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玩”转科学
2015-12-03
摘 要:科学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如何以游戏的形式组织科学领域的集体活动?本文通过对一个科学观摩活动的记录和分析,探索出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途径,即: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生活化;科学教育方法探究化;科学教育环节情境化以及科学评价游戏化,给教师以游戏化形式组织科学活动提供了思路。实现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幼儿“玩”科学不等于瞎玩;探究过程结束后教师注意帮助幼儿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为了充分支持的幼儿探究活动,教师还要注意营造宽松自由心理和物质环境并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参与游戏。
关键词:科学教育 游戏化 探究 幼儿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在教育学界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认可。《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近来,“安吉游戏”又风靡全球,有些教师就产生了“重游戏、轻教学”的观念。在一次园内关于游戏的研讨会中,有些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游戏这么重要,我们要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但是我们每日安排了两节教学活动,挤占了幼儿大部分在园时间,教学和游戏的矛盾该如何解决?”随着我省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梳理了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摆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关系,即:游戏和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幼儿园教学应该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让幼儿不仅在自发性游戏中,在集体活动中也感觉是在游戏。并且幼儿的自发性游戏代替不了教学,教学与游戏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又有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以游戏为教学形式的教育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健康领域中的体育游戏,语言领域中的表演故事,社会领域中的角色扮演,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游戏等等都是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活动,教学氛围非常热闹,教学效果良好。但是科学教育是一门逻辑性强、非常严谨和抽象的学科,在科学领域的集体活动中如何实现游戏与科学严谨的结合?如何以游戏的形式组织科学领域的集体活动?如何实现幼儿科学课程的游戏化?
为此,我选取了2014年11月我园承办的“江苏省幼教名师观摩课暨教学专题研讨会”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案例,从其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和评价中分析实现科学活动的游戏化的途径。
案例实录:
背景:大班科学活动《小刺猬》
活动实录: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动物,看,是谁?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1:小刺猬浑身长满了刺。
幼2:小刺猬的身体胖乎乎的,长得非常可爱。
师:这么可爱的小刺猬,你们喜欢吗?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只小刺猬吧。
(教师拿出山芋和吸管)
师:看看这里有什么材料?山芋和吸管分别可以做刺猬的什么呢?
幼1:山芋可以做小刺猬的身体。
幼2:吸管可以做小刺猬身上的刺。
师:好,后面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山芋和吸管,请每个小朋友到后面去试一试。
(进入自主探究环节)
幼儿将吸管尝试插入山芋
(集体讨论环节)
师:你是怎么制作小刺猬的?
幼:把吸管插进山芋里。
师:做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
幼1:山芋太硬了,插不进去。
幼2:吸管太软了,插的时候折了。
师:你是怎么插吸管的?
(幼儿示范,教师记录方法)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师:你们觉得哪种办法最好?
师幼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其实用手堵住吸管口的办法最好,插的时候要快速用力。
(教师出示ppt吸管图,引导幼儿观察。)
师:为什么用手堵住吸管口就能把吸管插进去呢?
师:吸管里有什么?当我们用手指堵住了吸管口,里面的空气就会怎样?
师幼总结:当手指堵住吸管口,空气就流不出去,形成了一种压力,插吸管就很容易。
师:想一想,我们平时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用到这种方法呢?
幼儿:喝奶的时候。
师:非常棒,那我们用牛奶盒试一试。
(幼儿验证)
师:现在请小朋友继续将小刺猬做好,老师还带了一些泥工,可以用来做小刺猬的眼睛,脚等。请大家去试一试吧!
二、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途径
从这一充满游戏化的科学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可以活动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环节设计方法以及评价四个方面实现了幼儿科学教育的游戏化。
1.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生活化
在《小刺猬》科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了幼儿身边的非常熟悉的事物 山芋和吸管,探究了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所不在的空气压力。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知道空气的存在,充盈的气球,人的呼吸……在幼儿的眼里,空气是那么的神奇,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却不可缺少,神秘莫测。通过对空气的探索,幼儿了解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除了能帮助人们呼吸,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的科学不像成人的科学那样深奥抽象,幼儿的科学就是那些他们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幼儿科学教育的定义 是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主动探究、帮助幼儿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的活动。“周围”的即是强调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应该贴近幼儿生活。
2.科学教育方法探究化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闻、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究空气的方法有很多,用塑料袋“装”,把手放最嘴边吹……在本活动中教师采取的是“插”。可以说教师的这一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插”的方法能够持久的调动幼儿的兴趣。无论是传统方法中塑料袋装空气,还是把手放在嘴边吹气感受空气,幼儿轻易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探究的兴趣便不如刚开始强烈,注意力很快就会被转移。而在本活动中,幼儿对“插”的行为乐此不疲。用手抠一抠,用吸管戳一戳,用刀切一切等行为是幼儿日常非常喜欢做而又常被制止的行为,活动中老师竟然要求用吸管往山芋里插,幼儿像被解禁一样,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并长时间的保持尝试。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直接的讲授非常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幼儿的自主探索和讨论。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主探索不同插法的效果 自由讨论哪种插法最快、最深、最省劲 根据讨论结果,尝试有效的插法。幼儿的动手愿望被满足,真正实现了“做中学”。交流环节则是幼儿探究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既是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达,也是与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进行讨论、争论,达成初步共识的过程。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研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幼儿正是通过科学探究,经历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思想的。好奇、好问是幼儿探究的动力和前提,而动手操作才是幼儿探究的真正开始。因此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应谨记为幼儿提供“做中学”的条件和机会。
3.科学教育环节情境化
本活动的目标是探索将吸管轻松插入山芋中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压力。但是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空气无处不在,我们要去捕捉和感受它的力量,分步骤感知空气 捕捉空气,而是设计了“制作刺猬”的游戏:观察刺猬 制作刺猬。幼儿在制作刺猬的过程中又经历了遇到问题 发现空气压力,解决问题 掌握技巧,享受成果的探究过程,自始至终都在制作刺猬的游戏活动中,在快乐的操作中感受到空气压力的存在。此外,活动中采取了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的刺猬长的刺最多?比一比谁的刺猬的刺长的最结实?比一比谁做刺猬的时候最轻松?使教学活动更富游戏性,有效调动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也更为丰富。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并贯穿始终。
4.科学评价游戏化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往往倾向于以幼儿科学知识、经验的掌握程度、科学探究方法的熟练程度作为评价标准,比如以有没有在时间内完成探究活动、有没有获得正确的科学常识、有没有正确的记录观察内容等,这在无形中给幼儿施加了一定的“考验”压力,让幼儿觉得只有完成了探究活动、知识掌握多、记录表完成情况好的才是好孩子,否则就不如人家。但是在本次活动中,由于教师营造了游戏情境,并让幼儿自始至终都感觉在玩游戏,教师的评价对他们来说也充满了游戏性:他的刺猬长的刺最多!他的刺猬的刺长的最结实!他做刺猬的时候显得好轻松哦!并对所有幼儿制作出的刺猬予以肯定。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产生一种比赛性质的激励作用。幼儿既完全能够理解,也保护了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和兴趣,游戏化的评价让评价更加简单、直接、具体,也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游戏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可以看出,游戏化的组织方式能够应用于幼儿科学教育领域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在组织游戏化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玩”科学不等于瞎玩。
教师应该摆正“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游戏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这种形式,快乐地获得有价值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情感态度来实现自身的成长,是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规则的玩,而不是借助生活化、丰富的材料没有规则的瞎玩。
2.要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
科学本身是一个严谨、精准的学科,游戏化只是将这一严谨的过程童趣化、生活化、细节化,帮助幼儿在玩中学科学。幼儿通过亲身探究活动获得的经验是新鲜的直接经验,但也是零散的经验。在探究过程之后还应该有经验的提升、延伸环节。教师要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掌握正确的科学认知,使幼儿的科学知识准确和系统化。
3.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和物质环境。
这里的环境分为“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两部分。教师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物质条件上都应该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支持。首先在集体科学活动中,教师要保证幼儿探究的时间,不要因为时间的限制或者急于求成,而过分催促幼儿、包办代替以及压制幼儿探究下去的欲望。在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中,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能满足幼儿探究欲望的材料,并创设科学区,允许幼儿的自发探究。
4.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参与游戏。
科学活动的一大特点是准备材料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社区的力量,采取人手一份、小组合作、轮流等形式使每个幼儿都有操作的条件和机会,都能成为游戏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3]李爱群.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J].课程教育研究,2010(4).
[4]丁海东,韩云龙.论游戏与教学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