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公开课给我的启示

2015-12-04陈惠慧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结尾处主旨盲人

最近我的学校举行了有关寓言童话的青年竞赛功比赛,管中窥豹,从这些课中,我懂得了选材的重要性。要选择一篇能让自己有所发挥,更能打动人心的文章,这需要授课老师的独具慧眼。当然,这一点是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施行的,如果是指定文章,那就另当别论。

当时,可供选择的文章有《皇帝的新装》《兔子和月亮》《塞翁失马》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很多老师选择了《皇帝的新装》和《塞翁失马》,这两篇文章大家都比较熟悉,授课老师也没有讲出什么新意,效果也不好。相反,其中一个老师张庆选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却能很好地打动在场听课的老师,也让学生有很好的发挥。从这节课中,我得到了以下这些启示。

1、一篇很长的文章,一定要选好突破口。从看似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找出文章的重点所在。围绕这个点来设置问题,重点突出,安排紧凑,而不是要面面俱到,那只会得不偿失。像《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课,文章比较长,但授课老师就只抓住一点“划出描写盲孩子心理变化的句子”来引入文章,看似简洁的一问,却需要联系全篇来寻找孩子心理变化的地方,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入文章,发掘有用的材料,体会文章主旨。

2、善于发现闪光点,抓住文章细节,懂得拓展迁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主动权交还学生。比如,授课老师设置问题:读完后你脑海里有一幅什么画面?然后出示一段话:去牧场

攀上山坡

走过小桥

……

这是课文中的片段,但授课老师巧妙地在“走过小桥”后面补充了一个省略号,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之后,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各种独具特色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书中所描述的画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

3、授课老师讲话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语言温和、亲切,注重学生的感受,以鼓励为主。不重复学生的回答,不罗嗦。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每次都是具体地指出哪里哪里好,而不是空洞地说“好,很好”,增添了学生的真实感和自信心。

4、引导学生朗读多样化。有齐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避免了单调重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朗读重要段落时,老师还会把个别比较重要的或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字词涂上颜色,显得错落有致,重点突出。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停顿、语调和感情,一遍不行,指出哪里不对,再读,再指出,再读。对同一段话的反复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辨别能力,能逐渐摸索出朗读的技巧,并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5、在课的结尾处,巧妙设置高潮,从而把听众和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情感发挥到极致。像当年看《阿凡达》,最后三十分钟,就是电影的高潮部分,矛盾冲突升到极点,打斗场面异常火爆,让观众在那30分钟里,看得热血喷张,激动不已。授课老师在讲课的最后阶段,找了一些盲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画面,有盲人遇到困难的情景,也有盲人对生活发出渴望的文章。更有盲人奋力拼搏,挣脱命运对他的掌控和残酷,向命运宣战的视频,一幅幅真实而又感人的画面,在优美的配乐中,像电影一样播放出来。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不仅学到了知识,获得了分析课文和朗读的能力,更是让感情上得到一次洗礼,人生体验得到一种升华。结尾处的高潮设置,画龙点睛,是一节课的精华之所在。

公开课,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在准备公开课时,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去其他班上课、磨课,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公开课,不仅可以磨练自己,提高教学技能,也是向他人展示自己实力和能力的一个好方法,让我们都能多上公开课,上好公开课吧!

陈惠慧,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猜你喜欢

结尾处主旨盲人
蛋炒饭的哲学
用"设疑"体现“学让引思”
随声附和的盲人
主旨演讲
自首的盲人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盲人节
平淡真实显主旨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