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百工记

2015-12-03雷虎

中国国家旅游 2015年8期
关键词:核雕绣娘苏绣

雷虎

苏州,向来是中国人心中的“模范江南”,自古就是物阜民丰之地,当中国绝大多数地方还处于食不果腹的阶段时,苏州人已经开始谈论时尚和文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如今,当手工艺在城市化和机械化的进程中慢慢消亡时,苏州的手工艺人却凝聚在一起,镇湖的刺绣、相王弄的玉雕、光福的核雕……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手工风景。

提到传统手工艺时,我们总是一边心怀敬意,一边扼腕痛惜。用来装饰的剪纸,用来娱乐的皮影,用来生活的漆器,它们在华丽千年后,最终成为一个老去的背影。我们看待传统工艺的消逝时,如同看到物种的消亡,把矛头直指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然而,有多少人从传统工艺自身找过原因?同为“四大名锦”,为何壮锦、宋锦、蜀锦举步维艰,而云锦开始中兴?同为“四大名绣”,为何粤绣、蜀绣、湘绣江河日下,而苏绣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有必要刨根究底,回到苏绣的前世,以看清其今生。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到过一个人物——慧娘。“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只这一句话,便把苏绣和绣娘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提到的“璎珞”,是苏绣中的一种,而慧娘,则是苏州绣娘的代名。

地处太湖之滨的镇湖,历史上一直是盛产桑蚕之地,心灵手巧的镇湖女人,向来有缫丝刺绣、贴补家用的传统。和所有镇湖女人一样,学习刺绣对卢宝棋来说是从儿时就开始的必修课。十岁那年暑假,卢宝棋被妈妈指派了任务:绣枕头。那时镇湖还没有职业绣娘,刺绣只是女人们闲时贴补家用的一种方式,做好的绣品定期卖给苏绣商贩。

对卢宝棋来说,暑假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下地干活,要么在家刺绣。刚开始被指派任务时她很高兴,认为终于可以独当一面了,但是真正拿起绣花针,才发现当绣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绣好一幅作品,绣娘们往往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即使像她这样的小女孩,也得保证每天坐六七个小时。卢宝棋说,自己和刺绣结缘,并非像有些电视报道所说的那样是兴趣使然,和大多数绣女一样,更多是在刺绣和种田之间权衡后的一种选择。

花一天时间绣一个枕头能赚五块钱,一个暑假下来,卢宝棋挣到一百多块,对一个小学生来说算是一笔巨款了,她拿来交完学费后还剩下很多零花钱。此后,卢宝棋慢慢静下心来,重复着奶奶、妈妈和姐姐的经历,成为镇湖8000绣娘中的一员。

高中毕业时,卢宝棋已经是镇湖小有名气的绣娘。她和当地很多年轻女孩一样选择了辍学刺绣,进入了苏绣大师沈德龙的工作室。

那时,第一批苏绣人开始走出镇湖,到北京开拓市场。卢宝棋因为刺绣功底深厚,被沈德龙选中派遣到北京,打理他在北京的第一家绣品店。在北京,卢宝棋看到了苏绣的潜在市场,萌生了自己开绣馆的念头。“北漂”了一年后,她回到镇湖,开起一家“猫店”(镇湖早期的苏绣以绣猫居多,因而苏绣店也被称为“猫店”),开始在镇湖绣品街上崭露头角。

镇湖的绣品街不长,两旁的绣品店鳞次栉比。卢宝棋的绣馆看起来很普通,内里却集苏绣的生产、销售、研究于一体,如今她也把自己的店铺开到了北京,她的苏绣作品行销俄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卢宝棋说自己并不是典型的苏绣绣娘,因为真正的绣娘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拿绣花针”。

南红,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一种红玛瑙,因产自中国南部的云南保山、四川凉山等地,被玩家称为“南红”。南红有和田玉一般温润的肌理,颜色却是一抹喜气的中国红,它也是玉雕圈中的后起之秀。

单看外表,相王弄只是苏州老城区一条最普通的小巷:长不过五六百米,宽不过七八米,两边是高不过三四层的灰瓦白墙小楼,不算冷清,也绝对说不上热闹。但这条巷子有着极大的来头,据说是因纪念伍子胥筑阖闾城的功绩而得名。阖闾城是苏州城前身,伍子胥则是阖闾的始建者,从这个角度讲,寻访相王弄,就有了怀古的味道。

相王弄里的店面门可罗雀,同行的手工达人却道破“天机”:可别小瞧了这条小巷,它是苏作手艺人最集中的地方,仅做玉雕的作坊就有上千家,是全国玉雕最大的集散地,也是全国玉雕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我在相王弄的主干和支弄里来回搜寻,始终没看到南红作坊的身影。同伴说,为了区别传统的玉雕和新崛起的南红,通常把前者称为“白玉”,后者称为“红玉”,“白玉”已有几千年历史,“红玉”崛起不过几年,因而,在相王弄里寻南红,还得有火眼金睛才行。

终于,眼前出现了一条很苏州的小河,跨过仿古的石拱桥,河边有一栋爬满常青藤的二层小楼,幌子上写着“醒石轩”。位于二楼的南红作坊只有十平方米,橱窗里摆满各式各样的南红雕件,沿河的墙壁上开着一扇小窗,春天和煦的阳光落在宽阔的工作台上,工作台边坐了一个短发青年,正仔细端详一块红色的石头,湿润的河风和温暖的阳光落在石头上,他似乎来了灵感,拿起铅笔在石头上轻轻勾勒,不过两三分钟,石头上就显出一幅温婉如仙的素描仕女图。

这个年轻人叫丁醒,生于1988年,是一位南红雕刻师。他虽然年纪轻轻,却已是入行十余载的“老艺人”了。他工作台上的木托盘中摆放着二三十块大大小小的红色石头,上面有的绘了花鸟,有的是水乡风情,但多数还是风韵万千的美人儿。

丁醒说,自己的从艺经历就像是谈一场恋爱。当年,16岁的丁醒没有参加高考,而是选择到舅舅汤继文的玉雕作坊做学徒。汤继文是江苏省级的玉雕大师,丁醒的想法很单纯:自己喜欢美女,希望能把自己的“梦中情人”做成实物捧在手心。

在舅舅的玉雕工作室一呆就是五年,丁醒觉得是时候出门闯荡一下,检验自己学艺的成色了。2009年,21岁的丁醒只身来到上海。海派玉雕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丁醒想把海派技法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海派有玉雕界雕刻美女的顶尖高手吴德生,他想通过和高手过招,让自己的技法更加炉火纯青。

初到上海,丁醒选了一家不知名的玉雕厂当学徒,同时报了一个培训班学习绘画——观摩海派玉雕高手的作品,他发现大师之所以能雕出精美的玉器,是因为他们都有高超的绘画技巧。这一年的绘画训练,后来成为他南红创作中最大的资本。

南红雕刻和玉雕制作一样,分为画稿、雕刻、打磨、抛光几个环节。别的工作室画稿需要先专门画在纸上,再临摹在南红上,丁醒艺高人胆大,就直接在南红上画稿。因为经过海派玉雕的洗礼,丁醒的设计前卫、画风新颖,又兼具苏州工雕刻细腻、线条优美的特质,很快成为苏州玉雕界特别是南红圈中令人瞩目的一颗新星。

2012年,丁醒在相王弄这临水枕桥的地方开起一间工作室,命名为“醒石轩”,除了因为自己名字中有一个“醒”字,最重要的还是寓意整个南红的现状:众人以为南红是一种全新的工艺品,其实南红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最名贵的宝石之一,只不过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因而不像白玉那样为国人所知罢了。

玉雕,如琢如磨

苏州是中国玉雕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千年的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古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经过琢磨的玉器,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器。苏州历史上玉工巧匠辈出,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玉雕工艺。清代玉雕工艺达到高峰,宫廷内设有玉器造办处,制出大量精美的御用玉器。

和多数中国人一样,我对于核雕的最初记忆,来自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那篇文言文《核舟记》。虽然那时念书如同诵经,但也就此记住了核雕这一奇巧的工艺和雕核舟的“奇巧人”王叔远。

车出苏州城,一路向西,在高楼的间隙中穿行,如同甲壳虫爬行在草丛里,巨大的城市让人产生错觉,仿佛自己便是《核舟记》中那置身核舟之中的人物般渺小。

一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太湖之畔的舟山村,这里便是精巧的光福核雕的原产地。

车子在湖滨公路的岔路口一拐,拐进一个隐藏在树丛中的村庄,宽阔的柏油路在村里第一户人家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宽不过一米的小巷,两边是灰瓦白墙的二层小楼。小巷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幌子,都是以核雕为名的工作室、艺术馆。与那些田园诗一般的村庄不同,这个村子的每一户都大门敞开,都开着巨大的玻璃窗,透过玻璃窗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摆满了工作台,旁边坐着的青年男女都伏案不语,窗内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在回荡,那是刻刀和橄榄核摩擦发出的声响。

舟山村是苏州核雕的原产地,但是苏州核雕在外却顶着“光福核雕”之名,因为光福镇所辖村庄个个都是“工艺之乡”,舟山只是做核雕比较专一而已。从舟山村出来,我们驱车来到光福镇,寻访土生土长的老艺人。

舟山村是核雕的生产基地,光福镇则是核雕卖场的集中地。走进当地核雕坊中最气派的一间,并没有听到窸窸窣窣的刻刀声,也见不到低头不语的核雕师,房间左右各有一排石柱耸立,石柱上方各有一个玻璃橱窗,或放核舟,或装罗汉。

我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核舟:一枚长不过两厘米、高仅一厘米的橄榄核被雕成了一尾乌篷船,船的两头各开两扇小窗,每个小窗里都探出一人,再加上船尾“凹造型”的几位,小小的乌篷船上竟有十七八人。

这家核雕作坊的主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许忠英从橱窗中拿出大小相同但造型各异的几枚核舟,排成一线,组成一个船队,又递给我们一个放大镜:“仔细看看,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呢。”透过放大镜,一个个微观世界展现在眼前。

“这一组核雕,名为《游子归航》,每一位游子在回家时,心境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有衣锦还乡的荣耀,有的有故乡回不去的担忧,有的有见到亲人的欣喜,当然,还有觉得一事无成,无脸见江东父老者,躲在船里不肯出来。”许忠英拿出一根牙签往核舟的小窗上一掏,小窗竟然打开了,透过小窗看,里面真的还藏了一人。

苏州核雕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鬼工”,从明代的王叔远、清代的杜士远再到如今的许忠英,一代代雕工心手相传,把一枚枚不起眼的果核变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甚至形成一个数以十亿计的产业。

夏日的苏扇

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以历史悠久、制作精巧而著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檀香扇、绢宫扇和折扇。苏州折扇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文人墨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使得精巧的折扇又添雅致之风。檀香扇始于明末清初,从折扇演变而来,由30根薄如竹篾的檀香木片作为扇骨,裱糊绢面而成。绢宫扇可追溯至宋代,以竹、木、牙、角等原材料制成,扇形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扇面以绢为主,绘以山火水、人物、花鸟或名人诗句。

猜你喜欢

核雕绣娘苏绣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核雕”进校园
核雕文化,非遗传承
苏绣,“秀”出奇迹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核雕:天地之宽,显于方寸
「绣花针」——绣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