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课余田径训练的激励对策①

2015-12-05梁媛媛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余田径大学

梁媛媛(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1745)

加强大学课余田径训练的激励对策①

梁媛媛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摘 要:课余体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而田径训练则是大学课余体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是大学体育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是大学加强自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故受到大学的高度重视。该文针对目前大学课余田径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从激励的视角,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推动大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课余田径训练激励与对策

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其主要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提高大学生运动竞技水平,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既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也可以挖掘和培养优秀的田径项目的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大学阶段,科学的课余田径训练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截止目前,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田径高水平人才队伍,并取得了优秀的运动成绩。但是,这些已有的人才数量和人才队伍与我国体育人才需求数量相比,还差距甚远。与发达国家田径水平相比,这些人数和水平仍然不能满足我国体育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也不能与其媲美。与此同时,我国大学课余田径训练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余田径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之间的冲突、课余田径训练师资队伍缺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田径训练学生数量甚少以及比赛取得成绩前后的激励机制的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影响和制约着未来大学田径训练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推广大学课余田径项目,提高其训练水平和效率,该文从激励的角度出发,对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解决目前大学课余田径训练所遇到的问题与障碍,从而推动其发展。

1 大学课余田径训练实施激励手段的必要性

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等,同时还可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作用可以为组织和个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从而保障了组织和个人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就大学课余田径训练来说,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例如,学生的参与人数较少,能真正坚持训练,吃苦耐劳的学生也不多,培养的高水平的顶尖田径人才也屈指可数。同时,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教练队伍和管理队伍组织和建设也是不够完善,等等。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田径训练激励机制,完善激励系统,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大学教育改革和新形势背景下,有必要在课余田径训练中建立和完善激励手段和激励机制。首先,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与要求。2000年,新课程改革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文件和精神都把重心放在了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健康的重视程度。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来,开始走出课堂,走进原本被忽视的体育参与和锻炼。在此背景下,为课余田径项目的推广和发展便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其次,国家竞技高水平田径人才的需求。学校体育是推动我国由体育人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平台。这个迈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既是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渠道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课余田径训练机制,无疑是国家体育部分关注的重要领域。再次,学生训练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人数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大学学习,这些不免一些体育水平本身很高的学生,他们迫切需求进行体育训练,发挥其他们自身的运动天分,试图为校为国争光。同时,体育本身是一个宣传的手段,组建高水平的训练队伍,对学校来说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大学课余田径训练中实施激励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 大学课余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

2.1多数大学领导重视力度不够

从走访的高校来看,真正拥有课余田径训练队伍的学校,并不多。许多大学都是为了完成比赛任务,临时逐渐一支队伍进行参赛,而对学生取得的名次和成绩并不在乎。这种重视力度,直接带来的就是教练缺乏训练的热情,学生缺乏训练的激情。同时,造成学校不够重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原因,学校重文轻武思想比较严重,造成对现有的课余训练重视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建设落后。除此之外,领导不够重视的原因还在于对学校的田径选手的期望值太高,他们认为学校花钱投入后,如果看不到学生取得的成绩,就没有对学校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新闻媒体面前,只有取得好的成绩,学生、学校才有可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些都是会成为学校领导在学校高水平队伍的组建和建设方面给予筛选的重要因素。

2.2田径训练激励方式落后

目前,在大学生课余田径训练人力管理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领域。许多学校对参训学生的管理仍然延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以奖状、口头表扬、低额的奖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可见,目前的训练管理激励机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如何激发课余田径训练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管理观念不再适应现有的课余田径训练体制。总之,仅靠一点训练补贴或取得成绩后的一点物质奖励的时代早已过去,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发展与要求。从实践来看,多数学校仍然偏重物质和奖金的奖励,而对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奖励比较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得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得到完全的发挥。

2.3课余田径训练激励制度不够完善,相关经费支持不够

目前,大学课余田径训练学生激励制度建设存在不完善的现实。第一,训练激励中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存在疏忽。尤其是部分学校在奖金分配方面人为因素较重,干扰了奖励制度的具体落实。第二,学生奖励评价主体单一。当前,对训练学生的评价的主体多数是教练员,学生自身参与评价几乎被忽略。这种评价方式就直接导致了评价的合理化和透明化。第三,由于大学的教练一般都是搞

教学的体育教师,他们的工作任务本身就大,这会影响到训练中精力的投入。因此,其结果也会导致学校课余训练缺乏系统性,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松散,训练的随意性比较大。除此之外,训练奖励注重对优秀学生奖励,而忽视对中下等水平学生奖励。这伤害了学生的训练热情,造成训练后备队员进步缓慢。在经费支持方面,相关部分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目前,大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训练经费,这就使得学校的训练经费紧张,造成训练的效果难以实现。因此,没有相对充足的经费作为物质保障和支持。

3 加强大学课余田径训练激励的对策

3.1学校领导应加强重视

领导是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指导者和管理者,领导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训练的有序进行和开展。课余田径训练是广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阵地,是国家竞技后备人才的摇篮,领导应给予足够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必要时,通过宣讲、考核体育部门等方式,来保障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余田径训练中来。

3.2加强奖励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单纯以物质激励的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现有训练体制的需求。因此,大学在优化物质奖励的同时,精神奖励措施也必须得到优化。同时,学校、教练和教师应当通过尊重、关心等手段,不断地鞭策学生克服困难,努力进取,实现人生更高层次的追求,促进学生精神领域的觉醒,真正为学校争光。

3.3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科学的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能动性和激情。大学在建立有效地激励对策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才能充分其固有的激励作用。第一,以人为本原则。在具体的训练和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训练理念和管理理念,应该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放在首位,鼓励人的创造,营造并改善学生的环境。在训练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考虑学生的自尊心理。第二,实事求是原则。制定激励制度时,应充分考虑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此基础上,做到人人平等。第三,坚持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大学生是一个成熟的群体,他们不仅在乎物质奖励,更在乎的是精神上给予的肯定。因此,在取得成绩后,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并在激励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物质作为鼓励。除此之外,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尤其是教练员,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奖酬的分配,训练的评价等,应全面周到,既要奖励优秀的,也要密切关注后进生。

3.4完善田径训练的考评体系

课余田径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一个完善的考评体系。大学阶段的课余田径训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文化学习,而且还要承受大强度的训练任务。这就使得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承受着重重压力。因此,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对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给予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与科学化的考核。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训练不会耽搁文化学习,才不会担心期末考试挂科等心理。与此同时,上级部门应不定期的抽查各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的组建和训练情况,对课余训练忽视和开展效果较差的学校应给予及时的批评和有力的处罚,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覃文进.大学校园课余田径训练的组织与管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110-111.

[2]宋广林.大学生田径课余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1 (4):85-86.

[3]李善华.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J].体育科技,2007(3):13-17.

[4]沈林,郭风兰,刘跃峰,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田径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398-400.

[5]景忠伟.普通高校田径训练的特点及对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4):90.

作者简介:①梁媛媛,女,广西武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033-02

猜你喜欢

课余田径大学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抓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课余训练应注意的几点
“五性”让学生爱上田径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