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实效性研究

2015-12-04易小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珊迪如潮白杨

“学问学问,学就要问”。如果只学不问,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成为应付考试的呆板机器。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增强研究的实效性,我在教学中只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是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但由于小学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识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三、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

1.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现行教材四年级以上的课文都有预习提示,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我让学生自学前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读了课文,你不仅会对白杨有所了解,而且会从中受到一些启迪。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深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从爸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能从内容、从词语的理解、从写作目的等方面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不失为发现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吗?

2.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小珊迪》,我强调学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品质所感动。”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花潮》,学生提出:课文写海棠花的海洋,为什么不以《花海》为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是以“潮”为主线安排文章结构的,先写花如潮,再写看花的人如潮。课文看点写花多如潮,这部分内容也是以“潮”为主线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花动如潮,最后写花声如潮,一个“潮”字,把花说活了,写绝了。

4.对矛盾处质疑。语文教材中常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个“担心”是不放心的意思,作者真的是对邱少云不放心吗?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立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易小英,吉林省乾安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小珊迪如潮白杨
白杨
白杨
是什么“网课”让“学生们”好评如潮
五台县:统防统治二代粘虫好评如潮
《小珊迪》教学设计
《小珊迪》教学设计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跨越千山万水 宇通T7好评如潮
白杨 西部的脊梁
自主阅读 整体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