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让古诗文教学锦上添花

2015-12-04曹海霞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初中语文

曹海霞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意蕴隽永。学习古诗文是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气息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深刻认识到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以诵读为切入点,以读促思,以读悟理,让古诗文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诵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千法读为本”,古诗文语言凝练典雅,内涵丰富,教学古诗文更加离不开学生的反复诵读。可以说,诵读是学生打开古诗文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它能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学习效率,让古诗文教学锦上添花。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诵读法的几点体会。

一、趣味引读,给古诗文教学涂点儿色

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语文学习的难点就是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常被学生认为晦涩难懂,成为很多学生跨不过去的心理藩篱。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大的动力。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古诗文丰富的人文情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增强古诗文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诵读,爱上诵读,在平平仄仄的诗文中徜徉吟咏,给单调的学习涂上多彩的颜色。

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我没有急着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而是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谈起,问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如果给你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沉浸在对理想社会蓝图的描绘中,有学生回答:“我理想中的社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样就没有了歧视和压迫,更不会有战争。”还有学生说理想中的社会没有汽车尾气和雾霾污染,希望天蓝水清,花红柳绿……学生们思路开阔,发言踊跃,愉悦的氛围在课堂上荡漾着,我顺势导入课文:“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这些不仅是你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是两千年前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接着,我一边利用大屏幕播放课件,一边范读课文,学生瞬间被这篇文言文吸引了,眼中透出了期待的光……范读结束,我问学生:“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诵读这篇经典美文?”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并立刻沉入文本,尽情地朗读起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以巧妙的导入带领学生走进理想的桃源世界,激发学生自主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诵读中与作者同行,陶醉于理想社会的无限美好,感受古诗文课堂多彩的气息。

二、情境畅读,给古诗文教学添点儿韵

古诗文具有极强的韵律感和情境感,每一篇、每一首都犹如一幅清丽的画作,承载着作者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怀。因此,加强古诗文诵读训练,不仅是给学生的头脑中装几十或者几百个汉字,更要给学生还原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立体化情境,让学生循着文字的足迹感受古诗文的韵味,用心听一曲古韵悠长,赏一番满目芬芳。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畅读,在反复的诵读中入情、入景、入境,从而领略古诗文饱满的意境,感知古诗文丰富的情感。

在教学杜甫的《望岳》一诗时,我奏响了诵读三部曲,让学生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第一步,要求学生毫无拘束地读。通过朗读,学生基本扫清了字词障碍,但此时对古诗的了解,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第二步,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读。我在大屏幕上呈现了自己登泰山时的旅游照片,而照片背景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石刻,要求学生在古诗中找出照片上的诗句并读懂。学生们开始对这座山产生了兴趣,朗读的热情也高涨起来。这一遍过后,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古诗的大概内容。第三步,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读。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独特的理解,诵读时可以加上一些手势和动作,以抒发登临泰山的豪迈气概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两人对坐,互相对读;有的几个围在一起,依次诵读;还有的站到了椅子上,模仿登临泰山的样子……学生们诵读有声有色,有模有样,犹如自己登临泰山,一览众山之小……

没有一种方法比得上学生自主体验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在这个教学案例中,通过创设情境,我引领着同学们逐层深入,在一次次酣畅淋漓的诵读中,感受着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在物我两忘中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精神与精神的交锋。

三、比较思读,给古诗文教学加点儿料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是开阔思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把内容和题材相似的两篇或者几篇古诗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自主体验、感悟,或求同,或探异,或求同探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在教学《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没有按部就班的一首一首地讲,而是让学生进行对比诵读,边读边感知两者之间的异同:“古代咏月中得力之作不胜枚举,其中这两首诗便是杰出的代表,请你比较诵读,不同作者笔下的月色是否代表了不同的情怀?”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任务驱动更有吸引力,更有深度。同学们纷纷投入诵读中,时而悠长舒缓,时而铿锵有力,诵读过后学生收获颇丰,有学生回答:“我觉得两者意旨相同,都是月夜无眠,借月宣泄内心的情感。”马上就有学生补充:“我同意,但有补充,前者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让人觉得意境高远。后者更侧重于借月抒怀,表达对异乡亲人的思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以诵读为方法,以比较增强体验,学生沉浸其中,欣赏月华如水,感受情思绵长。

四、激情赛读,给古诗文教学调点儿味

初中生精力旺盛,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将古诗文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有趣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自主竞争,自得其乐。

众所周知,古诗文复习是一个烦琐而且庞大的工程,既需要从试题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熟悉程度;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始终保持昂扬的状态。为此,我校的语文教研组在复习阶段积极应用了赛读法,以多种形式的赛读为学生开辟了别具一格的复习之路。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古诗文诵读比赛,班级优胜者参加年级的晋级赛;又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古诗文作者作品资料诵读比赛,小组内部成员彼此合作,小组之间有效竞争,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忆最多的文体常识。以竞赛方式诵读,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古典文学的海洋中,其参与的乐趣和收获的丰盈只有学生自己知道,从真正意义上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也加深他们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这种复习效果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这些教学案例中,我校语文教研组以独特的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古诗文如三月的小雨滋润干涸的麦田,让古诗文教学味美

十足。

总之,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最精致、最纯粹的代表,而诵读又是学习古诗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法、不同角度的诵读,在读中欣赏千古佳句,在读中实现心灵契合,在读中让课堂锦上添花,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何惠英.指导学生诵读之我见[J].甘肃教育,2006(11).

[2]房猛.语文诵读教学的改进策略[J].语文天地,2012(12).

[3]林梅.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背诵的教学策略探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从“意会”走向“言传”
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