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景点名称英译策略——以甘谷大象山为例
2015-04-12龚金霞
龚金霞
(天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天水741001)
景点名称犹如景点的招牌,拥有一个好的名称就如同打了一个好广告,对提高旅游地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景点名称的翻译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严重损害了旅游景点的形象,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其翻译现状亟待提高。本文试从“翻译目的论”理论、跨文化交际翻译视角以及文化信息的异化翻译原则角度来探讨甘谷大象山景区景点名称的英译问题。“翻译目的论”理论要求译者明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关注中英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及中英两种语言特点的不同之处;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译者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文化信息,从而达到传播本国文化的目的。基于这三个理论,本文参考了目前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的研究成果,在深入了解甘谷大象山景点名称和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对大象山景区景点翻译进行了探析,旨在促进甘谷大象山景区的对外宣传,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微薄贡献。
一、翻译理论概述
(一)“翻译目的论”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产生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其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在她的《翻译学批评的可能性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理论思想的雏形,提出了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语言有说明、表现、呼唤三种功能,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之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他指出“目的论”是翻译行为论的组成部分。最后,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在威密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卞建华(2008)[3]认为她用信息传递概念来指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她的理论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Nord,2001)[1]。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贾文波,2003)[4]。“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汉语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
从1970年起,尤其是1990年开始,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以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将翻译的重心从语言层面转到了文化层面,并于1990年第一次提出“文化转向”这个术语,孙致礼(2003)[5]认为翻译研究转向文化,强调翻译的本质即是“文化翻译”。这一文化转向改变了翻译的概念,翻译不再被认为仅仅是语言间的转化,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比较的过程。因此,翻译者不仅要熟悉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更要熟悉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译者作为文化的中介者,必须成为一个文化人,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熟悉东西方两种文化,才能处理好景点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三)文化信息的异化翻译原则
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英国汉学家 David Hawkes、John Minford翻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发现由于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不同,不同译者在文化信息传递程度上存在着很大不同。冯英杰(2007)[6]认为后者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尽量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了文化信息。而霍克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放弃了大量中国文化特色以适应英语习惯,致使中国文化信息遗失。由此可见,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译者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文化信息,从而达到传播本国文化的目的。(陈刚,2002)[7]认为旅游文本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对外宣传工作,外宣工作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甘谷大象山各景点名称英译的策略
(一)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要求
翻译之前,陆国飞(2006)[8]认为译者应该得到一份说明翻译目的的“翻译要求”,包括译文预期功能、译文读者、译文接受的时间和空间,译文的传播媒介等。汉语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的“翻译要求”可设想如下:
1)查清名称来源,传达预期功能:旅游景点名称往往短小精悍、优雅别致、饶有意趣,其来源常常有着独特的原因。有的景点因形状而得名,如南海五指山、象鼻山等;有的名称与历史事件相关,如万里长城、十三陵等;有的因神话传说得名,如虎跑泉、飞来峰等;有的包含着美好的祝愿,如万寿山、永乐宫等等。
2)译名的预期读者:译名的读者是来中国旅游观光的国内外人士。根据 Newmark(2001)[2]对读者的分类方法,汉语旅游景点名称英译名的预期读者可以分为三类:学者型读者、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教育程度不高的读者。无论哪种类型的译名预期读者和原文读者相比,他们的认知结构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预设知识,这就要求译者对译名进行适当补偿操作,如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作解释性翻译等。
3)原名和译名的传播媒体一般是旅游宣传册子、宣传画册,大多图文并茂,外国人士能从精致的照片中领略到景点的美丽之处。因此译名要尽可能简洁,清楚。
(二)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景点名称翻译方法:音译、意译、直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解释。
1音译
在景点名称翻译中,音译就是将景点名称直接用拼音标注。刘洪涛(2000)[9]音译一般用于以人名、地名命名的旅游景区景点以及一些表示特定概念而在英文中找不到适当词汇来表示的特定景区景点名称。举例如下。
例1.人名:“孟姜女”译作 Menjiangnu,而“老舍”译为 Lao She。
例2.地名:“张家界”音译为Zhangjiajie,“九寨沟”译为Jiuzhaigou,
单纯的音译不能给外国游客传达任何实际的信息,游客根本无法领会到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它的招牌作用也无法发挥。因此,音译是运用很少的方法。
2意译
在景点名称翻译中,意译是指在一定层次上追求语意的翻译,由于景点名称通常是由词汇、词组构成的,所以要达到的等值效果也就停留在词汇层次上,追求中英文景点名称在表达意思上的等值(林玉华,2008)[10]。意译的译名通常简短明了,易为国外游客所理解,而且能较好地介绍中国旅游文化。我国黄山景区很多景点都是采用意译法来翻译的。例如“迎客松”:Greeting Pine,卧龙松”:the Crouching Dragon Pine。
在采用意译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不可望文生义,要注意深层含义,做到意合。如“锦绣谷”应译作 Valley of Splendor,因为这里的“锦绣”与“绸缎”无关,而是因为该峡谷有奇花异石,景致十分美丽。其次,自然景观名称最好意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景观名称的文化历史内涵,激发游兴(陈姗姗,2008)[11]。如“西湖十景”中的两景点译文如下(李雪,2008)[12]:
虎跑梦泉 Tiger-pawed Spring
龙井 问 茶 Inquiring About Tea Culture at Dragon Well
3直译
有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景点名称通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或景区当地的文化流传和心理习惯,特别是那些生动的、含有浓重地方文化特色且名称简单、字数不多的名称,为了保持其文化特征,采用直译法,多用于数字、形状、方位、物产、美愿、及其他特征命名的景点(肖洪根,1997)[13]举例如下:
数字:“五指山”译为 Five Finger Mountain;形状:“月牙泉”译为 Crescent Lake;方位:“南天门”译为South Heavenly Gate;物产:“盐湖”译为 Salt Lake;
美愿:“万寿山”译为 Longevity Hill;特征:“千岛湖”译为 Thousand-Island Lake
4音译加意译
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旅游景点的名称,可以将其表示为“专有名称+种类名称”的偏正词组形式,专有名称即对景点的称呼,种类名称就是判断、辨别景点类别的名称(林玉华,2008)[10]。如“大象山”中,“大象”为专有名称,“山”为种类名称。音译加意译就是音译专有名称,意译种类名称。
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既弥补了单纯音译表意能力差的缺点,又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难译词在意译时可能出现的语意误解、词不达意等弊病,因此也是常见的译法之一。这种翻译方法中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用拼音标注的专名部分不表意,只将其整体视为一个语素单位,故在音译时一般合写,例如“光孝寺”:Guangxiao Temple。其次,如果专有名词为单音节,种类名词也为单音节,为照顾韵节需要,通常将种类名词视为专有名词的一部分,先采用音译的方法与专有名词连写,后重复意译(林玉华,2008)[10]。如泰山”不宜译为“Tai Mountain”而应为 Taishan Mountain(或 Mt.Tai),“渭河”译为Weihe River。
5音译加解释
音译加解释就是用汉语拼音处理景点的名字,同时又用英文对景点的名字加以解释,使外国人明白景点名称的字面意思或文化内涵。例如 “大观园”:Da Guan Yuan(The Grand View Garden),“永 寿 宫”:Yong Shou Gong(Palace 0fEternal Life)。音译法虽然信息功能差,但是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到景点名称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解释法则可以帮助外国人明白景点名称的字面意思和文化内涵,弥补音译法表意差的特点,增加景点名称的信息功能,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所以音译法与解释法的连用是最受推荐的翻译方法(陈宏微,李亚丹,2004)[14]。
(三)大象山景区景点名称的英译
1“大象山”和“大象山石窟”名称的英译
原文: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王来全,1997:4)[15]。
笔者所见的大象山石窟英译为:Daxiang Mountain Rock Cave。国内四大石窟都译为 Grottoes,所以大象山石窟中的“石窟”也应译为“Grottoes”。
之前名为大像山,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可英译为Big Sakyamuni Buddha Statue Mountain。现名为大象山是因为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可译为Big Elephant Mountain。但是“大象山”是 “专有名称+种类名称”的偏正词组,采用音译加意译的译法较好,因此笔者建议把“大象山”名称英译为Daxiang Mountain。
2大象山景区15处古建名称的英译
土地庙 Temple Housing the Village God
梅葛殿 Mei Ge Hall——Mei Ge,the founder of 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
太昊宫(伏羲殿)Fuxi Hall——Fuxi,the legendary ancestor of Chinese people(王 艳 林,2006)[16]
地藏殿 Ksitigarbha Bodhisattva Hall
观音殿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Hall
罗真殿 (千手千眼菩萨阁)Hall of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with Thousands Hands
接引佛殿(阿弥陀佛殿)Amitabha Buddha Hall
文昌阁 Wenchang Pavilion——Wenchang,the God in charge of fame and position of people in Taoism
百子洞(送子菩萨殿)Cave of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Sending Children
鲁班殿 Lu Ban Hall——the founder of Building Industry
财神殿(关神殿)Guan Gong Hall(Guan Gong,the God of Wealth)类比(邹德庸,2005)[17]
韦驮殿 Skanda Hall
无量殿(真武大帝殿)Zhenwu Emperor Hall——Zhenwu Emperor,the third Emperor of Heaven after the Jade Emperor(the Supreme Deity of Taoism)
娘娘殿(花儿娘娘殿)Hall of Flower Imperial Concubine
火神庙(火德真君庙)Suiren Temple——Suiren,the finder of drilling wood to make fire in Chinese culture
3大象山景区22个石窟中现存11景点的名称英译
地母殿 Mother Earth Hall(Mother Earth,Papatuanuku in Maori Culture)
双明洞(药王洞)Cave of Sun Simiao——Sun Simiao,the King of the Medicine
白云亭 White Cloud Pavilion
天爷殿 Heaven Hall
大佛窟 Big Sakyamuni Buddha Statue Grotto
华严三圣殿:中为毗卢遮那佛,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
Hall of the Holy Triad in the Avatamsaka world/ Hall of Vairocana Buddha,Manjusri Bodhisattva and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弥勒殿 Maitreya Hall
西方三圣殿(三圣殿)中立阿弥陀佛,左立观世音菩萨,右立大势至菩萨
Hall of the Holy Triad of the West/Hall of Amitabha Buddha,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and Manjusri bodhisattva
莲叶菩 萨殿 Hall of Bodhisattva on a Lotus Leaf
王 母 宫 Wangmu Hall——Wangmu,the queen of the Heaven in Chinese culture
无极老母殿 Wuji Laomu Hall——Wuji Laomu,the west Wangmu lived in Jade Pool
二、结语
要译好景点名称,从宏观上讲,译者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人,具备跨文化意识,必须准确把握景点名称的基本信息,尤其文化信息,注意中英文语言文化差异,着重传达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从微观上讲,译者应该确定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与此同时,在景点名称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牢记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根据不同的景点范畴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争取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景点名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传播中国文化,逐步改变“文化逆差”现象,完成翻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作为旅游资料翻译的一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对旅游信息的翻译,使外国游客对景点产生兴趣。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尽量保留地名的知识功能和审美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以甘谷大象山景区景点名称翻译为实例,仅对旅游景点名称做了翻译探析,以期能给翻译工作者一些指导。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Peter New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卞建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2003.
[5]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冯英杰.从文化信息传递角度探析《红楼梦》英译本的宗教文化翻译策略[D].2007.
[7]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23(2).
[8]陆国飞.旅游景点汉语介绍英译的功能观[J].外语教学,2006,27(5).
[9]刘洪涛.论我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名,2000(5).
[10]林玉华.从文化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2).
[11]陈姗姗.佛教旅游景区英译规范化初探[C].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2008.
[12]李雪.浅谈杭州西湖景点名称的英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
[13]肖洪根.我国旅游中文化特有事物名称英译标准化、规范化设想[J].华侨大学学报,1997(1).
[14]陈宏微,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来全.大象山[M].甘谷县文化局,1997.
[16]王艳林.甘肃省部分景点名称英译初探[J].学术纵横,2006(11).
[17]邹德庸.庐山风景区英语导游拾零——浅谈庐山景点名称的英译[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8]杜耀文,张 菁.五台山佛教文化翻译规范化研究[J].太原: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
[19]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译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