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2015-12-03王书华
王书华
摘 要: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面对当前语文教学所处的尴尬境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刻认识到:只有以生为本,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并着重从充分利用平行班资源、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后作业反馈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习兴趣 共同进步 创设情境 有效的作业反馈
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是一种灵性,更是一种精神。语文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语文学科由于其学习内容的繁复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学科作用的工具性、循序渐进的缓慢性等特点,正日益面临现实中的尴尬,几乎沦落为一门边缘化学科。课堂上一片死寂,甚至被学生评为“最无聊的课程”,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呢?
一提到语文,似乎更多的学生联想到的是大段的背诵、大篇的阅读理解、让人头疼的作文……没有哪一件不是麻烦事,因此笔者认为要消除学生的这种厌烦心理,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语文老师都带两个班,我由此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2个班相互监督的能力,实现共同进步。本学年我担任了初三的语文教学,不说长篇古文,单是一本《必背古诗文》就让学生望而却步。有很多难写的字词、容易混淆的字词,稍不留神,就容易出错,再加上默写时间有限,出错的几率很大。我所教的两个班,1班学生头脑聪明略有些懒散,2班学生有些愚钝但肯花工夫,于是在开学之初,我就请两个学生在班级黑板的一个角落设计了一个精致的默写情况表,每天在两个班登记默写情况,这样每天2个班的默写情况一览无余,每个星期做个总结,比较自己的优缺点,时间长了,学生也形成了默契。在批改默写时还是2个班相互批改,并要签名。按照经验,同班同学互批,往往是敷衍了事,明明错了很多就是看不出来,或者碍于面子不肯批改出来。而如果两个班换批,则有点“有条件要批错,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批错”的味道。为了免除学生的这种“后顾之忧”,我选择了:在学生互批之后,我再检查一遍。这样,学生胡乱批改的念头就会逐渐打消,也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把错误反馈给学生,节约时间。这样,枯燥的默写似乎没有那么麻烦,反而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自豪感。
在语文学习中,还有一个普遍的情况:老师一提问,学生就发呆,因此语文课堂上“沉默”也是一大普遍特色。学生要么不理解问题,要么没有解答兴趣,要么怕答错不敢答,因此老师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就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并适当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不是单一的、直接的、乏味地提问之后,就满含期待地看着自己的学生。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我并未直接提问“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哪些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假如你刚刚取得了导游证,现在有一个旅游团将发往西双版纳,公司派你担任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风情?从提问的形式上看,前者比较平淡、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后者形式新颖,学生们又刚刚学习《假如我是导游》这部分比较新鲜的口语交际的内容,符合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让学生接受。而独立思考的时间充裕,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较为成熟的见解,才能张扬自己的主体个性。并且通过交流自己的思考所得, 可以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课后的作业是衡量一堂课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有效的作业反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批阅作业时间长、出现的问题种类繁多等,对教师批阅作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生的作业要求中,我要求学生在题目旁写出大致的答题角度,然后再分层答、扩展开来答。这样,就可以看到学生的解题思路,缩短批阅时间,保证批阅质量。对于一些基础较差,自觉性又不强的学生来说,老师批改作业就是“躲猫猫”,因为批过作业之后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在交作业到批好作业再到老师找到他之前是一段“真空期”。学生很有可能在当天改不完作业,带回去改好基本不可能,这样就导致教师一天的辛苦付之东流,学生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然后就开始“打游击”。于是,我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当学生在读书默写时就检查这些学生的作业,好的加以表扬、肯定,差的追究到底,在课后监督学生重做,要求在当天改好,如此,既对学生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也很好地督促了学生的认真作业的习惯。
课前的默写质量能够保证,课中的思考质量有所改善,课后的作业质量能够提高,那么教学质量也必将有所提高。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尊重学生,需要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母语的美丽与魅力,激活学生对母语的真爱,这才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真正的“王道”,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不再是“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