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2015-12-02李翔

高教探索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交往自媒体场域

李翔

摘要:自媒体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空间,开创了话语交流的新范式,但也面临着话语权转移、控制力弱化等突出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显得日渐式微。在自媒体这一新的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想更好地彰显其作用,必须从工具理性走向交往理性、从独话走向对话、从现实场域走向虚实结合、从文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在方式重构、传播优化、价值回归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自媒体;话语;场域;交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个人门户类网站等为载体的自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使人们体会到了无“网”不在,无“微”不至,也改变了传统的空间话语结构,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平等和包容的话语体系。但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在自媒体技术无孔不入的新时代,如何直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挑战,变被动为主动,化风险为契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变革与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内涵与特征: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界定与关联耦合

(一)自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自媒体(We Media)这一概念在2003年首次由美国新闻学会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在他们看来,“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自媒体是指个性化、自主化、平民化的传播者,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向特定的单个人或者不特定的大多数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它有别于传统的依赖于主流媒体或专业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而是由普罗大众自我控制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改变了过去由点到面的传播旧格局,呈现出一种点对点的传播新态势,具有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碎片化和扁平化、交互强传播快等特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与特征

关于话语的概念,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从起源上来看,话语一词源自拉丁语“discursus”,意指表达、论述和阐释,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性语言符号。作为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下,基于一定的方法论原则,借助于某些方式和手段,实现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目的的言语行为。它旨在通过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承载者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社会关系交往、知识累积、信仰确立等方面发挥建构性的作用。[1]它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明确的目的性、主体的交互性、内容的个体性等特点,具有信息传播、协调整合和价值导向的突出功能。话语体系科学合理与否,关乎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失与成败。

(三)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联与耦合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想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与平台。作为一种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唯有与教育对象的信息认知、价值取向、理解和接收能力高度契合,才能反映出其真实的利益与诉求。传统的灌输与强制模式,在自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面临着解构的风险。在新的社会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自媒体技术存在着高度的关联,对自媒体,不能疏离与拒斥,恰恰相反,我们应积极借助于自媒体这一新的介质与载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革故与鼎新。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这种耦合,并不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自动革新,也不必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在自媒体快捷、多维、交互的话语场域下,只有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深刻挑战,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发挥和利用自媒体的正面效应,克服其自身的缺陷与弊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自媒体才不至于相互抵牾,才能相向而行。

二、机遇与挑战: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境遇

虚拟性、交互性、多元化自媒体技术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新的时代境遇。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转换、范式创新、内涵拓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冲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新的机遇

1.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空间

·教师与学生·自媒体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从现实到虚拟的转换,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空范围不再限于一域之囿,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空间。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即时性和网络化。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强调物理空间的存在,教育的承载者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点对面的方式接受教育,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限制在了地缘和职缘的围墙之内。而在自媒体条件下,先进的信息技术,虚拟的网络空间,使信息传播由点对面到点对点,呈现出多方向、多维度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独立空间,摆脱了话语霸权的控制,超越了传统的时空束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机会更加多样、传播渠道更加多元,传播方式更加灵活,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统交流范式,主要是一种单向型的线性传播,教育者和受众者在话语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处于一种不对等的地位。教育者拥有绝对的优势和话语权,受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互动交流难以有效地进行。而自媒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双向互动性”,这种交互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从教育者占主导地位的“权威环境”向教育者与受众者界限模糊、相互转换的“博弈环境”转变,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流范式的创新。[2]在这种新的境遇下,单向的交流变成了双向的互动,人们不再接受“统一”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每个人都能影响话语、制造话语、传播话语,教育者和受众者不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共生的互动互融关系。这种崭新的交流范式,有利于抹平教育者和受众者之间的鸿沟,使他们共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建构者、传播者,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3.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内容

话语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曾言:“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一种社会语义的产生与发展,都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提升和指导。”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每一次转型和发展,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如网络话语的流行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所具有的简洁、感性、诙谐等特点,更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积极吸收网络话语中的有益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开辟新的场域。自媒体的广延性,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意识越来越模糊,信息化促进了全球化,全球化又促进了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同全球化话语的碰撞与交融之中,可以对西方异质文化价值观念、不同民族的文化话语资源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此同时,自媒体也更易被青年大学生有效掌握和运用,借助于自媒体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话语方式、心理结构、现实诉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建构过程中更贴实际,更接地气。自媒体所具有和呈现出的这种时代气息、世界眼光、学生情怀,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自媒体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严峻挑战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日渐式微

自媒体空间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得自媒体话语显得生动、活泼、新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则在自媒体的语境下日渐式微。在形式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偏重于宏大叙事,注重舆论引导,突出政治导向,显得沉闷而单一;就其内容而言,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现出较浓的政治色彩,缺少时代和生活气息;在传统的交往模式上,则往往采取独白和灌输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单一的主体型话语传播。如果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这种传统的话语体系尚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在自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无孔不入的时代背景下,其缺陷和不足则日益显现。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自媒体的话语场域中,话语形式更加灵活,话语内容更贴近生活,交往模式也更加多样,这些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2.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凭借着强大的话语优势,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倡导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自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步入了一个崭新的话语语境。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不仅带来了一场信息传播的革命,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理想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张扬自我、个性成长的过程中,“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不相信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基础”。[3]对自媒体所带来的异质文化、流行的网络话语盲目跟风和追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经典话语和权威话语抵触、反叛甚至肆意的拆解和揶揄,主流媒体声音日渐衰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遭到了消解,在权威地位、价值理念、话语方式等方面面临着解构的风险。与此同时,在自媒体所主导的虚拟空间下,参与话语讨论和信息传播的人员知识背景、意识形态、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负面化和非理性的声音,极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和误导,从而产生信仰缺失、思想迷茫、行为失范,与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这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3.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转移和控制力弱化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受众群体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和信息的传播,形成一种主体-客体的不对等交往模式。在自媒体场域下,自媒体所呈现出的信息海量、传播无边界、迅捷即时等特性则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削弱了他们的主导地位,解构了他们的话语权,促使话语权主体地位产生转移。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这种转移,改变了过去话语霸权的态势,满足了受众群体表达诉求,渴望话语的权利,实现了大众话语权的理性回归。然而,与之相伴而生的是,随着话语权的转移,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控制力不断弱化,这种“把关人”的缺失,在自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现实语境中,往往会引致话语权的滥用,甚至不自觉地成为网络谣言等不良信息的传播者,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

三、变革与重构: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之路

在自媒体场域下,虚拟空间的渗透、时代话语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立足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通过变革与重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与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

(一)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变革

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复归,理念是先导,而要实现理念的变革,就必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的转变。工具理性是在近代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以及高扬启蒙理性的运动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推进,启蒙理性话语逐步被工具理性所取代,直至异化为主体对客体的一元主导和无限驾驭。延展到高校思想政治领域,则是社会本位的价值观教育不断被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工具理性所异化。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和载体的话语,则屈从和服务于工具理性,凸显出话语的政治和经济功能,人的发展让位于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被社会的需要所遮蔽。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则是交往理性,它是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为解决工具理性这一现代性困境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交往范式。他强调指出:“一个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学表达的可领会性以外,还要求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要求它们高扬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满足。” [4]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为是凭借话语系统建构起来的“主体-主体”的内在结构,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通过对话与沟通,以话语为媒介,在彼此之间寻找共识,达至行动的一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与互融,主客体之间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互为主体的一种平等交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行动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果沉溺于工具理性,就难以跳出主-客二分的窠臼,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项主体改造客体的单纯而乏味的技术性活动,漠视人的交往,走向一种异化和人性缺失的现实境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固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只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变革,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出发,才能找回失落的主体。同时,也只有将交往理性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中,提高话语的理论自觉和实际成效,通过对话语体系的重构,扬弃和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思维,才能避免从“单向度适应”跳入到“双重失语”的另一陷阱[5],才能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二元框架的根本性变革,在视界融合的基础上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二)从独话到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重构

话语是特定语境的产物,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语境,从传统的现实世界向新的虚拟网络空间转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从过去自言自说的独话模式向平等交流的对话模式转变。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仍然带有很大的“独话”色彩。在这种话语方式中,教育者习惯于用命令、说教的方式,强制性地向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无视受教育者的心理诉求和教育期许,使他们陷入了失语的状态。其结果不仅剥夺了受教育者的话语权,与平等自由的当代人文精神相背离,也会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视听疲劳,甚至厌倦和抵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作为一个开放的交往空间,自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话语表达方式,也使每个人成为话语制造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传统刻板的独话模式在这种开放、包容的场域中必须进行重构,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得到重新彰显。这就要求教育者从封闭僵化的独话模式向平等、自由的对话模式转变,教育者从权威者、控制者向对话者、沟通者转变,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以教育的主体能力和主体意识为基础,赋予受教育者以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参与对话的主观能动性。[6]在这种双向的主体交往中,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在相互倾听、真诚交流的基础上,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实现自我反省和理论自觉。同时,教育者要主动接触自媒体技术、学习自媒体技术、利用自媒体技术,真切地把握自媒体语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诉求,积极营造对话与交流的空间,通过心灵的沟通,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为对话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真正实现从“独话”到“对话”的转变。

(三)从现实场域到虚实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优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媒体技术欠发达的情况下,往往依赖于现实空间来进行。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新的场域中,不应该缺席,也不应该失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好自媒体这个虚拟空间,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优化。教育者可以利用自媒体的博客、微信等方式,“博”出精彩,“博”导人生,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将自媒体话语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中,以清新明快的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也可以建立校方的自媒体平台,利用网络论坛、红色网站等形式,传播主流思想,做好舆论引导,自觉掌握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动权。

虚拟的自媒体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和发展的一个有效平台,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进一步的延展。然而,自媒体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抵牾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该走进学生,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关心学生成才成长,通过情感融入,消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隔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平等交流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置于开放的现实场域之下,使其不再是对主流价值观的单向传播和政策文件的机械解读,从而异化为一种单纯的话语符号,而是在同受教育者平等沟通的基础上,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建构、表达和重塑,真正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单调与乏味,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凸显人文关怀的基础上,通过虚拟交往与现实沟通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以有效彰显。

(四)从文本世界到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的回归

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旨趣和价值旨归。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不应被学术化的文本话语所束缚。[7]作为意识形态的表征和传播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常以政策条文、理论阐释、思政课教材等为载体,形成一种带有抽象表述和学理风格的文本话语。这种话语,呈现出明显的语义政治学色彩,它以宏大叙事的政治话语统摄各种活动,用静态的抽象话语来解释世界,而忽略了微观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价值的诉求也被有意无意地遮蔽,文本话语也逐渐演化成了“抽象的原则、原理、教条、规律性、必然性等普遍性知识”[8],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内涵不断被弱化,并与现实世界日渐疏离。

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目的,必须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文本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这种转换与回归,并不意味着对现有的文本话语作彻底性的颠覆,也不是对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和眼花缭乱的包装,而是将文本世界中理论的宏大叙事与生活世界中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浓厚的政治意蕴同时代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克服文本话语的单向度逻辑,并在对大学生活深刻了解、个体价值高度尊重、现实世界审慎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理性的超越。只有直面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真正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感悟学生,才能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素材,激发灵感。也只有把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的逻辑之基,把学生的主体需求作为价值之维,才能实现从抽象话语向具体话语、政治性话语向大众话语、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从而在生活本源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5-9.

[2]熊建生,李小红.新媒体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9-11.

[3][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9.

[4][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2.

[5]董金权,鲍昊喆.情景逼迫,一种柔性暴力的生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失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学术论坛,2014(1):112-117.

[6]陈飞.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霸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97-99.

[7]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5):89-92.

[8]衣俊卿.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J].求是学刊,2005(6):6-12.

猜你喜欢

交往自媒体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