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应对新课改

2015-12-04伊国章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言古诗文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缺乏等因素,文言文教学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往遇到文言文都是有老师在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费力讲解,尚且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如今按照新课改要求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文言文教学就确实成了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应对呢?我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一、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首先表现为学习兴趣,古诗文由于距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可以精心设计导语,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其次,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再次,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第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上《狼》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蒲松龄、《聊斋志异》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二、课前引导充分预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文章所涉及的一些词汇、历史知识,学生未必清楚,这就决定了它的课前预习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本没有文言语感,无停顿、断句常识。课前预习我一般要求学生完成两方面的作业:一是在老师领读的基础上读通、读熟课文,课堂上当堂检查。这主要是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要激发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所花的时间一定不能少;二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可安排学生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解读课文内容。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读通课文、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因此对于九年级学生的预习要求应该定为: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应用圈点符号作出标记,等到课堂学习时再解决。当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疑难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情况时可适当进行评比,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价值,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一步步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授之以渔”总结规律

古人云:“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古诗文教学也应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一是要加强诵读指导,培养语感。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加强诵读。《新课标》要求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上,诵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诗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要在指导诵读上狠下功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二是要重视习惯养成,归类整理。要使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做好归类整理。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和古文化知识上。老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成“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文专辑”,每学完一篇课文,就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如:作家作品知识、重点词语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文章的主旨等,把课堂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效避免了传统文言文教学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弊端。

三是注重方法传授,授之以渔。注重方法传授一直是教育规律本身对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学习,翻译是关键也是难点,授以翻译的方法,这是在学习文言文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这样三个原则: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是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再次是文字优美,力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原则总结为这样五个字:留、删、调、补、换。说具体就是保留、删减、调整、增加、替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用现代汉语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可由教师答疑点拨。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详详细细地教,不厌其烦地灌,学生认认真真地听,老老实实地记,既浪费时间,又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应还给学生话语权,充分让学生说。在通过自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说。一是在说的方式上,可以单个说,小组内说;可以指名说,自由说;可以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二是在说的内容上,以前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说说自己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尤其是文中通假字的读音、解释,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等。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对于课文的知识点、重难点,如果学生在说说议议的合作交流中没有涉及到的,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以全面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还能起到锻炼说话能力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五、鼓励质疑领悟问题,激发兴趣体会快乐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领悟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疑难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他们也就更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此,要着力瞄准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思维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如教《陋室铭》,可抓住作者精心构思的“陋室不陋”这几个字来设疑、激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二是要在无疑处设疑,即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设疑激疑。如《岳阳楼记》一文的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吞”改为“接”好不好?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激疑,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浓厚兴趣。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古诗文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伊国章,教师,现居甘肃金塔。

猜你喜欢

文言古诗文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文言实词推断法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