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摭拾

2015-12-04张卫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诗歌班级

站在21世纪新起点的语文老师们,既要将语文教学中诗歌单元的传统精髓传承给学生,又肩负着诗歌教学改革实验的重要任务。要将诗歌教学赋予现代人文气息,开掘出更切合实际、切合时代的思想内涵,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意境思想、情感、哲理进行细化梳理。在具体课堂教学方面,注重直观性、感官性切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升华,有诗歌诵读到诗歌鉴赏的高度升华。同时,对国内最新的诗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成果、方法和路径予以关注、借鉴,从而丰富自己的诗歌教学实践,提高诗歌教学的教育实效。

笔者曾于精品课程中诗歌单元教学进行了又一次有益的尝试。将《春江花月夜》作为试验教学课堂,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通过与同事的教学实践的交流探讨,我将《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在“读”字上,对诗歌常识略讲之后,重点扫清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学习障碍,并对该诗的整体思想感情有个初步把握。第二课时着重分析诗歌的景、情、理,并学以致用,从而掌握分析诗歌景、情、理的内在联系和品读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春江花月夜》以月亮初升、高照、西斜、沉落为主线,营造了由春、江、花、月、夜五字组成的明丽而寥廓、清幽而静谧的境界,架构起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与慨叹,抒写出淡淡的离愁别绪。本诗读来琅琅上口,音韵流转,其怡情悦性之用自不赘述。更难得的是将景、情、理三位一体地统一到全诗中来,如若读者真能“入境”,其心醉神迷之态定油然而生。正因如此,闻一多先生评价该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正如此,作者张若虚仅凭两首诗歌而赫然屹立于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诗史的国度里。张若虚仅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即被赞誉为“孤篇压全唐”,竟被很多评论家堪称恰如其分。

《春江花月夜》享有如此之高的赞誉以及这首诗所呈现出的意境优美、音韵流转的特性等,所有这些,都是我所要考虑的教学过程和要解决的问题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稍不注意,就会在它面前败下阵来成为一堂失败的教学。经过精心设计后,在一个试点班级开始授课,课后,和同事、学生代表们开展了“无孔不入”、深刻广泛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一起探讨改进的方法与途径。之后又拿出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另一班级进行讲授,效果就比较理想了,学生的反响也不同寻常。

现在细细思量,竟有如采薇归来之快,大海拾贝之乐。首先,该诗处于“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优美月色中,也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怎么感受它的美呢?这必须建立在学生熟读并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首先充分利用了“初读有声,再读有情,三读有悟”的方法,调动学生读诗的热情和积极性,紧接着,以非常精美的图片进行情景铺设,将学生带到了一个审美的高度。其次,注重了审美、悟理、抒情的浑然天成性。本诗的三位一体性,是任何一个读者所必须坚守的原则。再经过条分缕析式的研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整体情理,学习诗歌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细致入微,要将任何一个细节都考虑其中,对诗歌的景、理、情要向学生不偏不倚地进行引导、点拨、讲解。再次,就是创新讲解七言古诗的方法,以学生的阅读、感悟、反馈、迁移贯穿课堂始终,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作用。从而真正体现“诗无达诂”的特点。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对诗歌的千篇一律的局限性的认识。

教学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上复杂的“教”与“学”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运动,而是不断发掘、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更是思想与思想碰撞的过程,心灵和心灵的沟通过程。但要实现这些任务的完美落实,却要考虑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因素。也即“因材施教“的具体落实。当我先用一个班级授课后,针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决定:转变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具体讲就是在适当降低难度的同时,用更直观的图片、更优美的语言、更浑然的手法将教学目标进行落实。

最后,授课教师需结合高中学生学习情况,根据教学班级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对所讲内容进行调整和变通,一改高中语文课堂诗歌讲解七零八碎、开膛破肚的教学方式,以“浑然天成”贯穿课堂始终,将课堂完全还于学生,将教师的讲解变为教师引导分析,学生主动学习感悟,将教师个人的单一感悟变为学生多方面的独特感悟。

张卫涛,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诗歌班级
班级“四小怪”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不称心的新班级
春江花月夜
班级被扣分后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