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取舍 提升课堂效益
2015-12-03张云凤
张云凤
摘 要:懂得理性地取舍教学内容,选取主要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抓大放小”,这样教学目标就容易达成,教学重难点就能很好地突破。
关键词:目标 提问 自主探究 语言训练
追求语文课堂的“枝繁叶茂”,追求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枝繁叶茂”,这就要做到理性取舍,才会“绿”肥“红”瘦,打造高效阅读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删”粗“就”精。
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立时,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单元训练重点、文本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确立简洁明了、实实在在、易于达成、便于反馈的目标。
回顾我在设计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目标的过程。我确定了学习目标的三个关键词:
1. 心理: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
2. 启示: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
3.运用:学会在习作中运用一事一感的方法。
如此一来,“删”粗“就”精,教学目标明确,主次清楚也有针对性,达到了教学目标“简洁明了、实实在在、易于达成、便于反馈”的要求。
二、优化课堂提问,“取”整“舍”零。
课堂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教师要提主干性的问题,舍弃零碎的问题,“取”整“舍”零。
还是拿《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作为例子,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是直奔启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A、文中的小作者遇到什么事情“实践起来”很难?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B、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我设计了这两个问题,把启示和课文中的钓鱼这件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同学们就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学习课文钓鱼的整件事情,同时让同学们在分析钓鱼这件事情中体会道德是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的事,因为要放掉到手的利益。这样没有繁杂的提问,学生在很明确的问题上便能很清晰地解决问题。因此把小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使问题简单化,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加”学“减”讲。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敢舍教师讲换取学生学。
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如:一开始我引导他们在钓鱼这件事情中,“我”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就是错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读课文,从文中找理由。在这期间,教师要注意不可袖手旁观,在学生间起好沟通作用,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切不可搞成问答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这样做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地学习获得知识。而教师在这过程中只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即可。
四、加强语言训练,“肥”语文“瘦”思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让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扎扎实实地教语文的字、词、句和语言表达方法、方式。不要让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也不要让思想教育占据了语文情感。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以读促思,细细品味。比如《草原》的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草原美景。我便引导学生将目光集中到这一段的中心句,反复朗读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充分理解“一碧千里”和“茫茫”的含义,想象画面,让学生细心揣摩、提出疑问,弄清楚两者的对比关系,进而发现这是一个隐含着转折关系的句子。文段下面就是围绕着对这个中心句花大量笔墨来解答“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于是,作者就描写了“羊群、小丘”,给人“并不茫茫”的感觉,接着谈作者的感觉,最后谈动物们的感觉。“茫茫”这个词便解析清楚了。然后再让学生读本段话,找出让自己感觉到草原碧绿的词句。孩子们再读,一碧千里的草原就出现在他们眼前了。其实这段话都是围绕“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来写的。这都是靠反复朗读,读完之后再想象画面,找到中心句,找到关键词进行品读理解,正所谓“牵一发而知全身”。这样作者老舍的写作思路和顺序便在这样的读、品训练中把握了。而非空洞地升华草原风光美,我们要热爱草原、赞美草原这样的思想教育。
总之,只有懂得理性地取舍教学内容,选取主要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抓大放小”,这样教学目标就容易达成,教学重难点就能很好地突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能取则取,该舍就舍,知舍善取,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朴实、扎实、厚实、高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