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稳定质量

2015-12-04周小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稳定指标标准

周小毛

摘 要:提出并界定社会稳定质量将颠覆传统稳定观的许多理念,有利于调整维稳思路,促进社会稳定。判断社会稳定质量的基本标准是稳定的动态性、相对性、可控性、非强制性、开放性、规范性,社会稳定质量可以以维稳体系、制度供给、机制创新、民生建设、处置能力、心理调适、舆论引导等具体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衡量。

关键词:社会稳定;标准;指标;社会稳定质量

追求社会稳定是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政党和政府所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然而,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既有社会稳定的状态,更有社会不稳定的情形。有人统计,人类社会不稳定的时间远远超过稳定的时间。有时候表面的稳定、一时一地的稳定却孕藏着深层矛盾,一旦矛盾爆化,社会就会走向动荡、分裂和剧变,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这就告诉我们,社会稳定决不可唾手可得、一劳永逸,社会稳定是有条件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代价才能获得。为什么社会稳定如此之难?为什么社会稳定可能得而复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稳定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必然王国,对它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规律性的层面,甚至存在简单化、绝对化、片面化的模糊认识。比如说,对社会稳定的考量,我们更多地关注表层而忽略深层,比较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在社会稳定研究中,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基础,提出社会稳定质量的概念,阐明社会稳定质量与社会稳定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于提升社会稳定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社会稳定质量的基本内涵

展开社会稳定质量的研究,首先必须搞清楚社会稳定质量的基本内涵。质量一词,在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其含义差异较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质量是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指标,数量上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和它获得的加速度的比值,又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即我们通常讲的物体的重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质量是质和量的总称。我们平常讲质量这个概念,几乎是与质相提并论的,而哲学上的质量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所谓质,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使事物成其为自身并与他物相区分。正是因为事物质的不同,才有大千世界的千差万别,多姿多彩。任何事物都有质,离开质就无所谓事物,事物丧失了质,也就丧失了事物本身,也就无法存在。质是事物存在的前提,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认知事物,首要的就是要把握事物的质。事物的质具有多样性,有本质的规定性和非本质的规定性,事物由本质的规定性规定,认识事物就是要抓住事物本质的规定性。而事物内在的规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引发事物的运动,因此,认识事物要在运动的过程中去认识,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同时,正因为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具有相对稳定性,我们也才有必要和可能去认识事物,并通过反复的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哲学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论,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指导意义,是认识事物的钥匙与工具。因此,从质量的视域研究社会稳定,应该研究社会稳定的质,亦即研究社会稳定内在的规定性,或者研究社会稳定的质量;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质量是指产品或者工作的优劣,从这个定义出发,产品或者工作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其质量的高与低、好与差。

以上是对质量的基本解释,以这些解释为依据来认知社会稳定质量的概念,社会稳定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稳定质量包括质量的高与质量的低、质量的好与质量的差两个方面,而狭义的社会稳定质量特指从高和好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稳定质量。这种社会稳定质量是有质量的社会稳定,或者说是高质量、质量好的社会稳定。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社会稳定质量是社会稳定的内在规定性,是建立在制度和规范的基础之上,以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保障,能够与外界良性互动并能适应外界变化,整体上保持社会运行的秩序和连续性,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在动态平衡中良性运转的状态。这一状态正是作者曾经在《和谐稳定论》一书提出的“和谐稳定”的概念,从本质上说,社会稳定质量与“和谐稳定”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因为“和谐稳定”从动态而不是静止、相对而不是绝对、开放而不是封闭、民主而不是控制、全局而不是局部、长期而不是短暂、积极而不是消极等等方面来揭示稳定的内在规定性,因此,“和谐稳定”就是质量高、质量好的稳定,就是稳定质量的体现。而社会稳定质量以制度、机制、规范、秩序、连续、平衡、良性等关键词作为核心内容,无疑反映了“和谐稳定”的基本特质。由此可见,这两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同一性。

二、 社会稳定质量的重要价值

本文借助欧洲1999年发布的《阿姆斯特丹社会质量宣言》关于“社会质量”的重要思想,提出社会稳定质量的崭新概念,为社会稳定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依据,这一理念的引入,必将进一步解放社会稳定研究的思想,开拓社会稳定研究的视野,并直接服务于当下和未来社会稳定工作的实践,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首先,有利于突破传统的维稳思路。传统维稳思路建立在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上。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自上而下层级明确、管控严密,中央权威很大,基层和国民缺少自主权和活力,而且国民实质上是臣民,心甘情愿接受这样的控制。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所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民是分散的,像一袋没有联系的马铃薯,他们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巨大约束,没有能力抵御风险,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需要一个皇帝高高地站在自己的头上赐给“雨水”和“阳光”,因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的温床,中央集权是小农经济的必然结果。而在中央集权的背景下,国家行政权力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典型的控制型社会。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瓦解了小农经济的基础,使西方国家从传统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臣民转化为公民,行政权力由集权走向分权,控制型社会向民主型社会发展,社会治理过程中尽管问题很多,有时候矛盾冲突还比较剧烈,但是,社会整体上保持了几百年的稳定,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质量是比较高的。而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根深蒂固,小农意识积重难返,形成了绝对的控制型社会,这种社会的稳定是畸形的,表面上万马齐喑、众口一词,实质上,暗流涌动、矛盾重重,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使社会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令人遗憾的是,22个世纪的传统社会带着巨大的惯性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结束旧政权统治的同时,并没有让小农经济的思想和意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人民共和国建立66年之后,广大农村的生产仍然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对行政权力的尊尚使政治文明的推进依旧阻力重重。建国后,我们沿袭苏联模式,经济、政治、文化都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在这种体制之下,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社会管理呈现出控制型特征,社会稳定质量也难以提高。改革开放使这种体制有所动摇,但是,由于人口流动速度加快、频率增多、规模扩大,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无序乃至不稳定,因此,过去那种对社会的控制又有所反弹,以控制来管理社会、维护稳定的思维几乎成了定势。正是在以控制求稳定的思维模式下,产生了一系列解读稳定、维护稳定的思想误区。比如,简单地把社会稳定理解为不出事,或者即便是出了事又不惜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能够及时压下去;又比如,机械地把社会稳定与社会民主对立起来,认为民主会造成参与通道堵塞,带来社会不稳定;还比如,片面地把政府的强制力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不是把民众看作稳定的积极力量,相反,当作稳定的对立面和消极力量,往往控制人、束缚人、限制人;再比如,孤立地就稳定谈稳定,脱离制约稳定的具体因素的辩证分析与理性思考,追求表层的社会稳定,忽视深层次的社会稳定。显然,这样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不可避免地误解、误读、误会社会稳定,以此主导的维稳思路必然是狭窄、僵化和模糊的,即使可以得到一时、一地、一域的社会稳定,终究是短暂的、脆弱的和缺少生命力的,而且其成本高、代价大、效果差,因而是典型的质量低和质量差的社会稳定。由此可见,传统维稳思路存在很多缺陷,如果不从比较僵化的思想和思路中解放出来,社会稳定就可能永远处在低水平状态。从理论上提出社会稳定的概念,引领社会牢固树立社会稳定质量的意识,以质量规定社会稳定的走向,提升社会稳定的品位,使质量融入到社会稳定之中,成为社会稳定的灵魂,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低水平的社会稳定状态。

其次,有利于完善稳定的评价标准。评价是社会主体、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对客观事物、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判断、评论、看法与态度。评价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社会主流的评价往往左右人们的思想。评价活动即便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评价活动都是由人来具体完成的,因此,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能导致评价的失真与对评价对象的扭曲,而要使评价客观公正和科学理性,不仅要提高评价者的自身素质,更加重要的是要界定评价的科学标准。只有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明确了,而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评价者的评价才具有权威,让人信服。对社会稳定的评价同样如此,由于社会稳定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稳定的认知难度很大,而且评价社会稳定的标准目前尚无定论,因而对于社会稳定的评价就因人而异,甚至所作出的评价结果大相径庭,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导向,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实际工作。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科学地界定社会稳定的评价标准,积极引导这种评价产生正能量,通过科学的评价来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毋容讳言,过来社会稳定的评价标准囿于人们对社会稳定的非理性认识而缺失科学性,发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社会稳定认识上的偏差,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认真地分析一下现有的社会稳定评价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最大的不足是没有把社会稳定质量作为衡量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或者说核心标准,在评价社会稳定时更多地注重社会稳定的现象、社会稳定的表层,而忽视社会稳定内在的规定性即社会稳定的质。这无异于舍本求末,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者说主要矛盾。因此,提出社会稳定质量的概念,引导人们从质量的角度来深化对社会稳定的认识,更多地从制度与机制的层面、从可持续与长远的层面、从连续性与规范性层面、从整体与趋势的层面、从民主与法治的层面等等来理解社会稳定,这样社会稳定的评价标准就会更加科学,社会稳定的评价就会越来越接近客观,接近真理,成为推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杠杆。

再次,有利于推动稳定的持续发展。社会稳定质量概念的提出,将颠覆社会稳定方面一系列传统的观念,树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崭新稳定观,推动社会稳定可持续地发展。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法律、制度和机制的有力支撑;二是社会主体的自觉支持。在传统稳定观看来,社会稳定主要依靠个人的权威和强制手段来获取。而现代社会的稳定观特别关注社会稳定的质量,把社会稳定建立在法律、制度、规则和机制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利益诉求、社会保障、调控约束、妥协协商、舆论导向、公众参与、公平分配、社会预警、疏导缓冲的系列机制,充分保证社会稳定不因人事的变更而波动,不因政府和政党的换届而动荡,能够在法律制度所设定的轨道上有序地运行,从而保持社会稳定的可持续性。以质量为核心的现代稳定观还是一种人本的稳定观,其基本观点是稳定与人直接相关,人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也是社会稳定的破坏者,社会稳定不稳定,稳定质量高不高都与人联系在一起,提升社会稳定质量就应该体现人本精神和人性关怀,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愿、谋求民利、化解民怨、赢得民心、融洽民情,绝对不能把人民群众当做社会稳定的对立面。事实上,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里,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社会稳定的争取、社会稳定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稳定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社会稳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我们把人民群众看成社会稳定的破坏力量,人民群众的怨气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非对抗性矛盾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社会稳定也永远失去了社会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因为人民群众中的少数人甚至有些利益群体参与群体事件,采取非理性的方式争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程度不同的危及、破坏了社会稳定,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导致一些基层以偏概全,不分现象与本质,不看主流与支流,放大个别和局部事件的负面影响,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稳定的隐患,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刚性手段来控制人、防范人,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恶性循环。社会稳定质量概念的提出,有利于矫正偏差,消除对社会稳定机械化、简单化的理解,以宽广的视野、以理性的思维、以柔性的手段来追求社会稳定,极大地促进维稳部门和实际工作者理顺、改善、和谐与维稳对象的关系,不断增强维稳的人文意识,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打牢社会稳定的根基,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社会稳定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 社会稳定质量的评价标准

把质量引入社会稳定,这本身就给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标准,考量社会稳定要有质量的意识,不能离开质量谈稳定。那么社会稳定质量又怎么评判呢?我以为,应该突破过去在稳定方面肤浅、模糊、错误的认识,以质量为核心,提炼出社会稳定的评价标准。社会稳定质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评价标准更没有现成的模式来遵循,需要创新与探讨。根据我对和谐稳定的研究,可以从稳定的“六性”来界定、判断社会稳定的质量,以此作为社会稳定质量的评价标准。

其一,稳定的动态性。动态性是社会稳定质量的集中表现,其要义是稳定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稳定处在运动之中。包括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习惯于把稳定看成一成不变、凝固僵化,实质上,这样的稳定无质量可言,因为它没有生命力,不是昙花一现,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稳定,是基于稳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平衡,当矛盾着的双方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处在对立统一之中,相互制约、彼此制衡,呈现胶着状态,矛盾的一方没有吃掉矛盾的另一方,社会没有出现质的改变,就表现出稳定的状态。世界历史告别中世纪的黑暗时期进入近代史阶段以后,政府开放言论,几乎听不到好话,基本上是埋怨与指责,社会冲突不断,社会矛盾重重,法国、日本政府内阁更是频繁更换,但是,西方国家以制度设计来化解矛盾与冲突,300多年没有改变政权,保持了制度与政权的连续性,社会在无数次的抗议中维持了动态平衡,因此,相对于那种死水一潭的所谓稳定而言,运动的、平衡的动态稳定是有质量的稳定或者说稳定的质量更高。

其二,稳定的相对性。稳定的相对性是指稳定是有条件的,稳定具有特殊性,而不稳定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有普遍性。稳定中有不稳定的因素,不稳定中有稳定的因素,稳定与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对稳定辩证唯物的理性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即便是存在一定的矛盾与问题,社会仍然是稳定的,不必大惊小怪,草木皆兵。幻想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纯粹稳定是十分幼稚和危险的。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应该说保持了整体的稳定,但是因为错综复杂的原因,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有时候甚至还比较激烈,局部地区还出现过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稳定与不稳定的辩证法。事实上,存在问题很正常,敢于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才能进一步巩固稳定的基础,使稳定成为有质量的稳定。而把稳定简单化、绝对化,甚至以主观的理想指标来裁决稳定,这种稳定就是死气沉沉的稳定,不仅没有质量,而且会走向稳定的反面。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是超稳定,主要靠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手段来维持,结果周期性的农民起义使之出现社会的大动荡,政权的更迭使社会处在事实上的不稳定之中。有人统计,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没有战争的年份只有292年,平均25年就发生一次战争,战争与和平、稳定与非稳定交织在一起的状态充分说明,不稳定是常态而稳定是非常态,不必掩盖和回避矛盾与问题,而应该建立起协调和化解矛盾的有效机制,避免矛盾积累、怨气增加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稳定的相对性以不稳定的绝对性为前提,包含非稳定因素的稳定是真实的稳定,是有质量的稳定。

其三,稳定的可控性。稳定与不稳定之间没有绝对的分水岭,矛盾着的双方处在对立统一之中,处于平衡状态,矛盾就是可控的,社会就稳定。相反,矛盾双方突破对立统一体,一方的绝对优势使另一方没有力量来抗衡,表现出不复存在的趋势之时,便超出了可控的范围,社会不稳定也就降临了。毫无疑问,在可控范围之内的稳定是质量高的稳定,而失去控制的稳定是缺少质量的稳定或者说根本没有稳定的质量。既然可控是稳定质量的重要标志,而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又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在追求社会稳定时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矛盾与问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化解矛盾与问题,既不回避又不敷衍,避免矛盾叠加、问题积累,失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影响社会的稳定。从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来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总会有一个过程,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其内在的逻辑,所谓无无因之果,也无无果之因,这种规律就为我们争取稳定提供了空间与机会,主动预防、提早介入,把矛盾与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稳定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这样的稳定就是有质量的稳定。

其四,稳定的非强制性。稳定的非强制性是从获取稳定的手段这个角度来揭示稳定的特质的,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包容性,把人作为稳定的目的,作为稳定的价值选择,作为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通过控制人、压抑人来获取稳定,而是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运用法律制度的权威、采取防范整合的手段获取稳定。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大众二元对立的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以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来控制社会,运用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机器打压社会主体,使之屈服、服从、让人摆布,形成典型的控制型稳定,这种稳定是表层的、脆弱的、短暂的,暗含深刻的矛盾,一旦爆发,或政权垮台,或改朝换代、或社会更迭,后果是毁灭性的,因此,强制性的稳定质量很低。而现代社会改变了稳定的许多传统理念,更加重视人的地位、价值与尊严,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逐步从控制人获取稳定转变到通过关注人的利益、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获取稳定,逐步放弃单一化的强制性手段而更多地依赖制度与法律来争取社会稳定,这种稳定的可持续性更强,质量也稳步提升,所以,非强制性是稳定质量的重要标志。

其五,稳定的开放性。稳定的开放性是指稳定走出封闭,避免体内循环,不断与外界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以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的特性。现代社会是开放型的社会,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粉碎了国别与区域界限的藩篱,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出现了地球村的崭新概念,如同经济的发展处在开放的状态一样,包括社会稳定在内的社会建设也无法封闭,不可避免地与外界接轨,走向开放。毫无疑问,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过程中,难免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和社会不稳定。比如,我国结束十年“文革”的闭关锁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国策,区域和国际交流增加,人们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流动性空前增长,社会出现了一些非理性和无序的状态,社会稳定面临较大的压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稳定的发展过程遵循着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基础上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内在规律,当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上升,这种力量压抑社会稳定的消极力量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社会稳定在新的平衡中夯实基础、提高质量。事实上,封闭状态下,由于稳定不能及时地从外界补充能量,稳定往往是弱不禁风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打破平衡走向无序,而在开放状态下,稳定不断与外界交流、融合,在国际的视野中历经风雨而弥坚。可见,从短期来看,开放性给稳定带来压力,从长期而言,开放性促进稳定、提升稳定,因此,开放性是衡量稳定质量的有一个重要指标。

其六,稳定的规范性。稳定的规范性本质上就是建立在制度、法律和程序的基础之上,使社会按照一定的规则与程序有序地运转,避免出轨、失衡、失序和失范,避免稳定可能出现的随意性、偶然性。规范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个人的意志,社会的运行更多地体现为人治,因人而异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事变更的无序往往带来社会运行的无序,表现为社会的不稳定。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以成熟的制度作保障,人事的变更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人事的变化按社会既定的规范有序进行,它不会破坏现行的规则,社会的运行主要体现为法治,表现出连续性与秩序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稳定状态。个人的权威或者说个人的魅力一旦得到社会的认同,确实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个人的权威毕竟是短暂的,一般随着个体自然生命的终结而退出历史舞台,而制度与法律则具有长期性,加上规范的程序,更能够释放稳定的能量。所以,规范与否,是社会稳定质量的一把标尺。

四、社会稳定质量的指标体系

社会稳定质量的评价标准作为评判稳定质量的尺度,它回答稳定有没有质量的问题,从定性的角度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稳定有质量,什么样的稳定缺乏质量,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方向追求稳定质量。但是,社会稳定质量有高有低,而高到什么程度和低到什么程度,这又是社会稳定质量的评价标准所难以回答的,需要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以此分析稳定质量水平的差异与程度。考虑到社会稳定状况总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稳定评价的标准就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综合性的,所以,衡量社会稳定质量高低的指标是多个单项指标的综合,是一种指标体系。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乃至三级指标,众多的指标对社会稳定影响的程度又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其权重也有差异。建立这个指标体系可以遵循准则—指标—措施三个层次的思路来设计,其核心内容包括7个方面。

1. 维稳体系

维稳体系是维稳机构的设立、人员的配备、经费的保障以及体系运行状况的总称。维稳体系与稳定质量关系密切,既正相关又负相关,一方面,完善的维稳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及其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稳定质量越高,越弱化依靠外在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提升社会稳定的质量,而且维稳体系的过度强大,难免控制型稳定的痕迹。因此,维稳体系应该与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相吻合,保持一个科学的度。既不能缺位又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森严壁垒。当然,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国内外矛盾、问题比较复杂和集中的时候,维稳力量应该相对配强。

2. 制度供给

制度是提升社会稳定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稳定质量的核心指标。只有切实有效地加强制度建设,源源不断地为社会稳定提供制度资源,社会才可能保持连续性,社会秩序方可成为现实,这里的制度包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与规章。传统社会的人治不重视制度的功能与作用,现代社会的法治则以制度为王,尊尚制度、敬畏制度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我国目前处在法治建设的关键时刻,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将于2020年实现,但是,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人治的消极作用还客观存在,制度不完善、制度意识不强甚至轻视制度、破坏制度、践踏制度的现象不绝于耳,这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拦路虎,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也不利于社会稳定质量的提升。比如,征地拆迁、信访等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也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都是如此。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行政权力大于法律、高于制度、强于文件,随意性强,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和弹性大,或者对于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不关心,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为了一时、一地的息事宁人而牺牲制度的权威,这都是法治观念不强、制度意识淡化的表现,而且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质量。无论是从社会的长治久安出发还是从增强问题意识的高度考量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都应该把制度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使之不断地完善,并成其为衡量社会稳定质量的核心指标。

3. 机制创新

社会稳定和社会稳定质量的提高是社会良性运行的结果,而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作保障,这种机制使社会运行有序、规范而不越轨。因此,机制如同制度一样也是衡量社会稳定质量的重要指标。社会是无限发展变化的,社会稳定总是面临新的环境和条件,所以,维系社会运行、提升社会稳定质量的机制也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而创新。社会运行机制的建立受到社会思维水平、实际工作思路的直接影响,而过去维稳的思路基本上是管理、控制,因此,也与此相适应地建立了以管理和控制为目的的社会运行机制,它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是,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当治理取代管理、民主取代控制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社会稳定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时,原来陈旧的社会运行机制就需要改革和创新了。不能简单地把机制作为衡量社会稳定质量的指标,而应该以创新的机制,能够推动社会稳定质量上升的机制来衡量社会稳定质量。比如,诉求、妥协、协商、引导、参与、公平、预警、缓冲等等机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社会稳定质量密切相关,是衡量社会稳定质量的有效指标。

4. 民生建设

民生建设是社会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政府只有源源不断地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民生产品,公众才能从自己切身利益的高度拥护政府、支持政府、理解政府,政权的维持与巩固才有坚实的基础,而政权稳定是社会稳定乃至社会稳定质量提升的前提,因此,政府要获取社会稳定、要努力提高社会稳定的质量,理所当然要把民生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并自觉地以此来评价社会稳定与社会稳定的质量。民生建设既需要有理念,更需要有实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民生建设的规模、速度、结构都应该与国家、地方的实际情况相协调,因此,以民生建设衡量社会稳定质量不能机械地依据民生建设方面投入与项目的绝对量,还应该评估其相对量,并不是民生建设的规模越大越好,超出实际能力的民生建设可能欲速则不达,反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5. 处置能力

社会稳定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具有相对性,稳定总是与不稳定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社会稳定主要是从整体格局上、从政权的连续性上、从社会程序的维持上来判断和评估的,从来没有绝对的稳定,不能把社会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不稳定现象认定为社会不稳定。当然,不稳定因素的积累肯定会影响和破坏社会稳定,必须积极预防、主动化解,预防有效、化解及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稳定质量的提高,而处置能力就集中地表现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的能力与水平。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比较集中,有时候还比较激烈,此伏彼起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突出的表现,因此,政府和社会的处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建构社会稳定质量评价体系时,必须把处置能力作为不可或缺的指标。

6. 心理调适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又由人组成,因此,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人的心理状况包括心态、情绪、人的心理习惯等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心理水平甚至可以作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社会心理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积极的社会心理是社会稳定的正能量,相反,消极的社会心理则破坏社会稳定。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的平衡状态往往会被打破,处在巨大的变化之中,调适得当,社会就稳定,否则,社会可能动荡不安,所以,心理调适及其水平就是衡量社会稳定质量的重要指标。

7. 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的途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影响和力度最大的是新闻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以网络、微信、微博等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优势明显、责任重大。舆论引导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稳定。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引导社会主体,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稳定质量,而错误的导向则会人为地制造矛盾,引发社会恐慌,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直接地造成社会不稳定。这种情况在发生群体性事件爆发而信息不对称时尤为明显。群体性事件规模大,参与的人员多而且特别复杂,很多群众不明真相,主要依靠媒体来了解情况,如果媒体蓄意炒作,以偏激的观点误导群众,难以避免群众走极端,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舆论引导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衡量社会稳定质量来说,是特殊的指标,需要在社会稳定质量研究时予以特别关注。

On the Quality of Social Stability

ZHOU Xiao-mao

Abstract: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quality of social stability will overthrow traditional views of stability. Meanwhile,it will be more helpful in adjusting stability strategy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The basic standards of quality of social stability include:dynamicity,relativity,controllability,non-compulsion,openness and normalization. Measuring of quality of social stability should be based on concrete evaluating indexes system,including stability system,institutional supply,mechanism innovation,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disposal capability,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nd guiding capacity of public opinions.

Key words:social stability;standard;evaluating indexes;quality of social stability

(责任编校:文 一)

猜你喜欢

社会稳定指标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永远幸福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党员标准是什么?
社区工作者思想状况调研及问题分析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