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后病人睡眠障碍中的应用
2015-12-04储小红
储小红,康 群,杭 燕
脑卒中病人常伴有睡眠障碍,以失眠最常见,卒中后睡眠障碍是卒中常见并发症[1]。如不及时予以干预,不但可降低人体免疫力,而且可影响病人神经系统的功能、康复速度[2],从而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主要药物是苯二氮艹卓类镇静催眠药如艾司唑仑片,但长期服用可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并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认知功能[3]。因此,寻求一种简便有效且毒副反应小,又能解决脑卒中后病人睡眠障碍问题的方法,成为中医护理工作者研究的方向。我院内科中医护理专科小组自2011年9月起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采用足部反射区按摩,有效改善了脑卒中后病人的睡眠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10月入住脑病科脑卒中病人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49岁~83岁(69.70岁±2.74岁);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5岁~82岁(66.24岁±2.92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认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入选条件 ①参照2008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定性确诊为脑卒中。睡眠障碍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4]。且自愿加入研究的病人;②无睡眠障碍病史;③无严重并发症;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在辨证施护基础上,每晚睡前服用艾司唑仑1mg,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证型,给予足部不同反射区按摩。
1.2.2.1 穴位按摩操作前准备 由本研究小组成员(国家睡眠协会、副主任中医师)对病人进行辨证分型,小组操作者根据证型选定足部反射区。取得病人知情同意后,协助更换宽松棉质睡衣。以35℃~40℃温水 3000mL~ 4000mL泡足10min,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双腿伸直下垫治疗巾,双脚涂抹本院自制尿素脂软膏,以润滑肌肤便于按摩。
1.2.2.2 足部穴位按摩方法 操作者立于或坐于病人侧方,一手托住病人足跟,另一手用治疗巾握住脚趾做踝关节环转摇动10次,先顺时针再逆时针,让病人放松。从左足底心脏反射区检查开始,运用轻、中、重3种手法按摩心脏反射区,并观察和询问病人的反应,以了解病人的心脏情况及敏感程度,以便调整操作者的力度,防止发生意外。选取重点反射区肾上腺、肾脏、腹腔神经丛、大脑、脑垂体、额窦、甲状腺、失眠点进行按摩。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大脑反射区用握足指扣法按摩,操作者以右手食指中节自远而近均匀渗透压刮,左手在足背扶持给予反作用力。额窦、脑垂体、甲状腺、失眠点反射区采用拇指压刮或食指拳顶法进行按摩。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肝郁化火者用泻法加强按摩肝、胆、心反射区。胃中不和者运用泻法加强按摩胃、肝、脾、小肠反射区。阴虚火旺者用补法加强心、输尿管、膀胱反射区按摩;心脾两虚者用补法加强心、小肠、脾反射区按摩。按每个反射区的特点分别采用食指扣拳法,指掌捏揉法进行按摩,先左足后右足,力度由小逐次增大,以产生一定痛感,但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个反射区按摩3次~6次。再对三阴交、解溪、太冲、涌泉穴进行点按各1min。最后操作者以单手或小鱼际在病人足底做横向摩擦100次~300次,选用单足,男左女右。操作时让病人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同时注意足部及全身的保暖。操作完毕,病人卧位休息5min~10min后饮白开水300mL~500mL。足部穴位按摩每日1次(每天17:00~19:00),1周为1个疗程,间隔2d~3d开始第2个疗程,共2个疗程。
1.2.3 疗效评价
1.2.3.1 睡眠质量评价 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病人睡眠质量进行评定。该量表由19个自我评定问题和5个由睡眠同伴评定的问题组成。仅将19个自我评定问题计分。自我评定问题构成由0分~3分计分的7个因子。累积各因子成分得分为PSQI量表的总分,总分范围在0分~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5]。
1.2.3.2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有关疗效标准。治愈:睡眠6h以上,临床症状消失;显效:睡眠4h~6h,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尚能入睡,时寐时醒,临床症状有改善;无效:治疗后睡眠无改善[6]。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PSQI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s) 分
总分干预前 治疗组 50 2.40±0. 492.48±0. 512.38±0.49 1.74±0.49 2时间 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 睡眠效率 催眠药物 日间功能 PSQI.34±0.48 0.50±0.51 0.50±0.51 12.34±1.04对照组 50 2.46±0. 502.54±0. 502.42±0.50 1.58±0.50 2.56±0.50 0.42±0.50 0.52±0.51 12.50±1.17 t值 -0.601 -0.595 -0.404 1.623 -2.244 0.797 -0.198 -0.724 P 0.549 0.553 0.687 0.108 0.027 0.427 0.843 0.471干预后 治疗组 50 0.78±0. 420.82±0. 390.86±0.35 0.68±0.47 0.82±0.39 0.12±0.33 0.16±0.37 4.24±0.52对照组 50 2.08±0. 491.76±0. 431.82±0.56 1.32±0.47 1.96±0.61 0.30±0.46 0.42±0.50 9.70±1.17 t值 -14.296 -11.454 -10.272 -6.791 -11.218 -2.243 -2.960 -30.288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27 0.004 0.000
3 讨论
3.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 睡眠障碍是由于器质性或非器质性因素导致的质、量或时序的变化即失眠、嗜睡、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或睡眠中出现异常的发作性事件,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多梦、早醒和病人困倦等,可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7]。有研究发现,95%脑卒中后病人发生睡眠障碍,它的发生既影响康复过程,还可加重脑卒中病人的血压升高及血糖不稳定危险因素,甚至导致脑卒中的再发[8]。脑卒中后病人睡眠障碍临床常辨证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常见证型有肝郁化火、胃中不和型;虚证常见证型有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型。肝郁化火者多因脑卒中后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魂不能藏,火热上扰心神,魂不守舍而不寐。胃中不和者多因饮食失调,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致宿食停滞,影响胃气升降之职,胃气失和,阳浮越于外,致睡卧不安。心脾两虚证多因脑卒中后气血亏虚致心血不足,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阴虚火旺证多因脑卒中后肝肾不足、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阴虚不能纳阳而发。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3.2 足部穴位按摩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常致睡眠结构改变和睡眠质量下降,加重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障碍,而改善睡眠有利于脑卒中后病人的康复[9]。穴位按摩能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通过穴位刺激增加机体复合胺的释放,促使神经反射释放各种治疗因子,提高脑部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睡眠。足部穴位按摩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人体足部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阴阳,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足部反射区按摩2个疗程后,延长了实际睡眠时间,提高了睡眠效率,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从结果可以看出,实施按摩组病人PSQI评分较对照组有所降低,服用艾司唑仑的量也有所减少,有效地防止了病人因长期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产生的毒副反应。提示,足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疗效肯定。
3.3 足部穴位按摩作用机制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足部是人体完整的缩影,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足部都有相应的反射区[10],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属生物全息疗法,是以刺激足底反射区为主的按摩疗法。袁玉萍等[10]认为:通过足部反射区刺激可以激活脑干网状系统,启动人体的调节机制,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增加组织细胞活动,调整代谢,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也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11]。依据中医“内病外治,上病下取”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变部位及辨证分型选取足部穴位进行按摩,可调和气血、宁心安神。阴阳理论认为,下午为阳中之阴,是阴阳气血盛衰交替变化之时,且下午酉时肾经最旺[12],国兰琴等[13]认为:酉时按摩足部相应反射区可使全身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获得调和阴阳、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改善睡眠。
3.4 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操作在优质护理中的作用足部穴位按摩是中医护理常用操作,关键技术在于足部穴位、反射区的正确定位,穴位按摩手法、力度的到位,在操作前要对操作者加强培训和考核,保证过关后上岗,才能确保按摩效果。本研究中通过穴位按摩护士与病人密切接触,使病人感受到亲情式的护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该方法简便易行、价格低廉、无痛苦,容易被病人所接受,而且能够减少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不良反应,充分发挥了中医护理的优势,故可将该项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拓宽中医护理服务项目,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1] 王成章,马丽苹,任向群,等.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3):234-235.
[2] 刘嘉,杨亚娟,席淑华.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4):73-75.
[3] 刘亚波.中药涌泉穴贴敷治疗老年患者失眠症疗效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43.
[4] Michael G.Sequelae of secretory otitis media;changes in middle ear ear Biomechanics[J].Acta Otolaryngol(Stockh),1997,117(3):382-389.
[5] 陈美娇,林玉琴.心理疏导及聆听音乐对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503-505.
[6] 魏玉华,陈家冠.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碍疗效比较[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5):338-339.
[7] 蔡萍,潘乃林,万瑜晔.放松训练及足部穴位按摩在脑卒中睡眠障碍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2A):329-331.
[8] 王艳娇,蒋运兰,胡燕,等.脑卒中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现状[J].当代护士,2011(10):5-8.
[9] Teroudi A,Vorvolakos T,Heliopoulos I,et al.Sleep architecture in stroke and relation to outcome[J].Eur Neurol,2009,61(2):6-22.
[10] 袁玉萍,罗秀梅,李莉.2种中医理疗法对血液透析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2,19(2A):68-70.
[11] 马新梅,黄玉芬,黄雪屏.中药沐足加穴位按摩治疗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2,19(7B):66-68.
[12] 李陈渝,杨健.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41-43.
[13] 国兰琴,刘慧荣.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4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杂志,2011,43(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