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与对策浅谈

2015-12-03仲秋

教育界·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家长

仲秋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神生长史,事实上就是他的阅读史。简单说,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进行自觉的阅读的生命必定是干枯的、贫困的。在我们农村小学的一次家长会上,一个学生的爷爷参加了会议,他曾做过教师,发言中他说过这样的话:“现在孩子不能好好吃饭,吃的都不是饭,是垃圾食品。不好好读书,看的都不是什么好书。营养不良,怎么能健康成长?”其实,他一语双关,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当前语文教育的严肃话题 孩子不读书;或所读非经典的书。这也是语文教育的致命伤。多年的教学现状告诉我们,尤其在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情况不容乐观。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困境

1.缺少亲子伴读的氛围,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目前在我们农村,留守老人接送留守儿童上学已成为普遍现象。守在孩子身边的爷爷奶奶本身就不爱读书,他们还要忙于农事、料理孩子家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课外阅读。有的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语数英的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分数。对课外阅读,有些家长觉得“看不出有什么成效”,当作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无用行为,他们认为读语文课本、英语书才是“正事”。还有不少家长在课外给孩子找了各种辅导班,“挤掉”了本就不太宽裕的课外阅读时间。他们不理会读书就是最好的营养。这是看不见的,正如盐在汤中的养分,是长期的内养,不是维生素加钙片。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

2.农家书源不足且不懂甄别,造成阅读内容单一,营养不良。

读物是需要选择的,尤其是孩子的阅读,需要经典的滋养。有的家长任由孩子随意阅读那些比较直观、浅显的书目。欣赏不了陶冶性情的名著名作,看不懂深奥的自然科学书籍,喜欢浏览浅显易懂的卡通小说类书籍,与所在年级认知层次不成正比。家长不会选书的原因,一是知识结构达不到较高的阅读层次,二是他们需求的东西是形象的东西,是直接能拿到的东西,需要的效果是“短、频、快”。有些家长倒是挺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但在选择书籍时往往是一厢情愿。他们认为小孩子应该看的,但结果是小孩并不爱看,如《小学生满分作文选》《习作素材荟萃》《阅读与习作》等等。老师建议他们为孩子买些故事情节强,适合儿童口味的书籍,家长疑惑地说:“这能行吗?会不会影响他正常学习呀?”可见帮孩子选什么样的书,不少家长还是存在误区的。

3.没有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阅读效果难以保证。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读书交流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一有空就捧书在读,看着挺让人感动的。然而,只要你再仔细观察便可发现,有的学生把同一本书看了一遍又看一遍,但一问收获却无言;有的学生是专爱看一类书或一个系列的书,换一类书就不读了。这样,丰富多彩的图书与他们“结缘”的寥寥无几,读书效果可想而知。

4.缺乏书香熏陶的氛围,孩子难在阅读乐园里驻足流连。

这里说的阅读氛围主要指阅读的环境。当今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校园里,仍存在诸多妨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学校办学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无法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其次,教书人不读书,教师中的大多数,其注意力与兴奋点普遍聚集在“考绩”与“晋级”上,要么不读书,读书就一定与之有关;其三,学科之渗透意识薄弱,没有形成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开辟一片绿洲

(一)给一份动力,让孩子自主走进阅读的乐园

良好的环境能够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要让学生能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也要给学生一份动力。

1.“言传”“身教”并重,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身教重于言传。”农村家庭不仅图书的拥有量极少,家长也很少有读书的习惯,虽不再“昼出耘田夜绩麻”,但也多外出打工。往往是孩子散学归来早,看电视玩游戏和打闹。所以,学校、家庭都要积极地为孩子们创设课外阅读条件,激励孩子们乐于读书。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首要的是争取家长们的配合。比如,我们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们参观班级的“书香文化”,把孩子们在家带来的书,教师给孩子读的书或推荐的书摆在“书香漂流架”上,好书大家读。请家长代表发言,在交流中告诉其他家长孩子们都看了哪些书、该如何陪孩子看书,以此获得他们的认可和配合。至乐莫于读书,至要莫若教子。家长若能以身作则,抽出一些时间,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对孩子将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每次寒假开学(此时家长多数还没外出打工)我们都要给家长做培训。重点讲低年级绘本如何看,中年级国学怎么学,高年级名著名作怎么读。我们还对家长开放阅读指导公开课,讲了《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会有办法》等几个绘本,家长们积极性很高,陆续奔向书店。

2.营造阅读的“百花园”,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

有的“百花”采,才能引得“蜜蜂”来。“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鲁迅先生的这段精彩论述可谓精辟!可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望,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能酿出蜜来呢?我们学校发挥骨干教师的集体智慧,编纂了《绿色书屋》校本教材,由现代诗歌童谣、美文欣赏等板块组成,将经典“活出来”,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了导读教材。“一网一报”是我们让书香走进家庭的重要载体。《“书虫”》校报是师生、家长进行读书感悟的练兵台。“绿色阅读”专题校园网站,收藏图书2万余册,教师通过网络进行美文推荐欣赏。家长学生积极阅读,撰写读书体会,学校定期进行优秀博文评选等,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精神的愉悦,时时品尝到读书的快乐,以不断推进自己课外阅读的主动性。

3.以勤为径,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

“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一时的流行语。阅读是需要时间保证的。针对农村小学的现况,我们认定“课外”不全指学校之外的时间,还包括正课之余。做教师的不能认为正课之余了,我们就可以对学生不管不问。因为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了,加上家长监管不力,阅读时间是无法保障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对阅读的喜爱,时间不是问题。

在校挤时间来读书。通过实践观察,我们可以利用“边角料”时间培养孩子阅读好习惯。如每节课开头5分钟进行古诗、三字经的诵读。再比如,从孩子早晨踏进教室的门开始就让他们学会静静地看课外书,教师同时伴读与指导。其实拿学生1天在校6小时来计算的话,可以利用的“边角料”时间为1个小时左右。我们做老师的也时常感叹自己书看的少,很浅薄。肚子里没有书垫底,拿什么奉献给学生。现在不是都讲“爱心”吗,要知道,爱是需要能力来做底气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让后进的孩子争优秀。阅读可以使人蜕变。当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在找到自己的同时,也将我们的学生带上了精神原乡之路。

(二)送一把钥匙,让孩子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送孩子一把钥匙,让他们大胆、自觉地去开启课外阅读的大门。

1.开设、上好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读书方法指导课、好书推荐课、美文欣赏课和读书汇报交流课。每天布置作业时,将阅读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作业,以巩固所学的阅读方法,真正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还有,每个月的最后一周,我们开展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对读书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背诵效果是否准确流利等方面进行展示评比。学生在活动中同伴互助,展示自己,借鉴方法。

2.心眼口、信皆要。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弟子规》)。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读书中学会积累,学会分析思考,做到心眼口并用,我们在课上注意让学生学会摘抄、圈点、批注,课外让学生做读书记录卡,写读书笔记,办手抄报,制作个人作品集等。经过系列训练,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逐步提高,很多学生写的作文不但遣词造句优美生动,渐渐地在作文中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写出了真情实感。

3.略懂与熟记。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中有很多国学经典内容,如何让生涩的文字走进学生的心田,需要教师把握要求,多动心思,灵活指导。对经典的名篇名段名句要“略知大意、熟读成诵”,应以读为本,激趣为先。我们自行研讨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一求略懂与熟记,不论多么经典的内容,不牢牢记住,到用时想不起来,等于没学。因此学国学经典我们主张“未晓不妨权放过”,先熟记住,读懂大意即可。经典感悟是一辈子的事情,机缘一到学生自然就会“恍然大悟”。二求量变,文化种子的习得,需要足够量的积累。小学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我们赞同海量阅读,多读多诵,大量积累,实现从量到质的变化。

4.踏踏实实、循序渐进。

我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基础和兴趣差异采用不同措施。 比如第一学段学生,以听读为主,听说结合。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我们着重开展拼音阅读、绘本阅读和“听读”,引领学生读绘本、听故事、听名著,同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故事、名著说给同学或父母听。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是关键。二三学段学生,说写结合,读写并重。中年级每天都安排学生讲阅读收获,展好词佳句。高年级则通过剪贴报、读后感,续编、改编阅读故事、好书推荐、品书中人物等形式,让学生享受阅读成功的喜悦,并从中获得新的激情和力量继续深入阅读。

(三)留一片天地,让孩子创设阅读新时空

1.书香催人醉。

通过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校园里课间饭后追逐打闹的少了,紫藤加下、亭中石凳上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手捧着书,或细读,或沉思,或交流,或唇枪舌剑。学生校园里读书交流,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的优秀作品不断出现在各类报刊及各级网站上,每学年学校读书网上传优秀作品5000余篇。

2.读书更志明。

读书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我们不仅制定相关的读书考核奖励制度,还开展了“达标升级”活动等。像每日三诵,每课一练,每周一课,每月一查等读书活动也成自觉动作。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的舞台,学校成立了“小书虫读书社”、“缤纷校园广播站”等多个社团组织。学校每学年的读书节历时一个月,开展“七彩童话”讲故事比赛、古诗词诵读比赛、“走进经典享受阅读”知识竞赛、“书海拾贝”手抄报制作评选、“读与秀”课本剧评选、“涵韵”创意书签制作等赛事。这些精彩的活动如一艘艘小船,载着孩子们在清澈纯明的文学天地间畅游。

渐渐的,沉浸在书香中的我们,还有我们的这些农娃们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才气,找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家长
我爱读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