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传统应用模式
2015-12-03
传统应用模式的缺点
使用率低下
由于这种模式,一套应用系统一般只运行单一的应用,所以使用率普遍较低。根据有关统计,每天24小时服务器的使用效率大多数低于10%,还有相当一部分低于5%。
使用成本高
每台服务器的耗电功率一般在1kW至数kW,每天的耗电成本在10元至几十元。每台服务器购置价格按5万元、生命周期按5年计算,每台每天的折旧成本约30元,加上机房空调系统等为此多耗的电能,一台服务器的使用成本为50到150元/天。
可靠性低
由于是单一系统、独立运行,单点故障即可造成宕机,可靠性无保障。
造成条块分割、无法共享、重复建设
不同的单位,甚至单位内部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往往只根据某一方面业务的需求单独规划和建设应用系统。各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基本没有联系,数据的来源、存储和更新机制往往也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系统对应不同的数据,进行不同的业务要进入不同的应用系统,甚至连和存储设施也是独立的。导致设备重复购置,无法统筹使用,设备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运行维护难度加大,成本增加等。无法统筹做备份,信息安全隐患越来越突出。
解决上述问题的用得最多一个词就是所谓“整合”。这个词用得过多过滥,而又缺少可操作性,许多单位整合喊了多少年,仍无从下手,情况依然如故。笔者也就此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与探索,下面是有关思路和方法,与各位读者商榷。
去耦合
“去耦合”是改造旧系统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对应用系统中功能模块调用数据的方法进行改造,使功能模块和数据逻辑上隔离。
合并同类项
不同单项应用系统的数据可能有相同或者相关的情况,对这些存储在不同系统中的相同或相关的数据剔除冗余、规范关联、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减少数据库的数量,保证同一数据只有一个来源,避免了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的问题,功能模块根据需要调用。
标准化改造
对整合后的数据库按相关标准(主要是行业标准,辅之以企业标准)进行规范,对功能模块的调用接口也进行标准化改造。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可用性,建立和完善元数据系统是必要的。经过上述过程,在整个应用架构中,数据和应用分别进入了不同的层次,中间隔之以接口标准和权限机制等。进行了这样的操作以后,只需要改造功能模块对数据的接口部分即可,做到对令人头痛的功能模块改造问题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已有的应用系统,分期分批进行应用架构的改造,整个架构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应用为中心”改为“以数据为中心”,逐步将各系统的数据纳入统一数据平台,实现同一批数据可以被不同的应用系统、以不同的权限调用。
新系统的建设理念方法和目标
采用SOA架构
在今后电子政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全部采用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架构,使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以及功能模块和数据之间用标准化的接口相联系,使数据和功能模块相互逻辑独立,以便于数据共享机制的形成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为从根本上解决条块分割、无法共享的问题创造条件。
图1 数据的来源和规模
硬件服务器模拟技术
利用“云计算”的思想,对中心机房的物理服务器进行“虚拟化”整合(目前常用的技术有VMware和Hyper V等),将多个物理服务器虚拟成一个“大服务器”,所有的应用系统都装入这个服务器,并且逻辑上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干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服务器的使用效率,提高可靠性,减少甚至停止物理服务器的大量购置。
合理使用公有云设施
鉴于目前云计算快速普及,云计算技术应用使得用户将由购买IT产品构建自有的数据中心向购买计算服务转变,云计算具有信息资源集中、业务整合的技术优势,能为各单位管理职能的转变,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技术保障。这是信息化发展大势所趋,可以降低总体成本、提高安全保障,并且可以使单位专心做好核心业务。租赁方式可以有虚拟主机和存储空间租赁等,总成本会低于自购设备、自我管理模式。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对现有数据进行分类、标准化,建立元数据系统。将政务信息、遥感信息、基础地理信息、视频图像信息、各类业务数据等进行统一存储。建立、完善信息存储共享平台,彻底摆脱旧的开发模式。有了这个条件才可能有统一的备份措施和统一的安全策略,为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最终目标
理想的目标是建成本行业(或单位)的统一门户系统。达到“统一门户集成、同一用户管理、统一数据交换、统一工具服务、统一安全策略、统一备份措施”的目标。升级改造后的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