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颜色词语研究
2015-12-03王智蕾
文/王智蕾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随时代的发展,对于《诗经》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逐渐有意识地从《诗经》中的植物、动物、民族服饰入手来探寻其中丰富多彩的世界。但目前对于《诗经》中颜色词汇的研究相对零散,没有完整的研究体系。《诗经》中出现描写色彩的诗达60首。这些色彩丰富,应用广泛,分类细致,实用性强。本文将从《诗经》的颜色词汇探寻《诗经》中颜色描写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礼乐风俗。
一、《诗经》中颜色词语的总体情况
《诗经》中的颜色词汇可以按照相近程度一共可分为七大色系。每个色系词语出现的种类和频率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诗经》中颜色词汇出现频率表
白 14次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小雅·白华》)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小雅·渐渐之石》)有客有客,亦白其马。(《周颂·有客》)皙 1次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鄘风·君子偕老》皎 5次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陈风·月出》)皎皎白驹,食我场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藿。(《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小雅·白驹》)红色赪 1次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周南·汝坟》)赫 2次 赫如握赭,公言锡爵。(《邶风·简兮》瑟兮僴兮,赫兮咺兮。(《卫风·淇奥》)彤 2次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丹 1次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秦风·终南》)赤 2次 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小雅·车攻》)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小雅·采菽》)奭 2次 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小雅·采芑》)韎韐有奭,以作六师。(《小雅·瞻彼洛矣》)
黑色缁 4次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郑风·缁衣?》)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郑风·缁衣》)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郑风·缁衣》)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小雅·都人士》)幽 1次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玄 1次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小雅·何草不黄》)黄色黄 19次绿兮衣兮,绿衣黄里。(《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邶风·绿衣》)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叔于田,乘乘黄。(《郑风·大叔于田》)充耳以黄乎而。(《齐风·著》)交交黄鸟,止于棘。(《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楚。(《秦风·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小雅·黄鸟》)裳裳者华,芸其黄矣。(《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小雅·裳裳者华》)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小雅·都人士》)绵蛮黄鸟,止于丘阿。(《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小雅·绵蛮》)苕之华,芸其黄矣。(《小雅·苕之华》)何草不黄?何日不行?(《小雅·何草不黄》)芸 1次 苕之华,芸其黄矣。(《小雅·苕之华》)绿色绿 7次绿兮衣兮,绿衣黄里。(《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邶风·绿衣》)绿兮丝兮,女所治兮。(《邶风·绿衣》)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卫风·淇奥》)终朝采绿,不盈一匊。(《小雅·采绿》)綦 1次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郑风·出其东门》)青色 青 3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郑风·子衿》)充耳以青乎而。(《齐风o著》)彩色 绣 2次君子至止,黻衣绣裳。(《秦风·终南》)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唐风·扬之水》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是白色。而出现频率次高但是分类最为细致的颜色是红色。因此可以看出商周时期人们的色彩世界是以红白为尊的。
而根据上表从颜色的出处我们不难发现,颜色大多是伴随衣着出现的。不同场合衣着颜色也不同。衣着服饰的颜色也代表着人物地位身份的不同。贵族的服饰颜色一般比较多彩,而平民的服饰颜色就趋向单一颜色。
这里还有一类颜色词语没有列出。没有列出的颜色词语并非形容词性而是名词性。这类词语本身带有颜色,比如“琼”:红色的玉。而这类词语中以两色混合居多,尤以马色的分类最为明显。
为了更好的研究《诗经》中的颜色与商周时代的民俗、礼乐的关系,本文将对以上几个方面逐一进行探究。
二、《诗经》中的色彩与民俗
《礼记·檀弓上》有记载:“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
《论衡·指瑞篇》中也有过相关论述:“推此以况,白鱼赤乌犹此类也。鱼,木精;白者,殷之色也。乌者,孝鸟也;赤者,周之应气也。”
由此可见“殷人尚白”和“周人尚赤”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公认的。这种对颜色的偏爱体现在日常的穿衣和日常礼节上。下面将从服饰入手详细分析殷商人和周人的颜色崇拜。
商朝人以“白”为尊。这与当时生产能力有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服饰主要以葛、麻、蚕丝、皮毛为主要的加工材料。
苎麻是商周时期平民常用的织布原料。麻衣舒适,颜色为白色。由于审美的原因,美女也与白色息息相关。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两首诗中描写了两个美人。“荑”是植物初生的嫩芽,颜色为白色。《卫风·硕人》中对美女庄姜出嫁的描写中透露着当时的衣着时尚。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衣有锦缎但还崇尚麻纱衣,可见当时对白色服饰的崇尚。“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这段描写使我们感受到被美人牵动的心绪时也体会到了所谓美,无论是容颜或是穿戴都是白色为主。
钱锺书先生在其著作《管锥篇》中的一句话也可以作为当时美女美色的概括: “卫、鄘、齐风中美人如画像之水墨白描,未渲丹黄。”
女子尚且素淡,那男子岂不更加素淡?但事实正好相反。在《诗经》时代,衣着素淡的恰恰是女子,而衣着艳丽的却是男子。嘉应大学马凤华曾经在《一个男装艳丽,女服素淡的时代—— (诗经)服饰色彩透视》中提到:“没有男性服饰的世界是不完整的,更何况《诗经》的时代是一个注重男性审美的时代。”
《豳风·七月》中对男性的服饰有着详细的描写:“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显然色彩鲜艳的衣料都是为男人准备的。
贵州若想大力发展自身农机技术,就必须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作出分类指导发展决策,创造新的耕作制度与经济条件,坚持走技术化路线,用创新技术弥补地缘缺陷,率先鼓励某些有条件的区域大力发展农机化,尽可能提升省内农机化平均水平。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曹风·候人》)其中“赤芾”:为高官所佩,红色皮制听蔽膝,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穿戴。
同样,《小雅·采菽》中对“赤芾”也有记录:“赤芾在股,邪幅在下。”男人的衣着颜色虽多,但以“赤”为常。
另外对于红色的崇尚不仅体现在日常穿着上,还体现在男女之间交换的爱情信物上。“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这首诗表达了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因而你投我以木瓜,我要投你以美玉。回赠的东西表现的也是对爱人情意的珍视。而“琼”是一种红色的美玉。用红色的美玉投给自己最心爱的人,可见红色在当时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商朝人的衣着并非色彩单调,但是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划分。
商朝人的衣着不论男女尊卑都是上下两断制的。上半身衣着叫“衣”,下半身衣着叫“裳”,由此而来“衣裳”。而衣着的颜色比较讲究,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黻”在这里意思是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刘向《说苑》中有记载:“士服 (穿)黻,大夫 (服)黼。”这种黑青相间的服饰只有士大夫可以穿着。
由此可见商朝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体现在颜色的使用上。这样的以“色”分等级的风俗也给后代的等级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后世正式确立了章服制度,作为区别身份等级的标志。
三、探寻《诗经》中缺失的颜色
《诗经》中出现颜色的诗篇虽然高达60对篇,但是在丰富多彩的颜色中依旧缺少一些重要的色彩。
首先,通过表1-1我们发现,对于色彩的形容还处于早期阶段。很多色彩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名称。麻的颜色属自然色,未经染色的麻并非颜色纯白,而是属于中性一些的颜色,比如米色,比如灰色。但是我们发现在《诗经》中从未出现过对于中性颜色的形容。一方面这跟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时代的文化发展还未全面有关。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郑风·出其东门》)“綦”在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中解释为淡绿色。而同样是“白”, “皎”和“素”却有色差。“皎”通常是指“洁白”,而“素”通常出现在对服饰的形容中。属于比较自然的白色,较“洁白”略显黄。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对于颜色的深浅程度在《诗经》中是有着自己的划分的。但是一些颜色缺乏自己的颜色名称。比如紫色、粉色、灰色等都与我们今天的名称不同。
其次,前人研究中少有对《诗经》中紫色的研究。
但是根据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中对“视尔如荍,贻我握椒。”(《陈风·东门之枌》)的注释,“荍”指锦葵,一种草本植物,开白色或紫色的花。这证明诗经时代是不缺乏紫色的。但是可能由于某种原因,紫色并没有像其他颜色一样成为形容词,能够修饰名词。但是并不代表在《诗经》中就缺乏对紫色的记录。
紫色是否在《诗经》中真的缺失,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
通过对《诗经》的整理研究,《诗经》中缺失的并不只有紫色,还有一些中性颜色,例如灰色、粉色。这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和人民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对于颜色还缺乏一定的认识。
可以想象,青色与紫色的区别在于红色和蓝色的混合比例,如果红色和蓝色混合均匀就是正紫色,如果红色比例多一些,就是紫红色,相反如果蓝色比例多一些就是藏青色。由此看出青色和紫色的根本区别就是在红色和蓝色混合时是红色的比例大一些还是蓝色的比例大一些。
在商周时期,人民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紫色与青色颜色相近色差小,因此紫色是不是被当做青色了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并不能证明在《诗经》中紫色就是缺失的颜色。
总之,检索出诗经中所有色彩相关词语,并联系其所代表的事物,分析其背后的风俗与内涵,透过色彩的本身,发掘新的观点与新的发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后代读者的眼中,诗经中的世界遥远而陌生,所能畅想的也往往受时之所限,故还原诗经的色彩、为诗经着色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迫在眉睫。
[1]程俊英. 《诗经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