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本插图,演绎精彩课堂
2015-12-05王凤萍
王凤萍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一幅幅精心选配、色彩鲜艳的插图,既形象直观又与课文密切相关,理应作为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被加以合理运用。那么如何巧妙运用插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用插图,渲染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而直观形象、富有情趣的课文插图无疑是渲染教学情境的好材料。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图画艺术的直观性,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和心理世界,触动他们的兴奋点,充分激活儿童的潜能,激起强烈的情绪,引发情感共鸣,迅速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
我在教学《孔子游春》这一课时,先投影出示了文中的泗水河畔春景图,再辅之以美妙动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后说说:“从图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儿的景色怎么样?”然后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泗水河畔,也就是咱们今天要去的地方。” 未成曲调先有情,泗水河畔那桃红柳绿、芳草如茵、碧波荡漾的如画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他们一个个眼睛闪光,充满了神往之情。这样就顺利地把学生引入到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二、巧用插图,辅助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精心绘制的课本插图往往比文字更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而且课本插图更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时,在初学质疑环节,一个学生对“流线体”提出了质疑,对于这个科学术语,我该怎么给学生解释呢?难道照本宣科,把“流线体又叫纺锤体,这种体型的特点是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比例适中……”这样晦涩难懂的文字教给他们吗?绝对不能!思索之间,我的目光停留在本课的插图上,那有着圆圆的大头的鲸的形体,不正是对“流线体”的最好诠释吗?于是,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书上鲸的图片,告诉他们:鲸的外形就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的阻力是最小的。现在的汽车、轮船的外形基本上都是“流线体”。
三、巧用插图,指导朗读
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悟文本思想情感的有效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浓浓的情,读出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插图都与课文紧密联系,加之直观、形象、生动,在课堂上加以合理运用,一定能够使得朗读训练更有实效性。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我就有这样的感受。
课文的第一段主要描写了黄河的水势之猛、流速之急、波涛之巨,同时与下文羊皮筏子的轻微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小的羊皮筏子却能在滚滚的黄河中鼓浪前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又为它提心吊胆。这样的情景学生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过,怎么才能让学生读出这种感受呢?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黄河巨浪滔天的特写图,再辅之以动情的语言渲染:“看,这就是巨浪滔天的黄河,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咦?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相机引导学生观看羊皮筏子在滚滚黄河中鼓浪前进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黄河的湍急和汹涌,羊皮筏子行驶的惊险,作者初见羊皮筏子的惊讶,都在学生的朗读中“活”了起来。
四、巧用插图,迁移写作
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本插图紧扣文本、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是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好素材。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课本插图,为学生搭建一个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放飞想象,组织语言,抒发情怀。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的插图很精美,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和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我设计了一次写话练习,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文中图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个片段。学生有的选择了展示迪拜整体面貌的远景图,有的选择了中心公园的近景图。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内化了课文语言,而且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提高了观察力和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课本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仔细揣摩这一幅幅图画,潜心思考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演绎精彩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