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6-12-14纪晓峰
纪晓峰
【摘 要】不少高校都开设有《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程,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该课程既承接了之前实践性学科的教学,又是后续课程合理设立的必要前提。因此,要使高校学生具有多方面影视类技能,对社会亦有较强的适应性,《纪录片创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 教学模式 整合课堂要素 个性化培养 参与评价
一、整合课程要素
纵观国内《纪录片创作》课堂,多数高校在教学方式、课程理念、教学工具等方面都符合时代脉络,但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课堂各要素呈现松散趋势,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课堂各要素被教师分散于课堂教学各时期。虽然各要素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其控制权却完全被教师掌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感,降低了教学质量。
课堂主体意识的觉醒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整合课堂要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如,可运用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将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各要素聚合,在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将各要素有目的地分配在课堂教学各时期,以最优化的方式将各要素与学生学习状态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适当时机提出课程目标;根据学生基础,合理选择知识深度;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等,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将各要素进行整合。
不仅要将课堂表面上的普遍要素进行整合,也要对课堂所拥有的个性要素进行整合。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影视艺术的技术要素在课堂上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失衡。在《纪录片创作》课堂改革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使彼此依存。将视频资料、互联网、多媒体设备、拍摄工具等多样技术要素进行聚合,并分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个学习时期,从学生的视、听等多角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在优化技术要素配置时,应以艺术为其依存主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也如艺术和技术要素一般,要加强两者的联系,使两者归属于同一目标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同一目标展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彼此分离的现象。国内《纪录片创作》课堂教学的理论存在几年不变的情况,失去了指导实践教学的意义。《纪录片创作》课堂是创造类课程,操作能力是教学核心,技术与实践是取得教学成果的基础,而艺术与理论是教学效果的质量保障。因此,要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目标,聚合《纪录片创作》个性要素,同时整合课堂普遍要素,使各要素与学生有机结合,使教学力最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个性化培养
课堂教学方式的高效性常被各研究者所提及,亦被教育者所追求。然而大多数教学方式只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为目的,而对学生本身个性却并不予关注。常见的单项传输方式通常以最少时间教授最多知识,对于教授记忆型知识而言,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生的消化效果却并不理想。讨论法、实践法等应用型教学方式在《纪录片创作》课堂中也常被使用,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也有着相应程度的吸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的效果要弱于应用型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差异制约了其所取得的成效,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进行适当改变。
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中采取集体讲授法,即用较短的时间统一传输相同的较多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学生被动接受的结果是遗忘速度也快。且在此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一致认定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统一的标准线,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讨论法则是指学生在相互讨论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运用讨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讨论的主要内容能深入理解且印象深刻,也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从而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实践法就是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其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这一方法如今被大部分高校所追捧,在《纪录片创作》课堂上也运用较多。然而在一些课堂却存在对实践法使用过度,甚至出现职业化的现象。职业化是指过度倾向于实践性、实用性,使学生倾向于走捷径,功利性较强,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性及质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纪录片创作》课程是一门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技术上的训练都是为了其后更好地开展创作,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的观念。
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剖析,可以发现教学方式呈现两种类别:一种是以教师为核心,以教师传授为主要方法,如集体讲授法;一种是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积极能动学习为主要方法,如实践法与讨论法。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诉求以及兴趣点,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协调,实施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应用型教学,以满足学生多方面、多方向、多层次发展的需求,这既是学生的发展需要,亦是教师的努力方向。
三、参与评价
《纪录片创作》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上的理论传输、课外的实地拍摄以及实训基地的观摩实习的方式,期末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完成作品的内容、质量。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虽然可以顺畅地完成教授计划及教学要求,但却无法辨别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规划、拍摄及制作中,难以避免一些学生参与度很低甚至可能没有加入任何一个环节,这违背了《纪录片创作》课程设立的初衷。对于该课程来说,让学生掌握完成作品所需的各个环节才是要务。期末成绩也不应仅仅取决于学生最终上交作品的质量,还应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此外,教师应放松对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控制权,要让学生也参与到对自己以及他人作品的评判中,可以按照学生评定占40%,教师评定占60%的比例来构成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参与评价,首先,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师要敦促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与学习,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重视课外拍摄。其次,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提高。教师除了兼顾平时的教学、批改作业等工作,还要留意学生平时的表现与作业情况,以为最终评价提供依据。这样既能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其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热情,还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参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考核方式的革新,也有利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鼓舞学生发挥其优势,坚持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决心,从而为社会培育出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四、总结
在《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纪录片在创作上的精髓以及规律,并使其对纪录片的学习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要给予学生专业、深层次的指导,并对常规性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努力提升自我,以使《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程显现出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乜勇,魏久利.教育研究的第三范式——混合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09):19-23.
[2]钟志敏.高校应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N].中国青年报,2007-03-03.
[3]刘洁.纪录片创作作为一门功课的转型[J].南方电视学刊,2009(04):88-91.
[4]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