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师德建设制度化的几点思考

2015-12-03胡培恺

今日湖北 2015年17期
关键词:师德师制度化师德

■文/胡培恺

关于师德建设制度化的几点思考

■文/胡培恺

摘要推动师德建设制度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有效破解当前我国师德系列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以构建完善制度为首要任务、以优化师德师风为价值追求、以有力执行制度为关键环节,是师德建设制度化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加强对师德建设制度化本质内涵的理解,是有效推进师德建设制度化的必要前提,意义十分重大。关键词师德建设制度化本质内涵

2013年5月,中组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旨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工作水平的提升,有针对性地对当前我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职业风貌、道德、素养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和合理评述,指出了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少数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处,其中政治信仰不坚、理想信念不清、职业情感不浓、职业道德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现象时有显现,甚至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对此,该《意见》强调不仅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将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实践位置,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已然成为国家对教师道德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以构建完善制度为师德建设制度化的首要任务

道德说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教师道德建设过程中,即通过宣传、弘扬道德高尚教师先进事迹的方式来改善师德状况、提升师德涵养,其激励性、感染性的心灵触动效应对于一些具备上进心、向善心的教师来说是较为明显的,尤其是使一些后进型的教师找到了和树立了一个可为楷模、值得追捧的道德标准。无数成功实践证明,用道德说教推动师德建设的模式事实检验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以道德说教为主的师德建设对教师来说往往是笼而统之、粗疏抽象的要求,行为准则欠具体、条件不足难操作,甚至来说师德模范个人的主观因素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对于其他教师来说也只能是一种观望和效仿。诚然,外在的激励、触动因子确实能够对教师师德认知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能够在大多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规范教师言行举止作用的是基础性道德(所谓的“底线伦理”),即不要求所有教师都以师德楷模的标准来教书育人,但至少不许超越道德的底线,那么,对于这种基础性道德的规范必须要有强制力的规制、制度来保障道德底限。因此,要有效推进师德建设,就务必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一定范围(基础性道德)内活动,有必要构建客观、规范、科学的道德制度予以规制。师德建设制度化就是要做到有制可循、有制可行,而构建和完善制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前提。

构建良好的、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是普遍提升师德的重要举措。我们习以为常的师德,是对教师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的一般呼唤,不足以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而构建由教师群体参与制订和共同维系的道德制度,把一般的个人行为融入了群体行为,易于激起教师职业的荣誉情怀、道德情操,这种教师共同遵循和维护的制度文化、道德氛围,更能有效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提升,有效地减少师德败坏现象的发生。

二、以优化师德师风为师德建设制度化的价值追求

“‘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师德师风,是教师之魂、教育之要,内藏于心灵深处,外显于行为举止,反映的是一个学校最深层、最实质的精神风貌,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触动抓手,事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否,是一个学校展现深层底蕴、提升公众形象的重要关节点。北大前校长周培源曾说过,“一所大学办得好或不好,其水平如何,他的决定因素或标志之一,乃是这所大学的教师阵容,古今中外绝无例外”。诚然可见,教师阵容,展现的就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师容师貌,不仅要求要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更需要的具备有品质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干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优化师德师风是师德建设制度化的必然选择。从道德与教育、教师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德治必须以德教为前提,而德教又必须以教者为先,厚德,是进入教师职业门户的先决条件之一。事实证明,无德之辈即使再有才华,也不配教师这一光荣身份,更不会受世人所尊重。当前,我国各层级教学教育部门、机构教职人员基本上都能够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执教理念,能够明确“博闻强识、教书育人”的岗位意识,能够端持“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教学态度,能够恪守和维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为国家人才培养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不断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切实充当好了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道德良知的践行者。党和国家需要德艺双馨的文明使者,人民和受教育者更加渴望传道授业的引路人。但是时下,也有极少数的教师无视政纪法规,淡化师德意识,营造不良歪风,呈现出一种“在岗不爱岗、执业不敬业、教书不教人”的恶性倾向,只追求物欲上的满足,将教书当成了一种谋求财富的手段,干着与法律规章格格不入的行当,有失人伦道德、有损职业形象,需要重树师德,重整师风。而加强师德建设制度化,目的在于以制度的方式规制师德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师德纰漏,但是归根结底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以有力执行制度为师德建设制度化的关键环节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领域内自发形成的、能够用以调整人们相互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柔性约束,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并发挥作用。而制度是指要求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和行为准则,且这些规则和准则具有一种强制性、约束性的特征,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认可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有机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一定社会的制度约束体系。可以说,师德制度就是将教师职业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业际关系和道德方式明文化、正规化,把师德行为上升为制度行为,也就是要师德建设制度化,关键在于师德制度的有力执行。

首先,要诉诸师德制度于强制性。要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师职业道德伦理规范被广大教师职业群体所认同,除了依靠大众评论、社会舆论和职业自觉外,最有效的手段是将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上升到制度强制性的高度。因为具备强制性的制度能够明确地告诉教师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通过发挥它对教师具有的普遍约束功能,能使师德制度实现其应有的社会管理效用。师德建设制度化,也就是使师德建设具备一定的强制性,要使制度的管理执行人员认真落实、公正执行,对徇私舞弊者,必须予以严惩。

其次,要诉诸师德制度于践行性。道德与制度的外在相通性和内在同质性(都旨在把人们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社会秩序之内),决定了制度不可避免地会介入到道德领域,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加以强制性规范。但是,制度的深层效力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最终归宿在于社会成员对制度的认同,而对制度的认同又是建立在制度的可践行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制度不能够践行于客观现实、不能够为大多数人遵守,那么它就无异于是“一纸空文”,那么一切良好的制度设想、制度愿景也将会归于枉然。制度的可行性还在于其应有鲜明的条款性。条款鲜明是制度化可行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强制性制度有效执行的基础。由一定权力或管理部门倡导的一些道德规范(如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不论是用传统的软约束方式,还是用较为现代的硬约束手段,都离不开条款鲜明的制度作为执行前提,即要围绕这些条款来作为师德管理的行为导向。

总之,对于师德建设制度化,我们要站在制度系统的高度进行科学认知,它并不是简单地将制度置之于师德建设实践之中,也不是虚浮地将制度凌驾于师德建设之上,更不是师德建设与制度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一项系统性强、执行力大的复杂性工程,并非空有其表、徒有虚名,更不能束之高阁、毫无效力,饱含着深邃的内涵。教师领域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持久而有效的、现实而可行的,对绝对大多数教师都通行的,具有极大的强制力、威慑力和引导力的师德规章制度。要使师德制度同法律和政治一样,对有德和缺德的教师行为举止进行客观公正的尺度评判;让有德者得到有益的应有回报,让失德者付出沉重的惩治代价。这就是师德建设制度化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教育事业得以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居继清,王丽.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五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79.

[2]佚名.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研讨会[N].中国教育报,2005-09-19.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师德师制度化师德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致良知与师德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学习中央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指示精神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