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升级和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为例

2015-12-04丘海雄,刘溯源

关键词:企业财务升级转型

转型升级和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为例

丘海雄, 刘溯源

【摘要】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的企业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受到企业内部转型升级和从外部社会网络获取知识资源两条路径的影响。两条途径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这一中间环节来提高企业绩效。企业内部转型升级的路径中,不同的转型升级措施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贡献并不一致,产品升级可直接对企业绩效发挥促进作用,或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功能升级只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不进行技术创新时,功能升级反而对企业绩效不利。从外部社会网络获取知识资源的路径中,加强与外国客户的合作关系以及本地研发合作网络的紧密程度有助于企业的绩效提升。另外,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相互促进。

【关键词】转型升级企业社会网络技术创新企业绩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与创业成长”(71232009)

【收稿日期】2014-12-21

【中图分类号】F270

作者简介:(丘海雄,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溯源,安徽铜陵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一、引 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的概念参照国务院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区域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市。是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以代工制造、贴牌生产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成就了30年的快速繁荣,现在却难以为继,环境倒逼之下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现阶段的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求企业改变生产经营的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也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果,对于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渐高涨。随着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进和SA8000认证的推出,中国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易遭遇“社会责任”的贸易壁垒,企业要拓展国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市场,必须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效益。基于此背景,本文对企业绩效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绩效,还包括企业的社会绩效。本文选取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从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层面研究企业的转型升级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结果,以及企业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产业转型(transformation)和升级(upgrading)实则是两个概念。微观层面企业的转型指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升级,就是企业提升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1]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中使用最多且最为系统的理论是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以下简称 GVC)理论。在GVC分析框架中,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常被认为是沿着价值阶梯向上攀登,即企业从“微笑曲线”的底部低附加值活动向两端高附加值活动的方向演变,实现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贴牌生产)—ODM(own design manufacture,自有设计生产)—OBM(own brand manufacture,自有品牌生产)的线性改进和提升过程。企业实现这种价值链的攀升并非易事。Humphrey 和Schmitz指出,企业转型升级过程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四个层次:生产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2]

企业完成这四层次升级,提升自身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位置,一般通过创新和整合来实现[3],而技术研发能力是企业成功升级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1]。可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会驱动技术创新水平提升,通过创新增强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来源是对外部知识源的技术学习。[4]Kim认为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和模仿,最终可以转换为自主创新能力。[5]这个技术学习的过程主要在企业与外部组织的互动中实现,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是新技术知识流通的渠道,能为企业技术学习提供知识来源的既包括与外国客户的关系网络也包括与本地生产合作商、研发机构的关系网络。如果说企业转型升级是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那么企业的社会网络就是技术创新的外源动力。

三、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基于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把企业社会网络也纳入企业转型升级影响企业绩效框架中,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和外部的知识获取共同通过技术创新影响企业绩效。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企业实施四个转型升级的战略措施,即生产工艺流程升级(以下简称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外部的知识获取主要指的是作为企业技术学习的知识来源和流通渠道的外部社会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作为转型升级与企业财务绩效、社会绩效的中介过程,企业转型升级的四个层次升级与外部社会网络都部分地通过技术创新来影响绩效结果。由此形成了转型升级、企业社会网络、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在该框架中两个内因变量企业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之间是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属于非递归模型。

(一)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关系

Humphrey 和Schmitz指出企业转型升级过程经历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四个层次:生产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2],也可以被看做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四种不同的战略选择,企业采取这些战略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在生产工艺流程升级中,企业要重组建立更先进的生产系统,更新生产设备,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知识提高生产工艺流程效率,使生产线的增加值上升,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直接促进作用。企业进行流程升级使用的是现成的生产设备和已成熟的生产技术,已能显著提高实际生产能力,可能反而削弱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资源投入,即企业投入流程升级反而会抑制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在产品升级中,企业通过引进生产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实现向较高价值增值生产环节的提升。实施产品升级的企业显然需要发展一定的创新能力,如设计新产品和研发产品性能的核心技术。产品升级后产品价格上升、市场扩展对企业财务绩效会有直接的正面影响。功能升级是指企业拓展出生产环节之外的其他更高附加值的环节,如设计、研发和营销,企业可能会放弃或部分放弃生产环节的业务,专注于从事高附加值环节业务活动。进行功能升级的企业尤其需要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打造自主品牌并提升品牌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在链条升级中,企业实现向本行业的上下游延伸或产业链的跨越,将在过往生产经营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更高附加值的新产业链,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高层次,需要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产业链的转变,同时实现财务绩效的提升。

图1 企业内部转型升级和外部知识获取

影响企业绩效的概念模型

H3.1.1a企业实施生产工艺流程升级的力度会负面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H3.1.1b企业实施生产工艺流程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H3.1.2a企业实施产品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H3.1.2b企业实施产品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H3.1.3a企业实施功能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H3.1.3b企业实施功能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H3.1.4a企业实施链条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H3.1.4b企业实施链条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二)企业外部的知识获取与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关系

企业可以通过在R&D上投资开发出识别、吸收和利用从多个外部渠道获得知识的吸收能力。[6]这种吸收能力可以被看做是企业技术学习的基础,根据日、韩等东亚地区工业企业成功升级的经验,企业对外部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和基于模仿的技术学习是早期技术创新的来源[5,7]。Hobday发现东亚工业获得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东亚地区的企业创造了更多与国外市场上的采购商/制造商接触的机会,如合资、授权、模仿、分判、国外采购商、贴牌生产、收购外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从而通过这种联系拓展了多样的技术获得渠道。[7]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同样强调在全球生产和分销活动中的企业之间的跨境联系对本地企业的提升作用。Mathews和Cho指出加入全球价值链中,锁定国际大买家,通常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它提供了从美国和欧洲的买家那里学习如何开始从组装到OEM到ODM和OBM的主要学习来源。[8]可见,与国外采购商/制造商的合作关系蕴含着重要的知识资源,对于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根据Petersen等对技术学习的定义[4],企业在本地的上下游合作商、同行竞争对手及科研机构等组织也可以是其从外部获取知识进行技术学习的来源,企业与这些组织的联系组成企业的社会网络。本文将向企业提供知识和信息交换的外部社会网络分为两类:一类为企业的生产关系网络,即与同行竞争对手、本地生产配套商、销售商的网络;一类为企业社会联系网络中的研发合作网络,即与公共科研单位、科研服务机构的网络。基于Granovetter提出网络嵌入性概念,即企业经济活动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9],许多研究发现企业在本地的社会网络会影响其技术创新和财务绩效。企业社会网络影响技术创新,主要在于网络为企业间的知识和信息的密集交换提供渠道。社会网络理论紧密性连接优势假说(bonding view)认为,紧密的网络联系对于复杂信息和隐形知识的传递非常重要[10],网络的凝聚力为网络成员之间分享知识提供了动力和信任基础,是技术扩散和合作创新的重要条件[11]。实证研究显示企业通过与外部机构的关系交换信息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正面的作用。[12]

H3.2.2a企业生产关系网络紧密程度会正面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H3.2.3a企业研发合作网络紧密程度会正面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另外,还有相当多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网络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根据社会网络理论紧密性连接优势假说,Coleman认为个体能从密集的闭合网络中获得更多收益,因为密集网络中存在对投机行为的规范和处罚机制,可以减少搭便车的行为[13]。Burt也曾总结,在闭合网络中频繁的交往和内化的规范使行动者能够意识到其他人也会受到限制,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进一步促进网络中的信息交换和资源流动。[14]持类似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企业间紧密的网络结构对核心企业绩效有正面作用。[15]企业转型升级需要从外界获取更多知识、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生产价值增值,同时要对抗转型期间的环境不稳定因素。联系紧密的社会网络应更有利于企业获取资源和对抗环境不稳定性。

H3.2.2b企业生产关系网络紧密程度会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H3.2.3b企业研发合作网络紧密程度会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三)企业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以曼斯菲尔德、卡曼等人为代表的新熊彼特学派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 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证研究中常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投入来测量技术创新,已有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增加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6]。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学生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以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阐明中医辨证原理及中药的作用机理,才能加快中医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医专业的学生肩负将传统医学发扬光大的使命,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将成为有力的工具。多年来,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优化,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在中医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还要不断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H3.3.1企业的技术创新会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四)企业社会绩效与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关系

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转型升级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搜集的实证资料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从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四个层次战略措施的实际效果而言,生产工艺流程升级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系统,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安全隐患,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现象;产品升级过程中开发新产品或改进旧产品将直接面向市场上消费者,相较于流程升级有更显性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会倾向于开发环境友好的、有良好社会效益的产品[17];功能升级主要在于打造自主品牌和市场开发,这个过程中企业声誉非常重要,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使是企业良好声誉的来源,因而功能升级应该能促使企业提高社会绩效。企业的四层次升级使所从事活动的价值增值水平得到了提高,价值链的利润分割能力有了改善,同时所需的劳动力素质水平提高,促使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者福利。从客观上,转型升级应会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取得更高的企业社会绩效。

H3.4.1企业实施生产工艺流程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社会绩效。

H3.4.2企业实施产品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社会绩效。

H3.4.3企业实施功能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社会绩效。

H3.4.4企业实施链条升级的力度会正面影响企业社会绩效。

有关技术创新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或社会绩效的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McWilliams 和Siegel曾批评以往的许多企业社会绩效—企业财务绩效研究没有考虑企业社会绩效与创新的关系。[18]尤其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新技术的创造和积累能促进企业革新自己的产品和生产过程[19],一方面提升产品质量,设计和生产更环保的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技术装置和再造流程对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进行控制[20],从而实现企业社会绩效的提升。近年来,不少实证研究已经提供了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社会绩效提升的证据[21—22]。

H3.4.5企业的技术创新会正面影响企业社会绩效。

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研究者们对企业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但较多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为正相关关系*Allouche等(2005)对1972—2003 年间的82篇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 有75篇文献的结论是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为正相关,并且,其中一半文献认为两者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只有少数研究认为两者是负相关的。Beurden(2008)对1990—2008年间的31篇相关文献也进行了分析,其中有23篇文献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2篇认为是负相关的;6篇认为两者不相关。。在二者的因果机制方面,良好管理假说认为社会绩效是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提高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公司的外部声誉,最终带来更好的财务绩效。[23]闲置资源假说则认为财务绩效是因,财务状况好的企业会有更多的人力、资金等资源投入用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绩效。[24]Waddock还提出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即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相互正向影响的关系。[24]据此,本文提出假设企业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H3.4.6a企业的社会绩效会正面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H3.4.6b企业的财务绩效会正面影响企业的社会绩效。

四、数据来源和变量操作化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的收集通过发放自填式企业调查问卷获取。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5—6月,调查对象为东莞、佛山顺德、惠州、中山四个城市(或地区)的制造业企业,问卷填写者为企业财务会计或副总经理以上职务级别的企业管理者。共发放2 400份问卷(每个城市或地区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 0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86%。根据产业类型和各产业企业数量比例给出分层随机抽样方案,问卷发放和回收主要委托当地的统计局城调队进行,本研究团队成员全程参与指导、协助和监督。本次调查样本覆盖范围较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特征

(二)变量操作化

在变量设计上,企业财务绩效采用常用的企业财务绩效指标测度,由企业主观评价2008—2011年间,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3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构建的名义变量“企业财务绩效”由以上3项操作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生成,在测量的准确性上有一定局限性,但能基本反映企业财务表现变化的情况。该问卷调查并没有采用企业客观的财务指标,一方面,由于以自填式问卷要求企业查找材料填写真实的具体数值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绩效的主观测量在研究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填答方式比较方便且能基本反映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Dess和Robinson在1984年就曾指出,在无法得到企业客观准确的财务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主观测量代替(G. G. Dess and R. B. Robinson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Absence of Objective. Measur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265—273)。实证研究也发现企业绩效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已有不少高质量的研究采用主观评价的方式测量企业绩效,比如2000年J.Bae 和J. J.Lawler 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的研究Organizational and HRM Strategies in Korea: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in an Emerging Economy, 以及1997年A. S.Tsui 等人在同杂志上发表的研究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Does Investment in Employees pay off?。。

问卷以类似的方式测量企业的社会绩效,由企业主观评价2008—2011年间以下5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安全生产成效、节能成效、减排成效、就业岗位总数、工人平均福利待遇。构建的名义变量“企业社会绩效”由以上5项操作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生成,主要是企业面向员工、政府和生态环境的社会绩效维度。

技术创新用企业2008—2011年实施以下2项措施的力度来测度:与高校/科研机构/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还另外采用两个操作变量,即2008—2011年间技术研发项目数量变化、研究人员比例变化。

构建的其他7个名义变量,也都通过对问卷量表中的相应操作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的方法生成。*具体操作化过程笔者归纳为表格:名义变量的测量和信度效度检验。囿于篇幅,本文略去,可联系作者索取:suyuan_liu@foxmail.com。生产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这4个代表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措施的变量,根据各自的内涵,在量表中主要以企业主观评价自己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1年之间采取各项相应措施的力度水平的方式测量。与外国客户合作关系采用2008年以来企业与外国客户各项合作的变化情况测度。企业生产关系网络用企业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本地上下游配套商和供销商的联系频率来测度。企业研发合作网络用企业与本地技术创新中心、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本地教育培训/人才招聘服务机构的连续频率来测度。

使用SPSS 19分别计算概念模型中10个名义变量测量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分析结果显示,各名义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均达到建议接纳水平0.6以上,变量的测量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问卷的量表信度良好。采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问卷量表的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名义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6,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也就是说,每个名义变量的各指标或各因子对其累计解释总方差均大于60%, 说明使用的问卷量表的结构效度是合适的。

五、模型结果与分析讨论

采用AMOS 18.0对图1的概念模型进行路径分析, 模型估计的算法为最大似然法,结果显示概念模型未能通过适配度检验(卡方值的显著性概率p=0.000),说明建构的概念模型与实际调查数据不吻合。根据路径分析的参数估计结果,将回归系数未达到p<0.1显著水平的路径删除,得到修正后的企业转型升级、外部社会网络、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修正后企业绩效的非递归模型

注:*P<0.1;**P<0.01;***P<0.001。

整体模型适配度指标用于检验假设理论模型与观察数据的适配程度;通常有3种类型:绝对配适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简约适配度指数。本文修正后的模型的适配度指标如表2所示。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该理论模型的整体模型配适度较好,适于检验相应的研究假设。

表3为修正后的理论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可以从概念模型中剔除的路径、路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和显著水平来判断研究假设是否得到支持。产品升级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社会绩效的假设,即H3.1.2a,H3.1.2b与H3.3.2均得到实证数据支持;功能升级、企业研发合作网络、与国外客户合作关系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的假设,即H3.1.3a,H3.1.7a与H3.1.5均得到实证数据支持;技术创新正向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社会绩效的假设,即H3.2.1与H3.3.5,也得到实证数据支持。另外,企业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相互正向影响的假设,即H3.3.6a与H3.3.6b,也得到实证数据支持。总体而言,修正后的理论模型显示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增强企业研发合作网络的联系频率和与外国客户的合作关系,都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这一中介而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此外,产品升级也会直接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产生较强的正向影响。

模型结果同时显示部分假设未得到数据支持。链条升级与技术创新、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关系都不显著,模型不支持假设H3.1.4a,H3.1.4b和H3.3.4,因而将链条升级从外因变量中剔除。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链条升级是转型升级的最高层次,需要企业拥有较强的资金、技术、研发和营销等能力,才能成功实现从一个行业到另一行业的跨越,或向上下游产业延伸,而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尚不具备成功链条升级的条件。从调查数据来看,50%以上被调查的企业在链条升级方面采取的措施力度较低。根据对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实地走访调研观察,大多数企业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环境倒逼进行转型升级,不具备较强的企业综合实力,尤其是许多仍从事OAM或OEM生产的企业仍然处于转型升级的初级阶段,如果贸然放弃原行业进入新行业,反而有可能弱化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导致企业效益下降。

表2 模型拟合指数

表3 企业绩效的非递归模型的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

企业生产关系网络与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关系也都不显著,模型不支持假设H3.1.6a与H3.1.6b,因而将企业生产关系网络也从外因变量中剔除。对此可能的解释是:企业与同行业竞争对手、上游配套商和下游经销商等生产合作伙伴之间虽然提供了信任和信息传递,但并未能实现合作创新,加之缺乏新知识流入的渠道,反而不利于企业从更广阔的外部网络中获取知识资源。也可能是密切联系的生产关系网络使企业囿于义务和友谊的约束而用社会性交换取代经济交换规则,降低了市场化选择合作伙伴的灵活性,未必有利于提高财务绩效[10]。另外,可能紧密型生产关系网络并不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反而是相对松散的、开放的、富于结构洞网络结构对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绩效更有利,这样的网络结构能减少冗余关系,能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管理能力,节省企业在维持外部关系上的管理成本,且跨越结构洞的企业对网络中的资源流动有更强的控制力[25]。但本次调查的问卷量表中并未对网络结构洞进行测量,无法对此进行检验。相比之下,生产研发合作网络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非常显著,企业与本地创新中心、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系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托公共研究机构的知识资源进行合作创新,彼此之间的联系频率增加自然会导致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企业生产研发合作网络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间过程实现,而并非直接产生影响。

该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发现:一是生产工艺流程升级与技术创新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虽然该路径的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小(-0.074),但仍说明对于珠三角制造业企业而言,加强生产工艺流程升级相关措施的实施力度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可能缘于生产工艺流程升级大多数是企业直接采用已经成熟的生产技术,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精力更新换代生产设备和管理体系,反而削弱了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另外,生产工艺流程升级对企业财务绩效、社会绩效的直接作用不显著,说明采取生产工艺流程升级的措施短期内对于企业而言并不能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甚至可能通过限制企业技术创新而对绩效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转型升级战略措施中功能升级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直接关系为负相关,虽然显著度不高(p=0.033),且功能升级与社会绩效的相关不显著但系数也为负数。功能升级主要指企业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营销等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拓展,主要是打造自主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和改善售后服务。一方面,根据研究者实地调研观察,企业进行功能升级尤其是打造品牌需要长期持续大量的资源投入,产生经济回报的周期也较长,而问卷调查测量的是企业同一时期的功能升级与绩效情况,功能升级的绩效提升作用尚未显现。另一方面,对比功能升级以技术创新为中间变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路径分析,功能升级对技术创新有显著较强的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0.245,p=0.000),说明企业如果在功能升级的同时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对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有较强的间接作用。而不进行技术创新的功能升级,不能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竞争力,无法直接改善企业绩效,短期内功能升级对企业经营造成的负担可能甚于带来的利益。

六、结 论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构建了企业内部转型升级和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提出企业内部转型升级,即企业实施四个层次的转型升级措施可以带动企业绩效提升,同时企业转型升级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使企业实现从外部的知识获取,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二者都是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间环节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的。本文以珠三角四个城市(或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为例展开研究,收集企业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路径分析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发现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途径中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产品升级同时还能直接对企业绩效发挥促进作用,是最有效的升级措施。生产工艺流程升级反而可能限制企业技术创新而不利于企业绩效提升。功能升级是相对危险的升级措施,企业实施功能升级却不进行技术创新反而对企业绩效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外部的资源获取途径中,加强与外国客户的合作关系以及本地研发合作网络的紧密程度均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学习、开展合作研发,通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间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研究还发现,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可以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的双赢,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彼此抑制而是互相促进的。

从实践意义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同时强调了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重要中介作用。转型升级的战略措施对绩效结果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最为有效的升级举措是进行产品升级,企业应该更注重加强面向终端市场的产品开发和改进。然而对于一直专注于加工制造环节的企业而言,进行功能升级尤其是打造自主品牌不能盲目,应把品牌和销售网络的建设与技术创新结合,品牌需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回报。另外,企业不应忽视与外界的联系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客户的合作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如技术学习、掌握国外市场信息等;拓展和维系与公共科研机构的关系,开展合作研发,也对企业发展有利。对于当地政府而言,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针对企业的政策方面应积极鼓励企业与外商合作,加强地方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引导和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研发合作,催化和规范科研服务类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 GEREFFI.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37—70.

[2]J. HUMPHREY, H. SCHMITZ.HowDoesInsertioninGlobalValueChainsAffectUpgradinginIndustrialClusters?. Regional Studies,2002, 36: 1017—1027.

[3]G. GEREFFI, M. KORZENIEWICZ.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ABC-CLIO, 1994.

[4]A. H. PETERSEN, H. BOER, F. GERTSEN.LearninginDifferentModes:TheInteractionbetweenIncrementalandRadicalChange.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2004, 11: 228—238.

[5]L. KI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 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97.

[6]W. M. COHEN, D. A. LEVINTHAL.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128—152.

[7]M. HOBDAY. Innovation in East Asia: The Challenge to Japa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995.

[8]J. A. MATHEWS, D.S. CHO. Tiger Technology: The Creation of a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East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9]M. GRANOVETTER.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 481—510.

[10]B. UZZI.SocialStruc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Networks:TheParadoxofEmbedded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42: 35—67.

[11]R. REAGANS, B. MCEVILY.NetworkStructureandKnowledgeTransfer:TheEffectsofCohesionandRang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 240—267.

[12]W. TSAI, S. GHOSHAL.SocialCapitalandValueCreation:TheRoleofIntrafirm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 464—476.

[13]J. S.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4]R. S. BURT. Brokerage and Closure: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apit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G. AHUJA.CollaborationNetworks,StructuralHoles,andInnovation:ALongitudinal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 425—455.

[16] 任海云, 师萍. 企业 R&D 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从直接关系到调节变量的引入.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2).

[17] 付强, 刘益.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影响研究. 科学学研究, 2013, 31(3).

[18]A. MCWILLIAMS, D. SIEGEL.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FinancialPerformance:CorrelationorMisspecific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5): 603—609.

[19]T. LAGER.ProductandProcessDevelopmentIntensityinProcessIndustry:AConceptualandEmpiricalAnalysisoftheAllocationofCompanyResourcesfortheDevelopmentofProcess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2, 6(2): 105—130.

[20]M. V. RUSSO, P. A. FOUTS.AResource-basedPerspectiveonCorporate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ndProfit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3): 534—559.

[21]R. C. PADGETT, J. I. GALAN.TheEffectofR&DIntensityo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3(3): 407—418.

[22]M. WAGNER.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dInnovationwithHighSocialBenefits:AQuantitativeAnalysi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4: 581—594.

[23]M. ORLITZKY, F. L. SCHMIDT, S. L. RYNES.CorporateSocialandFinancialPerformance:AMeta-analysis.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3, 24: 403—441.

[24]S. A. WADDOCK, S. B. GRAVES.The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financialPerformanceLink.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303—319.

[25]A. ZAHEER, G. G. BELL.BenefitingfromNetworkPosition:FirmCapabilities,StructuralHoles,and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809—825.

【责任编辑:于尚艳】

猜你喜欢

企业财务升级转型
论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探讨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去杠杆与企业财务绩效
去杠杆与企业财务绩效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