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高校内设研究院现象探析

2015-12-02华维勇

高教探索 2015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院

华维勇

摘要:近年来,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部分传统科研机构逐步向新型研究院转型,这种转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理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是对国家提出的智库建设的高度响应。本文拟就近年来我国高校内设研究院现象的特点进行梳理,探讨其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研究院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院; 跨学科;高水平大学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学科知识的积累演进和全球化发展对创新的重视,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作为学术研究载体之一的高校科研机构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最为明显的是,作为高校传统的科研载体——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原附属于教学院系的科研机构,正在逐步发展为独立专门的研究院,并且随着国家协同创新计划以及智库发展计划的推进,研究院作为高校开展前沿学术研究的新型载体形式将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新趋势,不少国内高校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各种类型研究院。从目前各高校官方网站公开的资料来看:北京大学设有7所研究院,3所挂靠在学院或学部,4所是独立的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有3所研究院;复旦大学有6所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有17所研究院;浙江大学有16所研究院;武汉大学有7所研究院等。①

目前看来,研究院设立理念各不相同,其原因也复杂多重,既有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动机,也有整合科研资源的内在需求,更有表现为对原有研究中心加以提升的考虑。因此,对当前国内高校研究院现象的梳理分析,无疑有助于了解判断当前高校学术研究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

一、学术研究升级:当前高校内设研究院的设置特征

传统实验室、研究所大多针对某一学科内部单一领域开展纵深研究而设立,其机构一般附设于教学院系内部。与此不同的是,当前研究院设置无论是在机构设置理念、性质、方式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科研组织形式的改变,显示了当代学术研究发生了新变化。通过梳理,目前高校内设研究院主要有以下表现特点。

(一)学术研究组织结构性地位提升

目前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虽然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被抬到非常高的地位,但形式上附属于教学的地位仍未得以根本改变。这从当前高校的组织架构设置上可以看出:理论上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是平等的,但教育教学作为高校赖以存在的本质地位不容改变,在高校组织架构中,教学机构仍然是构成高校的基本组织单位,而学术研究机构并不具备这种结构地位。在这种组织架构下,传统实验室、研究所(中心)大多设置在某一教学组织之内,很难获得平等的组织架构地位。即便有些实验室或者研究所获得了校方认可的与院系平等的地位,但作为研究组织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它们并没有获得与院系平等地位的广泛认同,很大程度上仍然附属于教学院系。组织架构的附属性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术研究有阻抑作用,不好评估。但从大学组织架构来看,学术研究更像是一种教学机构的附属功能,现代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理念只是在教育上隐性体现。

因此,专门研究院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大学基本架构设置理念的一种突破,特别是在高校赋予研究院与传统院系以平等的主体地位时,学术研究从组织架构上真正获得了与教学平等的地位。这种结构性地位的获得进一步突出了大学的研究特色,为大学提升研究水平做了准备。从目前各高校已成立的研究院来看,大多数研究院是作为与传统教学学院平等的校内机构存在,甚至为了提升研究的统筹能力,由高校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兼任院长,它的出现体现了大学将科研功能进一步从传统院系机构剥离的倾向,但又不是单一、简单的剥离,而是采取一种整合的方式剥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传统院系内设科研机构的升级。

(二)学科发展演进的综合提升

研究院的设立貌似是一个行政组织行为,但背后却有着现代学科发展演进的必然逻辑,它与当前科学研究日益走向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的趋势高度关联。目前国内高校研究院设置的基本思路有三种,都与学科发展相联。

一是对分散的近缘学科研究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院。如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就是将原有校内各类海洋研究中心进行整合而成立的实体跨学科研究院,该研究院包括:北京大学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研究院、北京大学海南海洋研究院、海洋信息研究中心(筹)、海工装备设计研究中心(筹)、海洋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研究所(筹)、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等机构。又如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它是在整合校内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基础上组建而成。以某一具体领域的所有问题为研究目标,对与该领域相关的各种传统学科研究资源进行跨学科整合,形成该领域综合研究的格局,可以说是当前研究院设立的一种基本模式。

·教育管理·当前我国高校内设研究院现象探析

二是对远缘学科进行交叉整合,形成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院。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不同学科之间发生交流,开展交叉研究,从而产生新的科研成果。但这种交叉不是无规律的交叉,它需要不同学科面对共同的综合性问题,从不同学科之间提炼研究范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如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主要瞄准信息科学最前沿,攻关未来量子计算机,它致力于促进信息科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物理学、数学以及将来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类似的还有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

三是成立内涵不固定的泛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院。部分大学为了推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成立了没有固定科研方向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其作用相当于跨学科研究的孵化器。如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设立以“创新、交叉、综合”为主导思想,但其并没有固定的重大课题研究方向。当前侧重于理论性课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数学物理、基础数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等。这类研究院并不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研究特色和方向,某种程度上,它更像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平台,为各类跨学科研究项目提供孵化生长的环境,各类跨学科研究项目都可以进入这个平台,项目结束后可以退出。由于跨学科内涵并不固定,因此这类跨学科研究院较多注重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的人才。如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就是以其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与古籍研究所为依托,集中优势资源,探索新型学术研究机制,凝聚和培养杰出的人文研究人才。与之相似的,有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等,都是内涵不太固定的跨学科研究院。

(三)学术研究管理模式的提升

当前研究院建制模式基本上采取两种方式:虚体建制和实体建制。虚体建制主要是指整个研究院没有专职研究人员,所有研究人员均来自相关学院,研究院一般挂靠在某一个相关的院系,没有独立的人财物体系。考虑到高校资源的有限性,实行虚体建制方式设立研究院是当前高校采取的主流方式。如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和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就是采用虚体建制方式,分别挂靠在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和人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设立的30多所研究院中有一大半采用虚体建制形式。

实体建制主要是指研究院有专职研究人员和独立的人财物体系,是与校内学院相同的实体机构。对研究院实行实体建制是当前高校学术研究管理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学科学术研究综合交叉的发展,在资源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设立实体研究院是增强高校对重大问题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它能对重大综合研究课题做出快速反应,有力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近年来部分大学在研究院实体建制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如北京大学2005年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2009年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它们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财务、设备场地等资源。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升级:研究院设置的原因分析

国内高水平大学都有众多的科研实验室、研究所,如清华大学截至2015年6月30日,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29个[1],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什么还要设立专门的研究院?显然,当前高校设立研究院的原因并不是高校缺乏科研机构,而是源于对当前全球科研发展形势和国内传统科研机构功能批判审视的结果。总体而言,当前高校设立研究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驱动

建设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是近年来国内一些名牌大学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科研,在教学成果难以量化的情况下,科研实力水平几乎成了当今世界大学水平评价的硬规则。在学术研究实力决定大学综合实力高低的情形下,如何提高大学研究能力、实力水平,几乎是每所大学领导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聚合一批国内外领军人才,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开展国际顶尖的学科前沿研究,是提升高校研究水平实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为避免教学任务的干扰,高校将教学功能主要放在传统学院内,将一些重大前沿攻关研究放在新设立研究院内,教学和科研的功能界限分明,使得学术研究变得更为纯粹,有利于集中且快好省的出成果,这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

(二)克服传统研究体制的需求

当今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已经日益从原来的传统学科领域走向学科综合和交叉,但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学术研究仍囿于传统的学科范围内,这种学科研究的单一性已不能适应科研快速发展的形势需求,原有的学术研究体制面对新问题,缺乏内在的探索动力。

因此,要克服传统的学术研究体制,设立高度跨学科的研究院是必然选择。它一方面是学科纵深发展的内在演进逻辑使然,另一方面是科学综合交叉的内在需要使然。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基础研究不同,现代“跨学科研究的研发经费主要是由资助方提供,因此开展的研究主要是解决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资助者服务,和传统院系传承和发展学科知识的组织使命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要想在传统院系开展跨学科研究,不但缺少繁殖的土壤,而且缺少合作环境,所以,这种合作环境应该由一种新组织来提供。”[2]目前大学内部的组织形式主要以现代学科为基础构成,学科范围界限分明。在这种明确的现代学科建制模式下,要克服原有的学科藩篱,推动大学的超越发展,建设有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形式是当前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学术研究资源整合的客观需求

当前高校传统科研机构数量众多、水平参差不齐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一些高校实验室或者研究所名存实亡:缺乏科研团队,未能有效开展学术研究,科研成果非常有限,占据学校内部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当前高校科研机构管理面临的严峻现状。如清华大学在撤销177个科研机构后,仍然有329个校内科研机构。北京大学在2010年、2011年先后对校内理工和人文社科科研机构进行全面清理,并制定了《北京大学理工科虚体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3]、《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修订)》 [4],对校内科研机构制定更严格的准入和考核评估淘汰政策。但这显然只是面对问题而产生的管理政策,是对原有科研机构的规范,而不是进一步激励、提升科研机构研究能力的措施。正是基于这种现状,一些高校通过设置研究院的形式,对一些小而分散的传统研究机构进行整合,形成聚合效应。从高校科研管理现实层面看,它有效整合了研究资源,特别是对同类研究主题和领域的研究机构进行整合,改进了学术研究分散的局面。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整合有利于学科交叉综合,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四)研究问题复杂化综合化的需求

研究院主要是解决当前重大科研难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多具有高度综合的性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集体攻关,传统的单一学科实验室显然较难完成这种复杂化的任务。如美国在二战期间设置的著名曼哈顿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工程,需要聚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集中攻关才得以获得成功。又如北京师范大学设立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大气圈、水圈(含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视为一个整体,集中了原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科研资源,进行综合交叉研究。显然,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今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产业升级还是社会问题,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交叉综合性。若高校学科设置仍停留与传统社会对接层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呼应就会严重不足。新型研究院的设立,某种程度上正是为了构建大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呼应关系。

三、名义的升级:研究院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研究院在国内高校的设立仍处于不确定的探索阶段,设立原因各不相同,且设立形式、组建原则、管理体制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顶层设计的缺乏

当前研究院较多是根据校内具体情况而做的应急安排,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制度性考虑,有些是在原有传统研究中心基础上的简单升级,有些是为了发展前沿学科,更多的则是为了整合共同领域分散的学科研究资源。由于缺乏对其设立的系统考虑,目前研究院的发展模式极不稳定,呈现参差不齐的发展状态,有的甚至走回传统研究机构的老路。

第二,系统配套政策的缺乏

因为顶层设计的缺乏,相关的制度规定、配套政策也不明确,对研究院这种机构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实现有效运作,仍然不够明确。如复旦大学制定了《关于在建设和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实行“协议制”的若干意见》[5],对校内学院人员进入跨学科研究机构做了人事流动上的规定,但这只是复旦大学科技处和人事处共同出台的一个部门管理规定,并未上升到学校层面,同时对研究院内的财务、场所、人员编制等问题都没有系统的制度规范。

第三,问题导向缺乏,特色和方向不够鲜明

多数研究院只注重将原有关注共同领域的研究机构整合起来,并不关注其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交叉,缺乏问题牵引。一些被整合进来的研究机构仍然做着传统学科范围内的研究,某种意义上只是从一个筐子换到另一个筐子,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被整合的不同学科专家间缺乏实质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这无论对原有研究机构还是现存研究院都是损失。还有些研究院设立科研目标方向不明确,缺乏鲜明的特色,看起来是为设研究院而设研究院。一些大学甚至在设立的研究院里招收本科生,显然背离了研究院的本意。此外,高校研究院的设立还存在着“设立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流程,机构数量的增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大量表现不佳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占据有限的资源”、“领导者一般都是优秀科学家,但并不一定擅长行政管理事务” [6]等问题。

显然,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院,不仅不会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何科学设置研究院,使其在新形势下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科研实力快速提升的火车头?笔者认为,需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要从未来学科发展趋势的高度来看待研究院的设置问题

研究院的设置不能当作简单解决目前科研上存在问题的一种应急性措施,要从当前学科演进发展、跨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综合化等高度来考虑。将研究院的设置置于未来学科发展演进的方向上,显然是其设立的最高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究院就应该是一个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研究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其次,要从重构学校科研平台系统的高度对研究院进行整体设计

未来的科学研究可能更多地发生跨学科间的联系,传统的研究平台必然不适应这种需要,因此构建这种跨学科联系的研究平台变得非常重要。目前的研究院模式也是对这种情况的一个积极反应。如何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大因素:科学的组建机制,人财物的管理运行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竞争淘汰机制等。积极探索并做好这些相关的制度设计,从学校科研平台整体重构上考虑研究院的设置运行,有利于研究院的良性发展。

总之,当前高校设立研究院,是其在推动高水平学术研究上的一个新举措,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学术研究机构的超越,提高了学术研究的结构性地位,契合了学科交叉综合发展的方向,对高校综合实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其发展状况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一面。如何发展一套更好的运作模式,有待探索。

注释:

①以上统计主要来自于2014年底各高校校园网主页网站信息,下述有关各高校的科研机构情况亦来源于各高校校园网主页信息。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科研机构[EB/OL].[2015-06-30].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thu/newthu_cnt/research/research-2.html.

[2]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71.

[3]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北京大学理工科虚体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EB/OL].(2010-03-10).http://www.research.pku.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11.

[4]北京大学新闻网.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EB/OL].(2011-06-03).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1-06/03/content_202649.htm.

[5]复旦大学科技处.关于在建设和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实行“协议制”的若干意见[EB/OL].(2013-05-21).http://dst.fudan.edu.cn/show.aspx?info_lb=908&flag=490&info_id=809.

[6] 刘小鹏.高校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动态管理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5):124-125.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跨学科研究院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不是我!是他捣乱!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