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5-12-04张琳王佳
张琳 王佳
摘要: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价值目标与实践效用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共性与个性的三维统一。在高校学科基础课程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创新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深化研究型教学改革需要反思当前教学模式中的现实问题,并从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践学习等教学过程环节上进行优化,以实现高校教学对学生个性兴趣关注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3-02
一、引言
研究型教学是指在教学环节与过程中,有效促进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双向互动、并有机融合课程大纲与内容、研究选题与实践、学生个性兴趣与专业发展的多维统一从而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方式与课改实践。1998年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发表博耶报告《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开创性阐述了立足于研究为基础的大学课程教学与学习模式,并着重提出应当注重在大学本科低年级课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改革建议,同时要求“应对大学第一年的学习进行重新组织,以使学生獲得最大的收益。第一年的关键应是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的小型研讨班。”[1]
目前我国本科阶段课程体系中一年级开设的主要是学科基础课以及公共平台课、通识教育课等三类课程,其中的学科基础课是提升大学教学质量与创新能力关键,究其原因在于其通常具有知识领域宽广、理论内涵深厚的专业特质,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能够显著提高低年级新生的基本学术素养与科学研究技能。近几年,我国大学也在本科教学中探索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实施基于学生自主实践的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需要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继续在实践中深化对研究型教学的认识,优化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分析
杜威在一个世纪前就非常强调研究型教学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其认为“学生参与科研不仅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发展很重要,对科学发展也很重要”。[2]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体现在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全新价值目标与系统实践效用。
1.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中沿袭偏重理论知识讲授的传统,管理类本专科所涉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理论课程占比高达50%以上,而其中有4~5门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类课程教材大多采用学科统编或国家规划教材,授课教师理论深厚且八成具有高级职称。但同时在该类课程的学生评价反馈中,讲授晦涩难理解、教材内容太深奥的反映较为普遍。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来沟通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实务是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互动形式,能快速发现理论讲授过程的疏漏,提升培养学生解决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研究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构建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既是接受知识的客体,也是传承、反思、调用知识的主体,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研究型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克服了接受性教学的缺陷。[3]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研究性教学既体现学科间的开放性特征,使学生突破封闭的学习环境,以基础课程内容为立足点,又适当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通过消除跨学科间的隔阂,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加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知识传递的共性规律,也要努力去谋求学生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将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知识体系之间的脉络联系,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宏观把握。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现实问题研究
1.教学内容无效化。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中,对于初入管理学专业的本科低年级学生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知识结构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但随后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并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能动性与自发选择性。然而当前教学内容沿袭传统,研究内容依旧是理论主导,脱离学生实际认知与主观偏好,物式灌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难以实现后续学习的有效性。
2.教学过程空泛化。研究型教学过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多地来源于实践。实践的内涵应当是丰富的,既包括课上的思维风暴,也包括课后的调研实践。因此,研究型教学过程强调在时间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以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当前,教学过程中仍旧是以教师的单向度教学,专家的讲座替代学生研讨,以教师科研方向绑架学生兴趣爱好。虽然课堂中会介绍管理学的发展动态和现实趋势,诸多科研的前沿成果被引入本科课堂,甚至师生间有进行研究的共同合作,但从整体上看并没有给学生开辟广阔且纵深的思考空间,很多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参与意愿薄弱。
3.教学考核形式化。研究型教学效果的评价形式单一且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学科基础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相脱离;有的高校教师布置实践作业或者课程论文来优化教学评价,但老师成绩未能向学生反馈,评价过程及标准也未能告知学生,以评促学的研究性教学价值功能受限。尤其是教学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的考查,不能全面和客观评价其知识运用的科研素养,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探索
1.优化课堂讲授方法。(1)多媒体教学。研讨型教学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够简单明了地概括出各章节的知识要点,还能大量应用现代教育资源,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4](2)案例教学。通过选取典型案例,为学生确立一个专业知识的实践场景,使学生从理论入手,基于问题意识分析具体情景,提炼可行的解决方案。开展案例研究,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又强调它所提供的模拟问题和困境,存在着从不同角度研究的可能性,通过个案分析或实证研究分析和解释专业知识体系。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与思维培养,帮助学生在教材理论和专业实践间建立逻辑联系和话语体系。(3)问题教学。问题教学的基础是师生之间通过语言媒介确立研究对话关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师生互动选择合适的研究话题,进而进行知识探讨与学习。问题教学通常是研究型课程教学的难点,科学合理地将对话精神融入课程知识的架构体系是关键所在。以往授课过程学生被动听讲,依赖教师知识传授,制约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认为教育者应激励、引导学生去主动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从中获取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尤其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2.重视实验实训环节。实验实训是研究型教学实施的重要路径,尤其是逐渐成为提高学科基础类课程教学水平的教学手段。实验的最大特点就是可操作性,而研究型教学尤其需要进行专业技能的模拟训练。当前诸多高校在管理学的研究型教学中开展了一些企业运营的模拟实验,尤以ERP沙盘模拟实验、电子商务操作实验、会计实务技能模拟为代表。实践实训是学生研究知识运用与提高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也是研究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培育实践学习能力。(1)专题研究教学。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所要研究的专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各项专题进行研究设计,根据课程体系及研究热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专题,将每一个专题与理论知识贯穿起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论证,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包括典型案例的查找、研究资料的深化,让学生在专题的探讨中内化理论知识。这就将小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典型案例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文献查找和专业交流能力。(2)社会调研教学。作为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环节,教师科学设计调研项目后,设定要求和范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发挥自主设计课题,完成方案设计、实现完整的调研成果呈现。在社会调研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學生在认真完成课题的同时,也能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参与性”。研究型教学的实施使每一个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并且每个人的工作都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Moore,John W. The Boyer report.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J],Aug98,Vol. 75 Issue 8:935.
[2]“博耶报告”影响下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N].科学时报,2011-07-26.
[3]刘秀伦,蒋泽,张牛.实施研究性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7,(3).
[4]段春争,于同敏,姜开宇,刘莹.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5]孙成立,王希敏.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