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12-04陈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用心感化学生,建立师生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特别是对差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诱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所以,有些差生就对语文课越来越失去信心,最后甚至放弃语文科。
美国成功学家、现代社会学家卡耐基说得好:“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我在指导语文差生时,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而让他们感到丢脸。我找他们面对面座谈,先表扬和鼓励他们的闪光点(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比如书写工整、态度认真、不抄袭别人作业等等),然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如能改正这些不足之处那就更好。这样学生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因为他们明白,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想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这样,学生便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关心爱护学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巧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培养起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
如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我抓住文中的景物描写以及“苏子”与“客”的感情变化来创设教学情景:
情景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而宜人的“清风月下泛舟图”,如此美景,苏子与客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情景二:客人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感慨。——许多历史英雄人物一去而不复返,他们的英雄业绩也不可重现,因而客人感叹人生短暂,苏子亦被客人的情绪感染而满面愁然。
情景三:苏子以“水”和“月”作比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明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道理。——这是一种多么阔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明确了人生的真谛,苏子与客又转悲为喜,开怀畅饮。进一步点拨学生:如果人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一些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官场上就会少一些贪官污吏,人世间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通过设置以上的教学情景,学生很容易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纯洁、旷达、乐观和积极的情感。
三、用丰富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先要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学语言要低沉而悲愤,把作者对刘和珍在反动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的赞扬和敬仰,对反动派的无耻、残忍地屠杀爱国学生的愤怒,以及对学生请愿行动的深刻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讲授刘和珍被杀害一节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流下眼泪,在讲述反动派的暴行时,课堂气氛异常严肃而凝重。爱憎分明而充满激情,机智幽默而富于同情心,气势流畅又有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学生情感得以提升。这就是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效果。
四、用不同教学方法,陶冶学生情感。
如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录像和音乐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和《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经过剪辑的马丁路德当年的的演说片段(可以从网上下载)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这些视频资料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一个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直接、现实化的感受,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感情与作者共鸣,增强学生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陈飞,教师,现居江苏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