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2015-12-03朱雪芬
朱雪芬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决定性格,习惯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习惯养成了,往往就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好习惯是一辈子的,坏习惯也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这个时期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才能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应该充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对一个孩子今后的学习的积极作用,应该在一开始就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写字习惯的培养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专家指出:写好汉字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加强写字技能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并逐步达到将写字训练中养成的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内化成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写字的良好习惯,需从小抓起。
首先是写字姿势的培养。很多孩子写的字不好看,大多都是因为拿笔姿势错误而造成的。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不知道怎样拿笔,写字的时候手指握笔要么太长,要么太短,要么拿笔写字时手指的力度不到,是在画字,要么拿笔姿势过于僵硬,三个小手指在写完作业后,因为过于用力出现了中指指端有一处陷进去的现象,而整个手臂非常僵硬,似乎是整个身子在写字。正确的拿笔姿势是三个手指捏住笔端,手腕带动笔端。写字时坐姿要求,背直腰挺,两脚自然放在座位前面,两个胳膊要自然撑起。可是很多孩子,把板凳离的桌子很远,就会出现整个身子趴在桌子上,两个胳膊没有做到自然撑起,眼睛离的书本太近现象。错误的写字姿势不但让孩子写出来的字不好看,更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发育成长。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写字,他们的字可塑性极大,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训练:
1.教师的示范。教师教授书写笔画时应尽可能进行示范,在黑板上进行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笔画的注意点。在教授笔画时要帮助学生讲解各种笔画的书写要点和组合规律,走下课堂观察学生书写情况,必要时采用手把手教学,教好每一种笔画。
2.结合写字姿势歌书写。写字前让孩子心中默想写字姿势歌,调整好写字姿势。
3.表扬鼓励。教师在下课堂观察学生写字时发现写的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对字写得不好看的学生也要发现他的闪光点,比如可以赞扬,“你的写字姿势很漂亮!”“你今天的进步真大!老师相信你的字会越写越漂亮!”写的好看的孩子可以把他的本子放在展示台上展示。教师自身的书写认真与否也对学生起着重大的影响。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的自己清晰,工整,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二、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新课标的中年级阶段就开始要求 “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很多孩子并不把预习当一回事,觉得预习就是读读课文,查查词语,归纳归纳段落大意。显然这并不是预习的正确方法。
预习首先要让学生能养成去读的习惯,在预习方法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方法。比如在课本上划一划,圈一圈,找到本课中新出现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体会词语在文本中的意思。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写在边上,把问题留到课堂上来讨论解决。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课题开始思考,从课题中你会产生什么疑问?针对这样的疑问去阅读课文。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看看自己的疑问有没有通过阅读解决。
教师也可以在预习之前给学生提一些问题,比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开始、经过、结果是什么样的?通过看、想、说、问,把自己带入课文,学生想要尽快知道故事的发展,就会认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在遇到重点课文的时候,可以适当让学生在预习后给老师设置作业题,让学生自己也变成老师的角色,来考考老师。
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字典是无声的老师,遇到困难时,随时随地都能请它来帮忙。虽然每个同学都有字典,但是常常因为“懒惰”,少有翻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字和不认识的字时不能张口就问,要逐渐养成自己动手查字典的好习惯。还可以利用班会课组织查字典比赛,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准确。
四、随想随记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是说我们在看书,学习和听课的时候,都要勤于动笔。勤动笔不光是要把我们在书上看到的,老师讲到的内容记下来,更是要把自己的信箱所得都摘录到纸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关心身边事,学校事,社会事,对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这样天天动笔记,时时动脑想,心中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多,等到用时就不会“句到写时方恨少”了。
五、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迸发出奇思妙想的火花。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读书、讨论中从来不发表自己的体悟和发现,也不敢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老师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意识。
一是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平台。要使学生不去“照抄照搬”老师的思想,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平台。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敢于质疑,勇于思考的环境。要本着“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思想,去设计课堂。让“问号”引着学生走,让学生“思考”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只有自己真正思考了,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才能逐渐培养创新思维。
二是要让学生体味“思考”的快乐。体味“思考”的快乐,是学生主动去思考的根本动力。如果学生有不同于老师的见解,不但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反而可能遭到讽刺和挖苦,那必然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毁掉孩子的创新思维。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设计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给答案,要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对每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无论其对错,都要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对其积极思考、善于创新的态度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学生体味到“思考”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要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一时的“思考”不是“思考”,一节课的“思考”也不是“思考”。教师应该把“让学生思考”的观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有一个精彩人生,就必须有善于思考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具有不但能使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
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慢慢地训练。教师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训练,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自觉的体现,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