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四性”

2015-12-04时文杰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四性创造参与

时文杰

【摘要】高中语文课应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应是“站在”老师肩上寻找真理的地方,可在赶进度、拼升学的氛围下,学生的所谓主体地位还是停留在公开课的作秀中。为此,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品味几个老生常谈的关键环节吧!

【关键词】课堂;民主;自主;参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十七八岁的学生,是多思的年纪,做梦的年纪,正值生命活动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带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参与学习,希望形成有独创性的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方式、呆板的考试模式制约着学生。创造力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甚至被视为不轨,他们的创造性答案每每被认定为不标准,原本脆弱的创造天赋无时无刻不受到压抑,一个个充满灵气、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体就这样逐渐被“奴化”。一个语文天赋极佳的学生有可能就这样教育失当,而从此厌弃语文,不再有所作为。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改变局面。

一、民主性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地去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真正为学生创造进步后的掌声、回答问题正确的欢呼声,更重要的是失败后的真诚鼓励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放下包袱,敢于表现自我,能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爱护,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这样的师生互动才会“货真价实”。有一次,正赶上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由于背景差异大,学生之前普遍没看过,再加上本文是个节选部分,因此如何把原始的湘西风情和纯朴的人性美展示给学生,我也没太大把握引领学生进入境界。而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编演课本内容,还要求我出演翠翠的外公,看到大家兴趣盎然,我当然欣然接受。果然学生们把《边城》演绎得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桃源中生活的人民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湘西小域、酉水岸边茶肆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子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意愿,的确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还可调动起学生们的美好情感。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就需要不断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其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至为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科就感情色彩很浓,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都会激荡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吸引他们求知的目光。例如讲先秦散文,就可引导学生试看今日的环球:美国争霸、南海局势、中东乱象等等与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何其相似!那么,古代圣贤们能给我们分析今天的世界提供什么帮助呢?如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我先在黑板上画出当时的局势图,再讲清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大家分别站在郑、晋、秦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自然对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的基本方法也有利于学语文的自主性。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要做到基本的五大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筛选信息——分析和鉴赏——摘记精要。这样学生就不会面对课文而束手无策又无可奈何,自然而然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三、参与性

教师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只能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可以这样说,对于每一个认识主体,没有自身的参与活动就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所以,参与性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不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功能和视觉功能,还要养成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当然最主要的是给学生充足的参与活动时间,在课堂上把老师对课文内容的烦琐讲解和无价值的提问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和体会课文中的思想、语言的特点。也可让学生模仿某些语句或文章的写法进行写作实践,就是要保证一堂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消化、思考和练习。有些课文比如《祝福》,在讲清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祥林嫂之死。就完全可让学生们充分发挥和探讨,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学生会寻找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成就感强了,他们在语文课上的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

四、差异性

要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疑,上课时一定要克服按部就班,死板硬套,不能让每个学生都上相同的流水线。由于每个人先天禀赋、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受同样教育但内化过程的千差万别,学生中会出现极其丰富而又差异纷呈的个性。所以我们要正确地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这样就会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分别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水平。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就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所争论。教育家赞可夫说:“如果不容许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参与到教学中来,那课堂气氛怎能活跃?”让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争我辩,这样还可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而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还能正确对待“优生”与“学困生”,灵活体现“因材施教”,避免许多不应该发生的尴尬。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地方。不要独角戏,需要“群舞”,拒绝作秀,需要真抓实干;拒绝故作姿态,需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认真领会“性”,并自觉地应用于我们的实践,就有可能突破高中语文教学的诸多尴尬,并有效地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学。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四性创造参与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五统”、“四性”是怎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