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科学教材的处理策略

2015-12-03岳静梅谢云

教育界·中旬 2015年10期

岳静梅++谢云

摘 要:为了实现教材功能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组、提炼、拓展和生发等不同方向的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努力开发优化课程资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结构重组 重点提炼 领域拓展 活动生发

路培琦老师曾说: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其实将教材当成科学素材,或是提供教学思路的工具书,这样的观点并非始于今日。从理论上看,杜威最早抨击“教材中心”式的教学,祛除教材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以使教学免于教材的支配。20世纪70年代,课程开发中以斯坦浩斯为代表的“过程模式”更明确反对教师与教材的分离。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深入分析了“泰勒模式”以技术理性指导课程设计的局限性,以及传统教材以控制为旨趣的基本性格,认为课程是生成性的,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上述思想都将教材视为师生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文本”和“材料”,促进了“开放式”教材观的形成。现结合《研究纸》一课的教学实际,谈谈科学教材处理的几种策略。

一、基于教材的结构重组策略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给出了学生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这些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素,但不是教材内容唯一的排列顺序,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构想精心地加以组织与构建。

《研究纸》一课的教学内容的编写顺序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所以我没有从书本的知识体系出发,而是选择了从“人有不同的需求”这个角度入手。正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需求,才创造了不同用途的纸。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展开教学活动既自然,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将纸的发明、发展,纸的不同用途、各种各样的纸等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接下来第一课时就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在收集各种各样纸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实验探究-交流研讨-课外延伸,第二课时以再生纸为核心,体会再生纸的意义。这样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准绳组织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源于教材的重点提炼策略

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核心要有完整的探究过程,其他的知识点可以简化。最成功的科学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寻求突破点,追求“执一而驭万”的效果。

探究纸的不同特点是本节课的主体,但让学生同时研究纸的多方面特点有困难。《孙子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如有所侧重,从而有所突破。研究纸的关键是找准教学切入点,并举一反三。纸的吸水性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能蕴含培养目标的研究主题。因为纸的其他特点与吸水性相互联系,深入研究吸水性的过程中就渗透了对其他特点(透明度、平滑度、强度等等)的研究。而在让学生通过各种器官和工具来找出影响纸吸水性的因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纸的毛边,理解纸是纤维构成的又极其重要。因为纸的结构的不同是纸吸水性不同的根本原因,厚薄、软硬、光滑、透光等方面的特点只是外在特征。这一概念的形成又是以后学生构想新型纸的原料的知识铺垫。由此正如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害,任你金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可土崩瓦解。

三、宽于教材的领域拓展策略

随着课程资源结构的变化,教材早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有必要对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进行横向的组织。

纸是一个“科学-技术-社会”结合得很好的素材,学科间纵横交错的联系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因此在研究纸的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底蕴及生活背景,拓展纸的科学与文化艺术(废纸的艺术创造)、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环境学(纸的环保)、统计学(社会调查)的整合内容。这样通过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式,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组织,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丰富扩展了他们的学习经历。而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使他们的学习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成效和个性的学习,达到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四、高于教材的活动生发策略

新的教学课堂呈现的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变化环境。学生的活动信息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础资源,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凭借新课程赋予的更多的不确定性:教学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教学的不同规格与评价标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灵活处理,教师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支配的因素也增多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有学生很喜欢收集各种纸张,突然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纸的契机,孩子的科学研究应该来源于生活,以研究身边的科学为主。于是我就在班中成立了一个“纸博馆”,围绕“纸”开展了系列科学教育活动(讲纸故事,玩纸游戏,开纸展会,做再生纸等)。学生在整个单元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探究的兴趣,丰富而完整的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切的、充实的探究体验。在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中,教材并非神圣不可亵渎的“圣经”,而是一块喷香诱人的“奶酪”,谁都可以动。怎样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奶酪”,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将教材与教学整合,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