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截面消费函数的全新视角

2015-12-03蔡仲旺王广凤

关键词:凯恩斯消费信贷家庭收入

蔡仲旺,王广凤

(华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一、凯恩斯绝对消费理论与横截面消费函数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指出,“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是从经验中的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相当确定。通常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会增加其消费,但消费的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1]

上述内容,阐述了凯恩斯的绝对消费函数理论,即存在主观与客观因素,使得人们在当期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并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一)绝对消费函数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C(Yd),0<C’<1,其中Yd代表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主要包括四个要点:第一,消费支出是当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函数;第二,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小于一;第三,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第四,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消费函数曲线非线性。[2]

凯恩斯对于绝对消费函数理论的提出,并没有确凿的实证依据,而是凭借主观印象提出的假说;后来诸多经济学者对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微观经济基础分析。

(二)美国的横截面消费函数

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的经济统计工作迅速发展起来,对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检验也得以进行。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绝对消费函数理论。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早期对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检验,是以横截面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换言之,当时的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是在同一时点上的各个不同收入组别的家庭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资料。横截面消费函数,就是指在同一时期内,不同收入组别的家庭,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如表1 所示数据,反映了美国1972~1973年家庭收入与消费的横截面数据。[2]

表中第一列,是从低到高排列的各个家庭收入组别,其他各列分别对应于各收入组别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消费,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随着家庭收入组别的提高,平均可支配收入随之上升,平均消费也不断上升,是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增函数;同时,边际消费倾向也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逐步呈现出递减趋势;通过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数据对比,可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因此,横截面消费数据,似乎支持了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

表1 家庭收入与消费:美国(1972年~1973年)[3]

(三)关于横截面消费函数的理解误区

凯恩斯绝对消费理论与横截面消费函数的经济内含并不相同,不是同一命题;用横截面数据来检验凯恩斯消费理论,本身就是文不对题的问题。

绝对消费函数理论是指,在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上,对于同一家庭,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该家庭用于消费的支出也会增长,但消费支出的增长要慢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进而消费需求的增长慢于潜在供给的增长,最后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并导致经济衰退,从而形成经济周期。

横截面消费函数,是指在同一时点上,各个家庭收入组别和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所以随着收入的不同,家庭组别不同,消费主体在发生变化;同时,横截面数据不能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所有家庭组别收入都增加时,各个家庭组别的消费支出会不会边际递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一弛教授特别指出:“为了验证绝对消费函数理论,不应该使用横截面资料,而应该使用时间序列资料。”[4]

因此,横截面消费函数,是检验凯恩斯消费理论过程中的偶然发现,但横截面数据对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验证来说,并没有直接关系;即使表象似然,但若用横截面数据验证凯恩斯消费理论,本身就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误解。

二、横截面消费函数的真实经济意义

由于绝对消费理论先入为主的影响,对于横截面消费函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方面,而容易忽视横截面消费函数本身的经济意义。

若不考虑绝对消费理论影响,单纯研究横截面数据,则美国横截面消费函数至少显示了四个方面的客观事实:在高收入家庭群组与低收入家庭群组之间存在了债权债务关系;债务存量逐期放大和违约风险不断积聚;发达的消费信贷关系;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一)横截面消费函数中的债权债务关系

如图1中所示,将表1中的横截面数据制成散点图示,并添加了趋势线和必要的注释。

图1 美国1972~1973年横截面消费函数

横轴表示可支配收入,纵轴表示平均消费。从原点出发,向消费函数上的任意一点连线,连线的斜率,就表示消费函数上该点的平均消费倾向(APC)。

从原点引45°射线,在该直线上的各点,平均消费等于平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消费倾向等于1,家庭预算恰好收支相抵;该射线与横截面消费函数相交于E点,对应了收入介于5000~5099美元的家庭组别,其平均可支配收入为5084美元,平均消费为5099美元,平均消费大致等于可支配收入,说明该家庭组别的当期收支相抵,净储蓄为零。

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在E 点左侧,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表示低收入家庭组的平均消费支出大于要大于其平均可支配收入,在当期收支平衡中存在了负债;在E点右侧,平均消费倾向小于1,表示高收入家庭组的平均消费支出要小于平均可支配收入,在当期收支平衡中,存在了净储蓄。

因此,横截面消费函数显示了,在当期的家庭收支预算平衡中,在高收入家庭群组与低收入家庭群组之间存在了借贷关系:低收入家庭群组向高收入家庭群组进行了举债。

(二)债权债务存量的放大与风险积聚

1 债权债务存量的逐期放大

横截面消费函数是对于任意一期相对收入不同的家庭群组收支状况的反映。如果横截面消费函数反映的规律是稳定的,那么在高收入家庭群组与低收入家庭群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将随着逐期横截面函数的作用不断累积,债务存量不断放大。

如图2中所示,在任意一期的家庭收支平衡中,在E点左侧的低收入家庭群组,都存在了净债务;在E点右侧的高收入家庭群组,都存在了净储蓄。如果这种消费函数关系是稳定的,并且各家庭群组在社会分配结构上也大体上稳定,那么,在未来的各期,便存在了债权债务关系的不断累积。

图2 典型的横截面消费函数:储蓄与债务

上述的信贷关系,是低收入家庭群组消费支出超出可支配收入的结果,因此产生于消费领域,而非生产领域;所以,横截面消费函数反映的是高收入家庭组与低收入家庭组之间的消费信贷关系;并且这种消费信贷关系随着逐期累积会不断放大。

2 消费信贷违约风险的积聚

横截面消费函数所显示的债权债务关系,取决于各个家庭组的相对收入水平:相对收入较高的家庭组为债权人,相对收入较低的家庭组为债务人。

如果社会阶层是相对稳定的,或者说,如果不发生革命性的社会分配结构变革,则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之间的分配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此时的债权债务关系,将基本上成为单向债权债务关系的积聚。

但是,这种单向债权债务存量累积,在长期上不可能维系: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债务存量不断积聚;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债权存量不断积聚;随着信贷存量在收入中的比率不断放大,违约风险也不断加剧,直至当低收入家庭群组除去偿还利息外,其收入剩余尚不足以支撑日常必需品消费时,债务断裂就会成为必然,最终成为触发金融危机的隐患。

(四)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在美国横截面消费函数上,随着家庭收入组别的逐步提高,家庭储蓄在收入中的份额也逐步上升,从而体现了边际储蓄选择倾向的递增规律。

由于可支配收入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从定义式上来说,若边际消费递减,那么就意味着边际储蓄的递增:

上述两种说法,并非是同义上的重复,也并非凯恩斯的绝对消费函数理论。

横截面函数的储蓄递增的经济意义在于:对于相对收入不同的家庭群组,随着各个家庭收入组别在社会收入阶层中位置的不同,对于消费和储蓄的选择不同:低收入家庭组更多选择了举债和相对高消费;高收入家庭组则更多的选择了储蓄和相对低消费。相对是指,家庭的当期消费支出与当期可支配收入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指绝对消费数量。

三、横截面消费函数的宏观与微观形成机制

美国的横截面消费函数,反映了高收入家庭群组与低收入家庭群组之间的消费信贷关系,同时也反映了相对收入不同的家庭群组对于消费与储蓄的选择倾向。由于这种形式的横截面消费函数的相当稳定,因此,就必然存在了内在的形成机制。

(一)横截面消费函数形成的宏观机制

横截面消费函数的宏观机制,是指在存在于个人家庭以外的、不能为个人家庭所左右的社会经济环境。

对于单个家庭来说,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比如消费信贷的可获得性、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和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等,只能适应而不能左右。每个单个家庭都处于社会之中,都是根据社会规则来行事,而不是改变社会规则。

1 国民收入分布和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

横截面函数的散点分布,大体反映了可支配收入在分布结构上的不均衡状况:低收入家庭群组的家庭数量更集中,高收入家庭群组的家庭数量更稀少。

在表1的横截面消费数据中,最高收入家庭组和最低收入家庭组之间,收入水平大约相差了20倍;在图1中,E点左侧的散点分布,要比E 点右侧的散点分布更加集中,或者可以形象的比喻成“哈雷彗星”式分布。

实际上,美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程度,要远远超出上述概况。

根据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提供的数据,在2005年,美国次贷危机暴发前夕,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 万,他们的收入与最贫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相当;而最贫困的50%的人口,却有1.5亿。[5]另据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数据,在2008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每年拿走总收入的近25%,其财富则占到总财富的40%……在美国,1980年1%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平均是20%最低收入人群的30 倍,现在已经超过了100倍。[6]

因此,国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构成了横截面消费函数中借贷关系形成的直接宏观背景。

2 长期低迷的宏观投资率构成消费信贷的庞大供给

美国的宏观投资率长期处于低迷水平。

从1960年到2011年,美国的总投资占GDP的份额,平均仅为19.8%;但资本总收益平均占到GDP的35.1%;在除去资本损耗(11.6%)和净投资(4.3%)后,资本净收益平均达到了GDP 的19.2%份额。[7]

只有当货币成为运动的资本,才不会被通货膨胀所贬值,因此,占GDP相当比重的资本净收益,在除去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消费后,便成为了消费信贷资本的主要来源。

3 主要家庭收入份额低迷形成消费信贷的巨大需求

表2 美国不同收入家庭在全国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单位:%)[8]

在各个家庭收入组别上,分布的家庭数目极不均衡,呈“金字塔”形状,越是高收入群组,家庭数目就越小,越是低收入群组,家庭数目就越多。

在数据表2中,提供了美国五档收入家庭在全国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中,收入最低的20%的美国家庭,其收入仅仅占到总收入的5%左右;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60%的美国家庭,其总收入在全国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在最高的年份只有35%左右。

因此,主要家庭收入占比低迷,构成了美国消费信贷的主体和巨大需求。

综上所述,在经济的宏观层面,存在了高收入家庭组不得不借出,而低收入家庭组又不得不借入的消费信贷关系,借贷双方既是主动,又是被动的模式。

(二)横截面消费函数形成的微观机制

横截面消费函数,相对收入不同的家庭组消费与储蓄的选择:在相对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当期消费;在相对收入水平非常高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储蓄。

微观经济学,将商品按照需求的层次,可分为为劣等品、必需品、正常品、奢侈品和投资品,家庭的相对收入不同,则选择范围和结构也不同。

例如,恩格尔定律指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在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在横截面消费函数中,家庭收入较低的群组,必然更多的选择必需品甚至是劣等品,为了维持必要的家庭生活支出,不得不进行消费信贷;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消费的边际效用逐步下降,因此消费倾向递减、储蓄倾向递增。

(三)美国横截面消费函数债权债务关系的反向验证

如果各个家庭是封闭的,不发生消费信贷关系,就不会出现图1中的横截面消费函数。为了验证上述观点,特别选取了中国的各城市居民横截面消费数据,并做了相应检验:

上述表3数据,与一般家庭横截面消费数据的不同点在于,消费的主体是相互比较独立的各个城市;各个城市之间的独立性较强,消费信贷并不明显。

首先,将中国的消费数据与可支配数据做成散点图示,并添加了45°线和样本回归线,得到了图3。

在图3中,几乎所有各样本点,除了宁夏的人均消费支出略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其余各个城市的人均消费均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即都在45°线下方;这说明几乎各个城市都存在了不同程度的储蓄。从趋势回归线来看,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大致的线性相关关系。

表3 中国城市居民200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数据(单位:元)[9]

图3 中国各城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2002年)

其次,将消费与可支配收入数据通过统计软件Eviews8分别进行了两次回归分析:

(1)令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截距项不为零,得到:

C=0.7585Yd+282.24

SE(0.0369)(287.2649)

t=(20.5403)(0.9825)

R2=0.9357df=29

P=0.0000 0.3340

由于截距项的尾概率P 值较大,未能通过检验,因此截距项不为零的假设不能成立。

(2)令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截距项为零,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C=0.7936Yd

SE(0.0095)

t=(83.2380)P=0.0000

R2=0.9335Df=30

则较好地通过了回归分析检验。

因此说明,在各消费主体与其它消费主体相互独立,不发生信贷关系条件下,各消费主体的平均消费支出小于平均可支配收入,横截面消费函数呈线性,且通过原点。

为了证明上述结论,是否偶然现象,特别检验了自2000年到2013年所有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与平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在所有14期横截面数据中,仅2000年、2001年和2013年数据,通过了截距项不为零的检验;其余11 期的横截面数据回归中,截距项不为零的原假设都因为P值过大而被拒绝;

因此,说明中国城镇居民横截面消费函数是通过原点的直线,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存在了必然性,或者说,如果消费主体的经济来源是封闭的,相互之间不存在借贷关系,那么横截面消费函数是通过原点的直线。

从而,反向证明了美国典型横截面消费函数的形成基础是消费信贷关系。

四、关于中国横截面消费函数的预期与政策建议

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情况有很大不同,因此横截面消费函数的表现也不会完全一致。由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仍待完善,关于家庭收入与消费的横截面数据,更是不全面,故此只能在大体上估测中国可能性横截面消费函数。

(一)中国可能性横截面消费函数

如图4所示,横轴表示不同的家庭收入组别,纵轴表示家庭的消费支出,横截面消费函数是复杂的曲线:

在E0点左侧,相对收入很低的家庭群组,消费支出几乎等于可支配收入,既无存款,也无借债;在E0与E1之间,相对收入略高的家庭组,其可支配收入大于消费支出,开始出现储蓄;在E1和E2之间,收入更高的家庭组,消费大于收入,开始出现消费信贷;在收入最高的家庭组,储蓄倾向较大,出现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图4 中国家庭可能的横截面消费函数

(二)中国横截面消费函数的形成机制

对于中国可能性横截面消费函数的预测,同样要考察了宏观机制与微观机制。

1 中国长期的高投资率压缩了消费的信贷空间。

如图5所示:自1975年到2013年间,中国的长期资本形成率(投资/GDP)始终保持在30%以上,投资率最低的年份出现在1982年,为31.9%,此后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即使在2000年的低谷期,也达到了35.3%,以后逐步攀升到2011年的48.3%,且居高不下;长期的年平均资本形成率达到了39%的高水平。[10]因此,中国的长期投资率要远高于美国的长期投资率水平。

图5 中国历年资本形成率图示(1975~2013)

中国长期的高投资率,使得资本总收益与投资之间的差额变得较小,资本的净收益甚至是负债借贷,从而压缩了宏观上的消费信贷的空间。

此外,中国自1994年以后的出口导向政策,使得净出口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这就进一步抑制了本国的消费份额和消费信贷空间。

2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抑制了消费信贷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崇尚勤劳俭朴,反对奢侈浪费。对于消费信贷,在思想上存在相当的阻力。由于人们对旧社会的高利贷,利滚利,长期不得翻身的状况深恶痛觉,所以一般家庭都会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

相对收入很低的家庭群组,一般都极少消费信贷;同时,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由于收入不稳定,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商业消费信贷渠道非常闭塞。因此,在E0左侧的家庭组的消费几乎等于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大体等于平均消费倾向,大约为一。

相对收入略高的家庭群组,要累积储蓄,积攒房贷首付、车贷首付等商业信贷基本条件,用以在未来购买大宗耐用商品,改善生活水平;或者用来预防养老、医疗、子女就学的准备。因此,处于E0E1收入段的家庭,一般来说是储蓄者。

相对收入较高的家庭群组,则跨入了商业信贷门槛,通过房贷、车贷、大宗商品的购买来改善当前的生活状况;因此,处于E1E2段的较高收入家庭组,一般来说是借款者。

对于高收入家庭,由于消费已经基本满足需求,因此会更多的追求货币资本的保值与增殖,更多投入到储蓄、债券、股市或商业银行的金融理财等活动,或者直接兴办实业;因此,在E2点右侧的家庭组,一般来说,存在储蓄。

(三)关于中国消费状况调整的政策建议

中国的长期消费率一直很低,这与中国的长期高投资率相对应;同时与中国的净出口盈余状况也相关,净出口是将本国产品储蓄到了国外,减少了本国的消费与信贷。

长期以来,持续的高投资率已经出现不良状况: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利用低下、资本效率匮乏;高投入、高能耗、高产出,低效益明显;重复投资、大拆大建浪费严重,资源环境日益对持续发展构成瓶颈约束。此外,由于多年以来净出口盈余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狭窄,大量购买了国外债券,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2010年的欧债危机中,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因此,拉动内需、激励国内消费需求,成为了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角度来说,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1 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改善。

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提高了成本,强化了竞争,淘汰了落后的、效益低下的,以低工资成本为存在条件的过剩产能,而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恰恰防碍了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与生活改善,并促进产业优化转型;二、通过制定最低工资制度,可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扩大了总体上的有效需求。

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实行合理的最低工资制度,不但改善了最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也会促进宏观上的消费需求,拉动内需。

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收入较低家庭,在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过程中要予以关注,比如养老、医疗、就学、住房、困难援助等等,使得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得以坦然释放,增加消费支出。

3 建立税收与转移支付的贫富调整机制

对于高端收入的家庭,应建立可行的、合理的个人税收制度,用以减缓市场经济下财富和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给予其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激发共同富裕的理念,使得全社会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实惠,实现和谐发展。

4 适度发展消费信贷。

适度的消费信贷,有利于家庭扩大消费选择范围,优化家庭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中国的消费信贷,尚处于发展初期,总体规模小、覆盖范围窄、信息不完善、规则不健全。

因此,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扩大消费信贷范围,使得中低收入家庭能够适时获得合理的商业信贷渠道;保持合理利率水平,使得家庭消费信贷借得到、还得起,是发展健康稳定可持续的信贷关系的重要环节。

综合来看,国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内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无论从微观上引导家庭的选择,还是从宏观上改善消费信贷环境,都是一个综合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制定实施适合国情的消费激励政策,使得消费增长比肩国民收入的潜在增长,拉动内需,促进和谐稳定发展。

[1][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M].长沙:湖南文苑出版社,2011,(06):111.

[2-4]张一驰.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34-238.

[5]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32-34.

[6]李本松.“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政治启示[J].学术论坛,2012,(08):47-50.

[7]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2013.

[8]狄承锋.美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65-71.

[9]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07):355-356.

[10]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猜你喜欢

凯恩斯消费信贷家庭收入
后疫情时代个人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消费信贷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期限结构视角
“十三五”渔民家庭收入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消费信贷与消费者行为研究述评:基于多学科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