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遗址保护视野下的《古建测绘》课程教学研究

2015-12-04彭蓉童佳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0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古建荆州建筑学

彭蓉,童佳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430023)

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墙历时1800多年,先后经历了15个王朝,是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古代城垣。长江大学建筑学专业自2000年创办以来,古建测绘课程一直围绕古城展开,具备了一定课程积累。2010年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订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共建协议,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项目的全面启动,大大拓宽了长江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办学视野。长江大学建筑学《古建测绘》课程历来与荆州古城关系紧密,该课程的研究在保留以前静态观测为主的基础上,更强调教学、科研与建设三者的动态结合。基于一个全新的大遗址保护视野,笔者从《古建测绘》课程原点出发,从以测促学、以测促研、以测促建3个方面对其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❶长江大学教研项目(JY2012038)。。

1 以测促学

大遗址保护是一项庞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既有物质的保护又有非物质的保护,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有政府、文保、旅游和诸多研究机构[1]。因此,需要将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集中于这样一个研究平台上,集中大家的智慧,科学面对大遗址保护。加入这样的保护行列,对长江大学建筑学古城研究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古建测绘》课程实现“以测促学”提供了操作平台,让“教”与“学”的过程多元化、成果多样化和学习主动化。

1.1 宏观理论的学习

测绘之初,多方收集资料,通过与规划、文保及旅游等部门的沟通,了解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清楚保护中需做出配合的工作范围。通过专题学习大遗址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方法,阅读相关经典文献,解析不同保护案例,讨论“荆州古城文博园国际招标”方案,关注“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国际招标,使得学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构建了一定的理论框架,拓展了学生的研究视野。这样有针对性的建筑理论学习,因与鲜活工程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建筑文化的兴趣,学生自然地将相关理论阅读引入到自己的兴趣范围。

1.2 测绘知识的研习

多年来,荆州测绘及文保部门在古建筑保护上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借助专业的测量设备对古城主要街巷与主要建筑进行了初步测绘,积累了丰富的测绘经验。长期以来,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聘请这些测量专家对测量方法进行专题讲解,并对先进的测绘仪器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为学生能够准确操作仪器、获得精确数据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测量知识的学习,将建筑史书籍上的形制认识从视觉扩大到触觉,通过多维度的认知,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在历年暑假的测绘任务分配时,学生都踊跃承担最有难度的工作。比如2008年朝宗楼的测绘,时值酷暑,研究组同学起早贪黑,提着经纬仪、卷尺、竹竿、铅垂等测量工具,背着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电脑和1天的干粮,围着城楼讨论研究。该组7位同学的成果最终荣获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优秀作业奖,其中3位同学考取研究生继续研读,1位同学毕业后从事古建筑研究。由此可见,这种基于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1.3 文保实践的魅力

荆州文保历史悠久,学术成果丰厚。荆州博物馆研究员王新生撰写了《荆州古城城墙修缮》、《荆州太辉观艺术初探》以及《荆州文庙大成殿维修勘察测绘报告》等多篇论文,研究员丁家宜撰写了《开元观古建筑初探》和《开元观木结构及石雕艺术》等多篇论文。作为古建筑保护的专家,这些学者在荆州古建筑的形制与发展上既有突出的成果,又有自己的实际工程案例。以邀请这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并指导的方式参与教学,使学生发现了《古建测绘》课程在古建筑保护与发展中的魅力。

2 以测促研

大遗址保护这样一个多学科、大跨度的综合项目,不仅是整合相关保护研究层面的契机,还是不断引起国内及国际关注的文化遗产保护课题。地处南方大遗址荆州片区核心部位的长江大学建筑学学科更应拓宽视野,多方取经。以探讨如何将测绘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理论目标,研究如何通过科研成果科学指导大遗址保护实施为实践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双重目标来促进课题研究。

2.1 借助子课题积极切入

城市建设学院规划系目前科研的实际情况是分散的小成果多,但研究宽度与深度均不够,古建研究的学术带动力不足,学术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目前在大遗址保护视野下,发展文化遗产研究的优势突出,结合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许多老师的研究兴趣,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并将区域的文化遗产研究分为古建筑、传统民居和近代历史建筑3个模块。针对这些模块,分步骤联系国内领先院系的相关学者,如同济大学李浈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研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并注重传统营造工艺遗产的保护研究[2,3]。2014年暑假,学院选派2名青年教师观摩了李浈教授在福建邵武的古建测绘课程。通过观摩学习发现,同济大学的古建测绘课程不仅在校内事先充分准备,还在测绘地点租借教室,每天及时进行理论补充,以确保白天实践测绘的准确无误,因而深刻感受到了名师平易踏实、认真严谨的教学风格,深刻体会到科学而周密的教学计划设计是圆满完成课程教学的保障。通过此次观摩,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老师经过研讨后,修订了下一年的古建测绘计划,争取聘请李浈教授在2015年对荆州的传统营造工艺遗产进行测绘研究。从观摩走向联合教学,并在联合教学中了解李浈教授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方法,从而达到了规范学院建筑学的教学和科研、发掘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的目的。

2.2 储备能量逐步孵化

1)项目组各自取经学习回来的小课题虽然都依托于其他学校的重大研究课题,但由于这些课题具有大遗址保护的共同属性,联合申请基于大遗址保护视野下的相关统一课题,不仅具备了充分的前期成果,而且还学习了国内领先的研究方法。有了这2个扎实的基础保障与能力储备,使母课题的孵化具备了适宜环境。

2)项目组老师利用访问学习机会,理解了清华大学单军教授基于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观点:针对地区性文化的杂交与融合特征,地区建筑学在建筑和城市层面上提出的理念与方法中,强调地区性的历史性意义,即将城市的历史和现实相融合交织。基于大遗址相关的历史文化范畴,将大遗址区域内的地域建筑进行分析,从文化与气候特点上入手,将地区性建筑研究的特点要素载入其中,采用领先院校的科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使得以前模糊的研究课题立刻清晰明确起来,同时也规范了建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为该专业集中能量打造高水平研究课题提供了可能[4]。

3 以测促建

继2011年大遗址保护项目启动之后,为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古城保护利用矛盾日益凸显等问题,荆州古城面向全球公开征集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方案。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作为荆州地区的教学机构,积极参与了荆州古城紫线控制范围建筑的普查、保护建筑的详细测绘资料整理、历史街区的现状调查测绘和遗产保护措施的策划探讨。

3.1 沙市邮局

中山路作为一条重要的历史街区,一直是荆州市政府建设的重点难点,虽然近年来修建了中山路商业步行街,但中山路的优秀历史建筑却没能够成为街区的亮点,街区规模大但活力不足。在大遗址保护的背景下,今年荆州市建委将优秀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为工作重点,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作为主要的研究机构应邀主持该项目,并将沙市邮局作为第1个启动项目。

沙市邮局建于民国时期,在中国邮政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研究团队首先针对该建筑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研究。沙市邮局建于1937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该建筑的建筑面积为1477.68m2。沙市邮局平面近梯形,为3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原建筑的主入口在该建筑的第2层,位于北面,临街的露天楼梯呈对称型供人拾级而上。建筑装饰构件及线脚处处透露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身影,如云台、栏杆和须弥座等,建筑造型为折中主义风格(见图1(a))。沙市邮局的设计者奚福泉(1902~1983)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其他著名的建筑设计作品还包括上海虹桥疗养院、上海浦东大厦、南京国民大会堂、南京国货银行和上海玫瑰别墅等,这些作品及设计思想为项目组老师的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对沙市邮局进行测绘研究后,研究团队提出了相关的修缮措施及利用方案(见图1(b)),极大地促进了荆州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图1 沙市邮局保护方案

3.2 天主教堂

荆州古城老南门外的东西堤街分布有天主教堂、修道院等宗教建筑,是荆州古城内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和传统商贸街区。天主教堂始建于1902年,由当时在荆州教区任教职的比利时籍神父马德修筹款、组织和建造。老南门天主堂(见图2)的建筑为砖木结构,这种建筑结构和建筑材质在当时较为先进。

随着旅游业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荆州古城老南门外东西堤街凭借与古城砖城水城毗邻的良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起各大文化旅游开发商的关注,并形成了以关公文化丰富历史街巷的共识,认为近代的宗教文化与关公文化的矛盾性并不影响街巷的利用,这种对比为历史街巷的更新注入了一定的复杂性,能够成就一种新的街区面貌。这样的历史街区不仅是建筑学教学历年毕业设计与竞赛的核心选题,同时也是《古建测绘》课程教学研究锁定的目标。

在《古建测绘》课程教学中多次测绘天主教堂与修道院,测绘成果不仅包括详细的CAD电子文件、SU模型,还从建筑造型、装饰、尺度以及构造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建筑具有19世纪末典型的意大利教堂风格,该结论也为这座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在此次测绘的基础上,建筑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城市设计课题研究,对天主教堂与修道院在复兴的历史街巷中的功能及角色有了更多思考。这些测绘成果和思考为荆州古城老南门外东西堤街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宏观与微观的参考,使测绘成果具有了更充实的实际意义。

3.3 城墙的保护及城楼的复原

考古专家以多次发掘实物为据,认定荆州古城墙是我国现存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成以砖墙为主、土垣为辅的唯一古城墙。荆州古城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在环境空间构成、建筑造型和细部装饰等方面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古代墙垣技术及施工工艺、古代城市防御设施等具有重大的科技价值。目前古城城垣主体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必然需要充分而细致的准备。此外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拟复建其余城楼。这些零星的基础建筑工作,为《古建测绘》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多研究空间。

2011年,集中大三建筑学专业学生对古城墙进行监测性测绘。荆州古城墙现存实物由城墙本体和6座城门、2座城楼、4座城楼遗址、4座藏兵洞、21座马面以及3座敌楼遗址组成。测绘时将封闭的11.28km城墙分为6个区,每个区2km左右,包含一座城门、城楼或城楼遗址(见图3)。每组再按照间距小于100m同时结合城墙保护现状原则,设置20至30个观测段,对观测段拍照取样,进行平面、立面和典型剖面的分析与绘制,将现状保护问题进行分类说明,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模型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提供了古城墙保护的持续观测,其阶段性成果也充实了古城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这些结合拟保护项目的测绘工作为荆州古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图2 荆州古城老南门天主教堂保护方案

图3 荆州古城墙监测性测绘成果局部

4 结语

基于大遗址保护前提下,长江大学建筑学专业及时调整研究视角,明确研究目标,锁定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进行《古建测绘》课程教学研究。抓住发展机遇分别从不同层面吸纳学习,打破了静态观测的教学束缚,突破了传统局限的产学合作,分步骤有计划地探索了一条横向联系交叉学科以测促学、纵向联系领先院系以测促研、参与本土项目以测促建的多赢教学之路。该课程教学研究将一如既往地把握动态适时原则,以开放的教学平台和主动的教学心态来建设多赢教学之路,发现更多利于专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1]罗晶,单军 .台湾古迹保存的发展与地方意识论述 [J].建筑学报,2013(4):22~27.

[2]李浈 .芜湖古城的文化空间特征及再生策略——兼论古城保护规划中的历史评价与现实定位 [J].规划师,2012,28(2):44~49.

[3]李浈 .关于传统建筑工艺遗产保护的应用体系的思考 [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5):27~32.

[4]吕舟 .面对挑战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J].世界建筑,2014,24(12):22~28.

猜你喜欢

古建荆州建筑学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三晋古建
古建军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崛起的荆州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