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下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再测算——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
2015-12-04陈晨
开放型经济下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再测算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
陈晨
【摘要】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测算2003—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TFP的基础上,将全国31个省区的TFP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并按照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划分研究各省区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结果表明: 中国整体及各省区的第三产业TFP均呈正增长趋势,增长速度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且其上升的主要因素为技术进步。此外,经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中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开放型经济关系密切。
【关键词】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开放型经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收稿日期】2015-02-20
【中图分类号】F124;F752
作者简介:(陈晨,河南驻马店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淮学院国际学院助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经30年飞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10年,中国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较高却质量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源自要素投入增加,并非技术效率的提升。对于一国经济发展而言,当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增长瓶颈,这时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将对经济增长速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测度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本文将对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研究开放型经济下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文献回顾
(一)开放型经济下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
1.干中学
Arrow(1962)首次提出了干中学效应(即学习效应),通过跨国投资与跨国并购等形式,在东道国生产和物资积累的过程中可促进技术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Arrow J. Kenneth.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93—115.Lucas(1988)首次将模型扩展到贸易领域,认为各国人力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了技术差异,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与外溢性,可以促进技术进步,进而带动流入国的经济增长。*R.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22):3—42.
2.外部性
Romer(1986)认为技术具有正的外部性,也就是“技术外溢效应”。*P.M.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全球化进程促使企业通过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形式,不断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外贸易,采用进口形式,获得技术外溢,改进企业自身生产技术水平。此外,通过跨国并购或跨国投资等形式,根据产业价值链条的前向关联效应与后向关联效应,把东道国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传播到本国,从而促进技术外溢产生,以及本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3.规模经济效应
开放型经济下,对外贸易市场扩大,因规模经济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得以存活,并不断扩大其规模效应,而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将面临淘汰。从而,规模经济可以通过贸易扩大提高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4.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各国经济体生产技术的差别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别,一国经济体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就要求出口企业需要具有相对于其他国家或部门较高的技术生产率。在开放型经济体制下,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就要求只有具有较高技术生产率的企业才能进行更多的出口,并且通过开放型经济的促进,反过来促进企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二)开放型经济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1.国外研究
Coe 和Helpman (1995) 较早对贸易与TFP的影响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他们选取21个经合组织国家以及以色列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之间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且最发达的7个国家的研发资本存量对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的TFP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 T. Coe, E. Helpman.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39):859—887.Miller & Upadhyay (2000)对83个国家1960—1989 年的数据进行研究,表明对外开放以及对外贸易对TFP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此外,人力资本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性。*S. Miller, M. Upadhyay. The Effects of Openness, Trade Orientation, and Human Capital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63):399—423.
2.国内研究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2003)等认为,出口能够产生竞争效应,即出口部门迫于国际市场压力而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大量的研究都肯定了出口贸易对国家、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包群、许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朱钟棣、李小平(2005),原鹏飞、何枫(2005),涂正革、肖耿(2006)均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缓慢增长、下降、快速增长的三个阶段,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最强劲的动力。*朱钟棣、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载《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原鹏飞、何枫:《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变迁实证研究》,载《软科学》2005年第6期;涂正革、肖耿:《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能否持续:基于企业生产率动态变化的分析》,载《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
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一)测算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Malmquist 指数来测算中国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传统的索洛余值法不同,DEA 方法无需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也不需产品的价格信息,只需提供具体的投入产出数据就能计算出一定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FP)可分解为技术变化指数(Techch)与效率变化指数(Effch)两项。当Techch > 1时,表明出现技术进步或者技术创新,相反则为技术退步;当 Effch>1,技术效率提高,相反则技术效率下降。
(二)数据选取
文中数据均来自于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产出水平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来表示,资本投入用第三产业资本形成总额来表示;劳动投入用第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表示。
(三)测算结果及分析
1.按时间划分的第三产业TFP
(1)测算结果
本文以31个省区的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 Malmquist 指数,运用DEAP2.1软件对2003—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逐年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测算并分解,由此得出中国第三产业整体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2003—2012年年均 Malmquist指数变化及其分解
表1是2003—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整体TFP的变化及其分解。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 TFP在2003—2012年年均增长3.4%,因此,中国第三产业TFP整体呈现改善趋势。其改善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技术进步(TE),其年均增长6.8%,而技术效率却年均下降3.1%,呈现相对恶化趋势。技术变化除了2003—2004年以及2010—2012年的增长为负值以外,其余年份都有相当程度的增长率。由此可见,中国第三产业TFP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变化而不是技术效率的作用。
图12003—2012年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表2显示,2003—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TFP经历了先上升后缓慢波动,然后再升再降的过程。在2004—2007年与2010—2012年间,出现先升后降的剧烈波动。但是除2004年与2007年以外,其他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均在1以上,表明为正的增长率。技术效率(Effch)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均经历了类似的波动过程。技术进步(Techch)则除了2004年外,均在1以上,说明该时期的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源自于技术进步(Techch)。
(2)原因分析
促使中国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首先,直接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本存量在不断增大,且增加幅度远远超过劳动力增加水平,因此单位劳动力配置增加,从而直接导致TFP增加。其次,在政策方面,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随着城镇化发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口集中会产生规模效益,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此外,国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政策,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同时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积极鼓励创新。再次,国家教育事业不断推进,劳动力水平及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从而直接促进中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学习示范效应,也促进中国第三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然而,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技术效率却呈现下降趋势,并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阻碍性因素。技术效率主要说明生产与决策是否正确,其测算结果为0.969,指标小于1,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第三产业普遍存在扩大投入的倾向,并且,产能未能与投入同步增长,出现产能过剩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中国第三产业处于规模无效率状态。
2.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第三产业TFP
(1)测算结果
本文从地区角度对中国31个省区2003—2012年TFP变化进行分析,具体指标见表2。
表2 2003—2012年中国各省区平均 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很明显看出,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区中天津、内蒙古、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宁夏、上海、广东、贵州、河北、福建、山西、陕西、新疆、青海、吉林、重庆、海南、江西、甘肃、河南、辽宁、湖北这24个省区的TFP均呈现正向增长态势,其中,天津增速较快,达到14.9%。从表1数据可见,TFP提升的首要原因为技术进步,其次是技术效率的提升。第三产业TFP出现负增长的省区有:四川、湖南、云南、黑龙江、安徽、西藏、广西,年均增长分别为-0.1%、-0.4%、-0.6%、-0.7%、-1.3%、-2.3%、-3.1%。从表1可见,造成上述地区第三产业TFP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技术效率的落后。
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2.5%、0.8%,呈现正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中部地区增长速度较慢。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上升导致了第三产业TFP的正增长。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地区,但TFP的增速却小于西部地区,原因在于中部地区技术效率(Effch)的降度比西部大2.3个百分点,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基础薄弱,仍需要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快发展。
(2)原因分析
和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的TFP在3个地区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测算结果与理论基本吻合。中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差异,并呈现扩大趋势,主要原因是:首先,资本的流动与配置是影响不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首先开放东部沿海地带,使其经济迅速腾飞,加之东部沿海地带毗邻港口,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东部各省份经济发展,并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的资金与人力资本,进一步加大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其次,在技术进步上,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在技术上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此,在技术吸收与消化能力上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而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差,技术吸收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远次于东部各省份。再次,市场化进程方面,中西部各省份的市场化进程较东部省份慢,进一步制约了其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最后,在自然条件及文化差异方面,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以及自然禀赋同样会对各省的技术水平与技术进步产生一定的制约因素,并形成一定的地区差异。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政府也积极实施了一些列战略措施,如西部大开发、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但中部及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因此,东部、西部以及中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同步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TFP与开放型经济的关联度
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本文将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全要素生产率与开放型经济的关系。
(一)灰色关联度检验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灰色系统理论主要是以灰色朦胧集、灰色方程、灰色代数系统以及灰色矩阵为基础的一套理论体系,根据各个经济变量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异程度,进而衡量变量之间相互关联度。关联度ri越接近1,则表明关联度越高。
本文运用GTMS3.0软件,将2004—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分析指标,检验两者的关联性。具体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开放程度的关联度
(二)灰色关联度检验结果
1.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开放程度关联度高
通过GTMS3.0软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均在0.7以上,相关程度较高。对外开放与TFP提高呈现正向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开放型经济格局不断构建的过程中,将会促进并带动中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的提高。
2.开放型经济的构建对技术效率影响相对较大
对外开放程度对各个指标影响的程度大小依次为: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对外开放会促进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规模效应的增大,从而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作用相对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口或跨国投资或并购,加速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水平。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建立了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使用非参数法Malmquist指数对中国第三产业TFP进行测算并分解,同时对全要素生产率与开放型经济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2003—2012年间,中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分析期内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为技术进步。中国第三产业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全国各省区的技术效率均呈下降趋势,而技术效率的降低却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高增长是以高投入为代价的。从研究结果来看,中国第三产业处于规模无效率状态,整体存在投入拥挤、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的情况。这都充分说明第三产业在管理问题上应当进一步改革,从而提高技术效率。
2.各省区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正增长趋势,但各地区TFP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西部地区的TFP远高于中部,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初见成效。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最低,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中部崛起战略的投入力度,进一步缩短区域间的差距,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同时应当通过政策调节或政府引导,加大三大区域之间的技术流动,通过学习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促进三大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
3.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的开放型经济以及对外开放政策关系密切。应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贸易,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将会促进中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
研究发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上升,但仅仅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提升所产生的,从总体发展上看,其模式仍然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第一,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市场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支持与鼓励市场创新,进一步提高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第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开放型经济建设,鼓励中国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同时积极引入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通过技术溢出形式获得本国技术进步。第三,加强中国东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的联动机制,实现三个地区的资源技术共享,通过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第三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责任编辑:于尚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