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巧设问题

2015-12-04冯彦利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切入点语文教学教材

冯彦利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多发问,那么如何巧妙的发问才能点燃探索的激情呢?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懂得发问的艺术,通过找准切入点精心的设问,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问;切入点;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从教材内容主体切入设问

教师在教授每堂课的时候都要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来引领这个课文,通过对问题的递进回答来层层推进教学内容。如果问题问得好,就如同一颗石子在水面引起的涟漪,激起学生思考的浪花。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掌握事件梗概,然后提问“那桃花源是怎么样的一个桃花源?”这个答案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有的从生态方面,有的从人际关系方面,还有的从故事方面。教师可以根据递进的层次来逐个引导回答,首先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概括出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桃花源;其次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概括出这是一个人际和谐的桃花源;再次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与外人间隔”“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得出这是一个神秘、虚幻的桃花源;最后从桃花源中生存的人和误入桃花源者的对话中得出这是一个忧伤的桃花源。从课文本身出发作为一个切入点设问,可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从教材内容矛盾切入设问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源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也要抓住教材内容的矛盾,并把这个矛盾展现出来。教育家鲁宾斯坦说过:“能力的培养都在某种具体类型的活动中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中实现”,而教材内容中的矛盾就是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学生渴望观察矛盾、解决矛盾,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就如同看电视剧一样能够引发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教材内容的矛盾设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故事发展的合理性和写作的精妙处。

例如在“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明显有着静和歌唱的矛盾,这时候学生就会仔细品读和回味。教师这时候就可以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做出解释,很多文章都是用动来衬托静,看似矛盾的诗句却能表达出夜的静谧,让学生感觉画面的美感。

三、从教材课题切入设问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课题切入,因为课题经常作为文眼而存在,和课文中的关键词一起搭配,教学效果往往不错。例如,在《五柳先生传》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传”字做文章设问。“传”是一种文体,“五柳先生”是名号,既是陶渊明托名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为何开篇却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讲解东西晋时期的门阀制度,由此得出了陶渊明不是一个流俗之人,甘愿做一位逆流的隐士。教师可以立马提出第二问“这样的一位隐士,他的性情如何?”我们通过玩味品读可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他的本质品德,所以就有读书不求理解、爱喝酒、写写文章自娱自乐的爱好。通过这样提问,可以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地了解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生活,一种闲适的隐居生活在脑海中展开。

四、借对比切入设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对比方式设问,例如在《马说》中每一段后都有一个“也”字。“也”是一个虚词用于句末,通常表示人说话的语气,有时候也可以放在句中,用于表示停顿。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三个‘也字分别都有什么样的含义?”通过让学生品读文章,在了解大概意思之后,可以向学生解释:

“不知其能千里也”传达出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被埋没的状况,作者也是愤愤不平,流露出伤感之意。

“安求其能千里也”传达出千里马得不到发掘是食马者的无知,在段落末用反问的语气说“安求其能千里也”,全段步步紧逼,作者的不满之情达到了高潮。

“其真不知马也”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表达出对食马者的嘲讽。

同样是“也”字在不同的句末中传达了不一样的含义,这值得师生的细细揣摩。

在《背影》一课中,教师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最让“我”感动的是第几次?为什么?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细读文章,由整体到局部地感知内容,才能得出答案。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忙”字有16个,“笑”字有28个,作家似乎对这两个寻常的字情有独钟,反复使用,用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能作出具体的说明吗?问题出自教师自己的钻研和思考,有一定新颖性、挑战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富有思考的价值和可探索的余地。

五、总结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论语》就是孔子和学生们提问和答辩的记录册。由此可见,真正知识的传授不在于知识点的传授,而在于获取知识过程的传授,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提问环节,尽量减少“是,还是不是”“对,还是不对”的这种虽一问齐答但内容空洞的低效的提问方式。通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策略,最终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顺庆.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语数外学习

(语文教育),2013(05).

[2]林丽霞.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0).

[3]李伟.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切入点的教学探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0).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切入点语文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