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反思及策略

2015-12-02潘清祥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美术教学反思

潘清祥

摘 要:艺术需要独特性,美术应该是展现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美术的个性化发展。日常教学中我们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操作过程中,却不自觉的“知错犯错”,走向了另一个陷阱。因此,从教学中找原因,从培养的过程中去反思,为学生个性化美术的学习找到恰如其分的好策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化培养;反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19-01

一、美术学习个性化培养反思

1. 不要让自主学习变成变相的“灌输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个人成为自我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指导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性的社会中,只有自学才能解决知识的无限性和受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由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被看作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但轻率的自学仍固守着“自学——归纳知识要点——临摹练习”这一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仍只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简单地把学生占有可支配时间的多少作为“生本化”程度高低的决定因素。学生被引入教材编写者预设的轨道,微化了探索的空间,失去了发现和创新的可能,一种变相的灌输随之产生。

在美术创作绘画方面经常出现这种矛盾,目的是要求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但教师往往不放心,在学生绘画前喜欢把要求讲得过多过细,另外一些教师往往把小事化大。当某一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教师就会下令全班同学注意这个问题。致使学生在绘画时不知该注意哪些问题?原本应该是自主化、个性化的绘画创造最后成了千篇一律的画面。

2. 不要让合作交流变成华丽的摆设。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对“自学”进行反思,是想还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一些难以忘怀的探索,多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多一些印象深刻的交流,多一些心情愉悦的合作。美术教学中,尤其是手工制作课,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但真正参与设计和制作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大部分人充当的都是旁观者的角色。教师稍不留意,小组合作就给一些人提供了在课堂上随意走动的机会,甚至给少部分人提供了免带工具的机会。一节看似热闹活跃的合作课,其实是一节自由活动课。如此的合作演变到最后就成了少部分人施展能力的舞台,造成了大部分人学习的依赖性。不平等的受教育现象就这样悄然地产生了。

3. 不要让“开放性教学”变得不开放。美术个性化练习,是相对于传统临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常表现在丰富的想象性、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等方面,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自由度和参与面,是学生处理信息、拓宽思路、发展个性、开放潜能的一方必不可少的天地,其重要现实意义已在崇尚学习、追求创新的今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还有很多老师把美术教学过程简单的分为互不联系的两大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操作。新课的导入,新知的传授,方法的运用,尽管都有学生存在,但学生充当的只是参与者,一切都在老师的无形掌控之中进行着。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部分老师怕学生的思维太活跃控制不了,不敢放开让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名为个性化的练习,其实都是在教师暗地指导中进行的。

二、美术学习个性化培养策略

1. 诱发学生“好奇”,促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是个性培养的前提。

(1) 展示生活之趣,以趣激趣。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发现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展示资料之美,以美激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摄制的录像,营造出美的情境,使学生很愉悦地接受与新课相联系的内容,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鼓励学生“好问”,促使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是个性培养的关键。

(1)还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为学生营造由不会问向会问、好问发展的良性环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质疑问难,进入 “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潜能得到发展。

(2)赋予学生设问质疑的权利,为学生创设可以自主提问让他人思考的活动情境。教师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让他人解决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挑战心理,采用 “各自为战” “分组分群” “你一言、我一语” 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在解决问题时具备独创性。

3. 鼓励学生“好为”,促使学生勇于解决问题,是个性培养的核心。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解疑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要激励学生浅显的问题自己解答,遇有争议的问题集体探讨,较难的问题师生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疑的过程中提倡先猜测再验证的设想,注重联系实践活动,讲究团队合作。例如我在教《自行车的故事》一课时给学生制造一个难题:手工制作的自行车怎样站立起来?学生在积极的求索中发散思维,不断尝试创新,对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4. 引导学生“好省”,促使学生善于反思学习过程,是个性培养的保证。一个善于创造的人,必定是善于通过自我意识的监控,主动反思学习过程的学习主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留一些反思和省察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时间,引导他们及时科学地梳理、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过程,从而超越既有经验,突破习惯限制,形成崭新认识。

总之,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激励引导,提供展示机会,而且要落实到每节课,针对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常抓不懈,真正使美术课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让表达个性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追求。

猜你喜欢

个性化培养美术教学反思
浅析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音乐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分层教学,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