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思维方式下体育学习环境的构建①
2015-12-05王涛刘昌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王涛 刘昌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复杂性思维方式下体育学习环境的构建①
王涛刘昌鑫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理论上的大放异彩,而更多的是给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和新的思维方式。体育学习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在体育学习环境的构建中简单性思维的局限性已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我们将思维方式从简单性走向复杂性,实现和谐的体育学习环境。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时代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一个支配人的思考与行动的规范、风气和格式。”[1]确切地说思维是什么?在接收到感觉印象的时候,记忆图像浮现出来,这还不是思维。而当这些图象形成系列,这些系列的每一成员都唤起另一成员的时候,这仍然不是“思维”。然而,当某幅图像在许多这类系列中突然出现,然后-更确切地说是通过这类回复-它变成这类系列的成序要素。这样一个要素转变为一个工具,一个概念。我认为这种从自由的联想或“梦幻”。到思维的转变可以通过概念在其中所起的或多或少的支配作用来规定。那么,系统思维乃是有意识地运用了“系统”一词中所把握的这种特殊的整体性概念以整理我们的思想的。[2]作为体育教学母系学科的教育学来说,教学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女士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3]不难看出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跟教育学具备着联系。新兴的复杂性思维将会对于体育学习环境的发展有着实际意义,该文将试图运用复杂性来认识体育学习环境构建的问题。
1 简单性思维与复杂性思维
简单性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复杂性,一个事物未被认识之前是复杂的,一旦被人们所认识后就变成简单的了。人们可以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探究事物的本质所在,复杂性只不过是事物的一种表面形态,而事物的本质是简单的有规律可循的,只需掌握了正确的解决方法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揭开事物复杂的面纱而呈现一股简单的画面。简单性思维方式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线性的,还原的,静态的,稳定的,确定的,封闭的等。复杂性思维方式认为,不能把复杂性认为是在不了解事物的前提下给予的定义,事物客观存在的复杂性并不会因为事物被人所认识后就变得简单了,它依然具备复杂性。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认为,世界的存在既不可能是纯粹有序的,也不可能是纯粹无序的,因为在一个只有无序性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将化为乌有而不可能存在,而在一个有序的世界里万物将一成不变,不会有新的东西发生。所以世界的基本性是有序和无序的交混,这正构成了事物复杂性的基础。[4]而复杂性思维方式主导下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为:非线性的,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开放的等。相对于简单性思维方式来讲,复杂性思维方式在解释和应用于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已经呈现出了其较为明显的优越性。复杂性科学需要人们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向复杂性思维方式进行转变,用黄欣荣先生的话来说:“复杂性科学从目前来说更像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运动,复杂性光芒照亮了分析还原方法的死角。”[5]
2 复杂性思维方式主要表现的特征
2.1非线性
所谓线性其实是指两个变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如一个直角坐标一般,横坐标上的某一点对应着纵坐标上相应的一点,每一对数据成相同的比例并且在直角坐标系上成一条直角关系。而非线性所表现的是一种曲线。非线性是复杂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必要条件,与线性所表现出来的单一性、可预测性相比较,非线性更能准确的表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世界的发展决定了物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如果事物是成线性关系的话,那么事物将会围绕一种模式重复循环着,就不会有新鲜事物的出现,世界也将停止不前。因此世界的基本特性是事物呈现非线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2.2整体性
简单性的思维方式在方法论上体现的是一种还原论,将系统进行机械和抽象的分解。从分解后的单个个体或相对于系统来说的子系统进行分析与判断,简单地认为部分之和等于整体。复杂性思维的整体性特征认为,事物的整体并不能代表事物的局部,同样事物的局部的叠加也不等同于整体。事物的整体能体现局部所不能表现出的特性或达不到局部表现的特性,可以说是一种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或是整体小于局部之和的关系。
2.3开放性
系统是处于开放的,并不是封闭的系统。系统各子系统或系统元素之间是相互进行交流、相互作用的,(与相互之间独立,彼此之间有各种的独立空间的原子论是有区别的)同时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也是有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子系统相互之间或系统内部跟外环境没有进行信息、物质交换的封闭系统相比,具有开放性特性的复杂性系统有着如下的特征:(1)系统内部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和物质的交换。(2)系统内部各元素和各子系统之间也是在不断地相互作用的。(3)系统自身保持着稳定的结构。从属于开放性系统内的各子系统的自组织性是系统保持稳定结构的重要保障,系统的自组织性具有的无需其他组织者而自发完善的特性,使得复杂的系统呈现出一种“有序的复杂”。自组织性可以通过自身的控制保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以通过与系统之间相互反馈与调控保持系统的开放性。
2.4动态性
世界处在动态地演变和不断的生成之中,不存在绝对的静止性和确定性的系统。系统受到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通过系统的开放性以及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使得系统一直处在一种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为了适应环境,系统是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同时系统内部也需要相互调节,各子系统和各元素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变化来服务于更大的系统的动态运行。西方民族自古希腊以来思维特点是:将连续的运动轨迹分割为不连续的、静止的质点。从而世界成了僵化的、不变的、确定性的世界,这恰恰远离了生生不息的现实世界。[6]复杂性需要我们用系统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运动,抽象的分割了事物的整体,使得事物原本的动态性变得毫无生机的静止,这种僵化的、不变的、确定性的思维特点是把握不了系统的运动规律的。
3 体育学习环境: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一,体育学习环境有着复杂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各种教学资源(课堂、图书馆、操场、器械等)等组成部分都影响着体育学习环境。随着我们对于学习环境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扩大,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将使得学习环境呈现复杂性。其二,学习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以非线性的方式相互影响着,不存在某一个组成部分单独影响着另一个,它们之间并不是线性的单线影响,而是表现为一种网状的相互影响的形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它们都存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三,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习环境将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这些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政治、风俗、文化、自然环境等)将学习环境远离封闭的平衡态,而转向了无序的稳态。“当人类的活动系统或社会系统发生重大的系统变革时,作为子系统的学校学习环境也必然要以相应的方式经历重大的变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7]因此,在社会大系统下,学习环境必然要具有开放性。综上所述,体育学习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4 复杂性思维下体育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习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表现的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一种整体涌现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以复杂性理论为工具,对体育学习环境的构建进行探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注重目标的多维度性
在教学系统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教学的侧重点直接倒向了以应试为目标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学校方针、学校学风、教学计划、社会关注、家庭教育等这些体育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在这种大趋势的带动下,将他们的目光对准了最后的考试成绩。体育学习环境构建者也很“配合”地将应试试为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完全忽视了教育的本来目的。我们的学生现在是在一个空洞的体育学习环境中,被迫以单一的应试训练的方法进行着不求甚解的学习,接受着少得可怜的、讨厌的体育教育。更产生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令人尴尬的说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业。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使人真正成其为人。”[8]通过复杂性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人是具备复杂性的,学习体育环境构建的复杂性关键就是在于人的复杂性。人由于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不同而产生了人的个性。所以我们传统的学习环境的构建中,人们往往只去重视某一方面的目标。这种不在目标维度上体现多线性、全面性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于人个性的挤压。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应试压力已经强而有力的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还在构建时形成的单一维度的目标,将压抑着原本便富有激情和朝气的学生。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规划不同的目标,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来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我们需要去关注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释放、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智力开发。学习环境的构建者切不可走上线性思维的“死胡同”,构建者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了不同的预设目标,但不可线性的认为这一目标能够对相应的学习者产生预期的效果。学习环境的构建者们仍然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中生成的目标,做好即时更改的准备。体育的目的“不是具体任务或技术方面的训练,而是唤醒对人类生活的可能前景的认识引发或者说是培养人们的人性意识。”[9]所以,我们需要用复杂性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来处理体育学习环境构建过程中目标方面的问题。
4.2加强学科间的交流
影响学习环境这样一个系统的因素非常多,一方面:复杂性科学认为,系统是开放的,是与外界之间有个联系的且相互作用的。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着信息的交换,如果没有这种相互的交换的话,系统将不会不断发展着。也就是说,复杂的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才能生存。所以这就需要加强体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与各影响因素之间也是在相互作用,共同通过系统内的自组织性的控制来保持系统内部的“有序的复杂”。所以这就需要体育学科加强学科内部各子学科之间的交流。因此,从复杂性的理论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学科之间的过于细化已经使得多数学科的研究空间逐渐变得封闭。分离后,我们在看待体育学习环境或者其他体育问题时变带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对局部的认识越来越精细,而对体育活动的整体图景越来越模糊。[10]“一方面我们的知识是分离的、被肢解的、箱格化的;而另一方面现实或问题愈益成为多学科性的、横向延伸的、多维度的、跨国界的、总体性的、全球性的。”[11]体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且教育又是社会的子系统。因此体育学必定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在构建体育学习环境就需要加强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传统文化等之间的交流,同时我们还需要与时俱进,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手段给学生崭新的刺激,是的能够最优化体育学习环境的效果。“一般来说,任何学习环境设计离不开五大理论视角:心理学的视角、教育学的视角、技术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和实用主义的视角。”[12]学习环境设计的复杂性也说明了,在构建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必
须加强学科间的交流,这样的学习环境将更有利于人的培养。体育学习环境的复杂性需要体育研究者加强与学科之间的交流,将学科之间很好的整合到一起而不是简单的集合到一起,因为复杂性理论认为复杂性事物是简单事物整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具有涌现性。因此,在加强各学科交流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各学科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利用多学科的深入探究方能从整体上解决体育学习环境构建方面尚存的问题,简单的套用或是几个方面知识的简单叠加将不利于体育学习环境的构建。
4.3师生关系的重构
“传统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是封闭的,教师针对既定的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跟随教师的逻辑安排进行被动的知识接收,课堂的环境是封闭的,教师以完成有限时间内的课堂教学任务为自己的要旨,学生在此当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互动的愿望被教师抛在脑后。”[13]传统二元论思维方式将会对复杂事情的判断上倾向于绝对性或极端化,这种思维方式将产生一元独立的现象。一元独立的处理方式,这是目前师生关系出现封闭性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授课内容,布置的任务都会被学生视为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东西。教师的在潜移默化中是“控制”着学生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双方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也逐步降低,学生个性得不到释放。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无形当中挤压掉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只会培养了大批只知道做枯燥技术动作,而不知体育运动之乐趣的学生。复杂性思维要求要求我们除了二元对立思维外,跟重要的是要有多元的思维方式,这样更容易从整体把握现象。体育学习环境中,师生关系不该是一种对立的、封闭的,而应该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这样一来师生之间将不是机械的分割都的相对独立,而是变成一种师生之间共同构建起一个帮助与被帮助,关怀与被关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敞开心扉交流,教师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声音,对技术动作的评价不在标准化,建立起多元的教学评价,不在去“分分计较”并从多方面鼓励学生。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关系的和谐是体育学习环境良好的关键因素,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当下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本身的要求。因此,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将是师生关系由简单走向复杂的转换动力。
5 结语
总之,几百年来的经典科学的思维方式,已经在现有的多数社会问题或现象中显现出它自身的局限性了,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全新的认识范畴,在处理多数社会复杂问题现象的时候,已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性和可行性。复杂性思维方式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方面的改善,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体育学习环境的构建由原本的简单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的转变是时代的内在要求,复杂性思维方式将打开体育学习环境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魏宏森.复杂性研究与系统思维方式[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1(1):10.
[2]苗东升.复杂性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3]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6.
[4]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6]赵闯,谭明义,周学荣.简单性与复杂性-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不同视野[J].四川体育科学,2008(1):39-43.
[7](美)罗伯特.D.坦尼森.教学设计的国际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2.
[8]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新华文摘,2009(14):114.
[9] [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上海:三联书店,1997:234.
[10]马卫平.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对我国体育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之反思[J].体育科学,2007(1):76-84.
[11][法]埃得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26,26,151,24,175.
[12]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6):30-38.
[13]霍翠芳.复杂性思维视域中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育导刊,2010 (10):5-8.
关键词:体育学习环境思维方式复杂性简单性思维
The Complexity Think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Wang TaoLiu Changxin
(Soochow University of Sport,Suzhou Jiangsu,215006,China)
Abstract:Complexity science arose in twentieth Century 80's brought us and not on theoretical shine,but more is to provide a new methodology and new ways of thinking to the world.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itself is a complex system,limit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simplicity thinking has been more and more obvious,so we need to be thinking mode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realize the harmonious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Mode of Thinking;Complexity;Simple Thinking
作者简介:①王涛(1990—),男,江苏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