84-86.
[8]常言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87-89.
作者简介:①彭丹梅(1965—),女,广西宾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