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成长与社会网络的互构性研究
2015-12-02王德胜
王德胜,王 晨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107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关乎着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始终面临着融资难、资源整合能力弱、管理水平不足等困境,中小企业的寿命短暂、成长性不足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企业集群、战略联盟、虚拟企业和特许经营等新兴组织迅猛发展,外部网络成为企业寻求合作、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通过外部化获得成长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社会网络与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演变为一种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在国外关于社会网络与中小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中,多涉及社会网络与中小企业的绩效、中小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学者们认为较好的企业绩效与较高的企业成长率与企业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网络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形成“网络嵌入决定可获取的外部资源,进而影响企业绩效与企业成长”这一研究思路,即“网络嵌入—资源获取—企业成长”的研究思路[1]。
在有关企业成长模式及成长机理的研究中,学者们习惯运用资源基础理论来阐述和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成长,但是资源基础理论往往强调单个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那些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相应地其研究视野也局限于企业内部[2]。事实上,一个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可以从企业的外部来获取。可以说,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成长与它所嵌入的外部关系网络的关联程度。
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外学者就中小企业社会网络和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小企业的成长模式或企业社会网络单一的视角,即使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时,也都是从社会网络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这一单方面的角度进行。已有学者结合现有文献研究提出了基于成长视角的中小企业社会网络演化与成长模式互构性研究,从社会网络关系和社会网络结构的维度对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成长模式与社会网络互构性进行了分析。这一涉及两者间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互构性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思想的源泉。基于此,本文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试图分析成长期中小企业与该阶段相关社会网络的互构性关系,并对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与网络演化的匹配性或互构性关系进行探索。
二、研究角度、路径和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与网络演化的互构性
(一)研究角度——嵌入性视角
中小企业存在于社会网络之中并受到社会网络关系的限制和影响,最早关注到这种现象的Granovetter[3]由此提出了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所谓“嵌入性”观点是指:一个人或组织所处的社会网络限制和塑造了其行为。这一观点的提出逐步成为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性概念。
在后续研究中Granovetter[4]将社会网络中的嵌入关系分为“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两类:其中“关系性嵌入”(Relational Embeddedness)是指意图掌握对偶交换的品质,强调的是交易成员间的信任关系;“结构性嵌入”(Structural Embeddedness)则是指社会网络的整体建构,所强调的是群体的关系与机制如何来影响交易关系。后人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大都以这两种维度为基础[5-7]。
个体不是独立于组织而存在的,在群体中的个体必然表现出融入组织同时影响组织的特性。这就提醒我们,研究个体时不能单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而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关系入手。从中小企业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说,企业处于社会网络的群体之中,企业的行为受到社会网络的约束,同时企业加入社会网络的行为又会对从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维度对其的演化产生新的作用,即,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从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两个途径对社会网络的演化产生相互作用[8],两者的互构性是存在的。
中小企业对资源整合的需要是迫切和必须的,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是整个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同时自身也由小个体——组织中的部门及个人等组成,并且中小企业的边界较为模糊,企业内外之间通常有很多中间环节。因此,把企业与其外部网络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嵌入社会网络可以使其获得所需的资源,一方面有效解决内生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内含的默契、惯例、信任以及惩罚机制维护共同的利益[9]。网络对资源的提供为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机会,能否获得这些网络资源与企业所处网络的网络特征、网络类型等网络能力有关。学者们形成的“网络嵌入—资源获取—企业成长”的研究思路日趋成熟,只不过,不同的网络嵌入形式为企业带来了差异化的有价值资源,进而推动企业成长。对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一思路尤其适用。
本文研究的成长时期的中小企业,在与外部社会网络产生联系时,存在与外部网络相互作用的嵌入性关系,即从嵌入性的视角来分析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与外部网络的作用机理,为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路径
在传统的嵌入性视角下,中小企业的网络嵌入关系的发生可以归纳为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两条途径[7][8][10],网络互构性作为嵌入性视角的延伸,中小企业成长模式与社会网络演化的互构性作用亦可以从社会网络关系和社会网络结构两条途径来分析。
从社会网络关系方面来说,尽管已有研究证明企业社会网络关系与中小企业的成长存在正向关系[10-12],但一方面,对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度量,学界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从文献研究来看,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选择了不同的分析变量,如冯文娜[10]在其研究中用网络关系强度、网络关系持久度作为测量变量,朱晓霞[12]则从关系类型的方面来度量企业社会网络关系,她认为中小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应从社会关系、企业关系、非企业组织关系来分析。实际上,对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度量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界定企业涉及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网络关系,二是要确定企业嵌入社会网络关系的度如何[13]。即对社会网络关系的度量既要涉及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关系类型,又要涉及企业嵌入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度——网络关系强度、网络关系持久度等。社会网络关系的存在为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社会网络演化与成长互构性的实现提供了一种解释。一方面,在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关系会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发挥主导作用[12][14];另一方面,随着中小企业自身的成长,在不同的成长模式下,中小企业所需资源以及自身成长能力的不同是决定企业社会网络关系演变的主要推动力。
对于社会网络结构的分析同样是中小企业社会网络演化与成长模式互构性实现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网络结构的分析中,最常见的是将其简化为结构洞[15]、中心度[16-17]、密度[18]、耦合度或关联度[19]以及网络多样性[20]等指标,这一开放网络的视角摒弃了复杂、冗余信息的枯燥感,为企业带来活力,实现新的发展。事实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将多个测量变量集中在一项研究中正成为一种研究趋势,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测量变量,在此基础上,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成长存在正向作用[10][12]。另一方面,从中小企业成长的角度来说,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及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中小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会出现规模化趋向及向网络中心偏移的趋向[21],从而对其社会网络产生能动作用,实现互构性。
通过以上分析,一方面,社会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各方面资源促进其成长;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其外部的互动而形成网络。从这一思路出发,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成长研究可以被置于丰富多彩的研究框架之中,使得社会网络在解释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轨迹和机制方面显示其独特的效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网络嵌入模式,只有根据企业的特点和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选择不同的嵌入路径,以获取企业最有利资源,企业的外部网络才能推动中小企业的成长,而不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网络的关系分析中,本文从网络关系强度和网络关系持久度两方面分析;在社会网络结构的分析中,从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和网络异质性三方面去考虑。
(三)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与网络演化的互构性
一方面,中小企业从最初的创建到后续的成长,需要获取大量的资源支持,研究成长期中小企业中的社会网络培育与演进,可以更好地分析社会网络特征、结构、演进及管理等与企业成长及其资源获取之间的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网络在考虑中小企业成长问题时,是从企业与其外部互动而形成网络这一新的思路展开研究的。从这一思路出发,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研究可以很容易地融入社会网络的多个研究维度,使得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对其外部网络的形成演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见图1)。
企业在初创期,中小企业自身资源不足的劣势进一步放大,因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隐性知识和隐性资源的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显得格外重要[22]。
随着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企业开始初具规模并开始参与到产业链中来,形成自己的分销、合作分工等市场网络,在自己的产业链和市场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开始进入自己的成长期,而要保证自身的快速成长,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广泛参与到自身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中来,另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加快资金的流转,这样,涉及产业链的竞合网络以及与产品销售相关的市场网络开始成为社会网络的主导,中小企业也随之进入快速成长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出现在企业面前的是一个双元任务,即既要保证固有的业务领域不被蚕食,又要实现新业务领域的创新,原有的市场网络的支撑作用开始减弱,进入新成长时期的中小企业需要从新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构建网络关系。
在成熟转化期,企业在自身的产业链和市场中都已具有较为重要的参与或影响力,为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企业要避免自己在固有的产业或市场中产生僵化,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一方面仍旧需要维持自己生存需要的市场网络,另一方面,为实现探索式创新,企业又要积极参与到新的创新网络中去,保证持续成长的实现。
图1 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与社会网络互构性关系
三、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针对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其外部社会网络的相关方面与该时期的企业发展存在如上文所述的作用机制。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探讨不同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的关系,具体假设如下:
(一)社会关系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假设
就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中小企业成长的贡献,在国内外学者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社会网络的关系和结构为研究路径,选择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紧密性、稳定性和规模三个指标对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衡量。
假设1: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越紧密,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
在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稳定性方面,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实证检验结果。一种结果认为网络的信任水平越高、网络稳定性越高,越有利于企业成长;另一种结果则证明不信任同样会产生有利于企业成长的结果。
假设2: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越稳定,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
许多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个企业家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他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越可能在社会行动中占据优势地位,越能够产生有利于企业成长的结果。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过大的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会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因素。
假设3: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
(二)市场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假设
Christian[23]将市场网络定义为与其他能够提供新市场、新产品、新客户信息的企业间关系网络。本文沿用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市场网络是指与企业建立联系的能够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的全部网络关系,包括企业的代理商、客户以及其他企业等。从资源基础观出发,可以推断企业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可以克服规模有限的弊端,网络化提高了企业绩效,从而有利于企业成长。大规模的市场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地接近新市场、新产品、新客户的机会,因而市场网络的规模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成长正相关。这样的类似假设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证实。
但是,市场网络规模对企业成长的正向影响并没有得到Yuki Yasuda、Christian、Felzensztein等人[24]研究的支持。Yuki Yasuda[25]使用44个集散市场的数据对美国和日本的市场网络进行了比较后发现,对生产厂商贡献最大的主要是少数几个最重要的客户和供应商,市场网络的规模与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相关性。基于此,结合企业在成长期的特点,特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企业市场网络的规模越大,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
一些研究从信任角度解释了产生长期市场关系的原因。如Coulter[26]认为,信任和承诺是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关系的关键因素,也是帮助企业发展商业网络的重要因素,市场关系也包含信任的因素,因为市场关系的目标是要实现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长期关系。基于此,结合企业在成长期的特点,特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企业市场网络越稳定,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
(三)创新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假设
许多学者对以提供新知识为特征的网络进行了界定。Christian[24]不同于March对知识网络的分类,提出了知识、技术、创新网络(Knowledge,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Network)概念,将知识、技术、创新网络定义为企业与其他企业或组织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能使企业接触到有关技术的新知识。本文研究结合处于成长时期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参照了Christian对创新网络的解释。
Love和Roper[27]发现企业间网络对于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他们发现那些具有正式企业计划或正式企业网络的企业更有可能实现创新。
但是,Karlsson和Olsson[28]却没有发现网络与企业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Christian Lechner,Michael Dowling和Isabel1 Welpe[29]则证明,在企业创业成功的过程中知识、技术、创新网络与企业盈亏平衡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关于创新网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争论未得到统一,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从创新网络的范围和动态性维度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提出假设,即创新网络范围越广,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并提出以下四个延伸假设:
假设6:企业越接近竞争者,创新网络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
假设7:企业越接近客户、代理商,创新网络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
假设8:企业越接近科研院所,创新网络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
假设9:企业创新网络的人员流动性越强,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贡献越明显。
综合以上论述,提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以探究假设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分三个网络研究它们与成长期企业成长的关系,分别是社会关系网络与成长期企业成长的关系、市场网络与成长期企业成长的关系、创新网络与成长期企业成长的关系。考虑到社会网络对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路径,即网络关系和网络结构的角度,鉴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将不同网络设置了以下变量来考察对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社会关系网络在以下三个方面与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有相同的变动方向,即社会关系网络的稳定性、紧密性和规模。市场网络对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市场网络的规模正向影响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的绩效,市场网络的稳定性也对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有相同方向的影响,而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的范围和创新网络人员流动性上正向影响着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与社会网络互构性概念模型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
本文遵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将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实证分析中,首先选取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调查对象,进一步,主要依据该企业所处阶段及企业成立时间、员工增长速度、总资产增长速度、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及公司盈亏情况等相关特征来判断企业是否处于成长期,从而进一步筛选了符合本文研究内容的问卷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为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问卷的发放对象集中在我国具有典型特色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管理或经营者中,主要原因是该部分群体较为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受教育程度较高,对社会网络等相关概念容易理解。问卷于2013年1月至2月发放,回收152份,剔除不合格的问卷3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22份,问卷回收率为76%。(限于篇幅,具体问卷省略,读者可自行向笔者索取。)
(二)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多元复合指标的综合测量方法。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统计口径一致性,本文选择销售收入增长、雇员人数增长和净利润增长三类指标。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收入增长率”“企业近五年平均雇员增长率”和“企业近三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测量题项,并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研究。
解释变量:为了验证网络类型对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的贡献,本文在参阅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共设计了反映网络类型的7个变量,其中,根据创新网络的网络主体将假设6延伸出三个推论,这样解释变量共设计了9个。它们分别是: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紧密性、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稳定性、企业家社会网络的规模、市场网络的规模、市场网络的稳定性、创新网络的范围1、创新网络的范围2、创新网络的范围3、创新网络的动态性。多数变量都是通过因素分析方法提取,而反映社会关系网络的网络规模的变量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接近程度通过直接测量而来。
(三)研究工具
为了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需要检验三道变量关系:一是社会关系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之间的关系;二是市场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之间的关系;三是创新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之间的关系。所有的统计数据采用SPSS19.00进行处理。
四、数据分析结果
(一)变量的因素分析结果
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紧密性、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稳定性、市场网络的规模、市场网络的稳定性、创新网络的范围1、创新网络的范围2、创新网络的动态性、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成长性等变量需要经过因素分析从衡量项目中提取。分析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大部分在130以上,F值都等于0.000,表明样本数据均来自正态分布总体;KMO值都大于0.7,说明可以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各变量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78.358%、77.155%、74.519%、76.515%、62.140%、63.537%、70.748%、77.539%,而且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均大于0.730,说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研究变量的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α系数,各变量的衡量信度均高于0.7,说明信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二)模型的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判断各网络对中小企业成长的独立影响。使用三个独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解释,按照网络类型分别将各网络的测量变量进入模型,并选择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各回归模型的R2均大于0.741,F值均为0.000,说明各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
使用强制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并由容忍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判断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变量的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都在可接受范围内,所以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不严重。D-W值接近于2,说明模型中的误差项基本上是独立的。模型调整后的R2均大于0.734,P值均为0.000,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从逐步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假设1、2、3、4、5、6、9得到支持。这说明,在社会关系网络(如表1)、市场网络(如表2)和创新网络(如表3)中,社会关系网络的紧密性、稳定性、规模都显著影响着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市场网络的规模和稳定性显著影响着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创新网络与竞争者的接近程度和人员的流动性都显著影响着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成长。而假设7、8,创新网络中与客户代理商和科研院所的接近程度与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性没有显著的影响。
表1 社会关系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影响模型结果
表2 市场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影响模型结果
表3 创新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影响模型结果
实证结果显示,在社会关系网络方面,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紧密性、稳定性和企业家关系网络的规模均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显著正相关,假设1、2、3得到支持。这与本文提出的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网络演化路径的观点一致,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既要维持好在低速阶段的资源优势,主要是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又要开始逐步转化和发展新的网络资源。因此,在市场网络方面,市场网络的规模和稳定性与该阶段的中小企业成长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4、5得到支持。这表明市场网络越大越有助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同时,企业越是在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企业越容易得到客户和代理商的认可,市场关系的稳定对该阶段的中小企业成长越有利。在创新网络方面,中小企业越接近竞争对手,知识、技术等越容易从竞争者向企业流动,对中小企业的贡献越大。同时,企业间的人员流动是企业获得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人员流动的动态性越强,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越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假设6、9得到验证。但实证结果并没有支持企业与客户、代理商的接近程度以及与科研院所的接近程度,对中小企业成长的正向影响。冯文娜的实地访谈结果也表明,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很难直接转化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如果研究结果无法与市场接轨,将使产学研难以与企业真正结合。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其创新网络可能更多地关注与竞争者的关系,在与客户和代理商的知识、技术流动中还不明显。本文的假设7、8没有得到支持。
综上所述,实证结果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和市场网络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有明显的影响,处于上一个阶段的企业在得益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市场网络发展联系,体现了企业发展与网络演化的互构性。同时,创新网络某些方面对中小企业成长的正向关系,也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成长发展中,创新网络的推动作用,实证结果验证了成长时期中小企业网络的发展和变化态势。
(三)模型修正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对研究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如图3所示:社会关系网络的稳定性、紧密性和规模对成长时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市场网络的规模和稳定性对成长时期的中小企业成长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创新网络的范围中与竞争者接近的程度对成长时期的中小企业成长作用是显然的,创新网络人员的流动性也显著影响着中小企业成长。
图3 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与社会网络互构性概念模型修正
五、结语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在企业规模这一控制变量下,社会关系网络、市场网络的各要素对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成长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即社会关系网络从紧密性、稳定性和规模三个角度都对成长时期的中小企业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市场网络则从规模和网络的稳定性两个角度正向影响着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发展。由此显示出,处于本文划分的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其外部社会网络——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市场网络的发展正向相关,即处于同向的发展路径之中。另一方面,在本文论述的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路径与外部网络演化的互构性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尝试做以下分析: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对社会关系网络和市场网络联系作用较明显,创新网络的部分要素对该阶段的企业成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新创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依靠前期的企业家关系网络继续维护好企业的有利资源,另一方面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势必要在市场网络中有所作为。而创新网络的作用则会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显现。这就如同本文构建的中小企业成长与外部网络演化路径,不同企业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匹配发展,证明了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与社会网络演化的互构性。
在考虑到各网络对成长期企业成长的作用条件下,为了实现更好的企业成长,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外部网络的建设:第一,提高企业家在社会交往中的操守,维护现有网络资源,保持适度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第二,更主动地接近客户、代理商等,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与他们开拓业务联系;第三,对于进入发展时期的中小企业,应建立大规模的市场网络,提高产品的边际收益水平,扩大企业在本阶段的规模,力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第四,组织企业创新,增强企业与竞争者的联系,同时使创新人员动态化,保持企业生命力和活力,提高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本文探讨了各网络对成长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并尝试刻画了外部网络与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演化路径,是对中小企业成长与网络研究的一次探索。由于仍然存在其他网络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还存在局限性。
[1]李生校,吴波.网络嵌入、能力积累与中小企业成长——来自浙江绍兴的经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郭劲光,告警美.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13,(3):79—86.
[3]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12):481—510.
[4]Granovetter M.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J].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form and action,2009,(25):32—60.
[5]Andersson U,Forsgren M,Holm U.Subsidiary embeddedness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MNCs a multi-level analysis[J].Organization Studies,2011,(6):1013—1034.
[6]顾慧君.基于社会网络演化分析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东南大学学位论文,2014.
[7]陈莉平,万迪昉.嵌入社会网络的中小企业资源整合模式[J].软科学,2007,(3):75—79.
[8]王文平,等.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型企业社会网络:结构演化和复杂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9]刘存福,侯光明,李存金.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7):144—148.
[10]冯文娜.网络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13.
[11]Hansen E L.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and new organization growth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5,(19):7—20.
[12]朱晓霞.企业家网络与小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12.
[13]顾慧君.基于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4,(1):57—61.
[14]杜运周,李宏贵.基于成长视角的新创企业创新网络动态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4,(13):35—42.
[15]Burt R 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N.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2.
[16]Zaheer A,Bell G G.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firm capabilities,structural holes,and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9):809—825.
[17]Borgatti S P.Centrality and network flow[J].Social networks,2010,(1):55—71.
[18]Gnyawali D R,Madhavan R.Cooperative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a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3,(3):431—445.
[19]Uzzi B.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The network effect t[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9,(7):674—698.
[20]Ruef M.Strong ties,weak ties and islands:structural and cultural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2,11(3):427—449.
[21]Salman N,Saives A L.Indirect networks:an intangible resource for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2014,(2):203—215.
[22]Butler J E,Hansen G S.Network evolution,entrepreneurial success,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1999,(1):1—16.
[23]Leuz C,Nanda D,Wysocki P D.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3):505—527.
[24]Felzensztein C,Gimmon E.Social networks and marketing cooperation in entrepreneurial clusters: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2009,(4):281—291.
[25]Burt R S,Guilarte M,Raider H J,et al.Competition,contingency,and the external structure of markets[J].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2012,(19):167—217.
[26]Coulter K S,Coulter R A.The effects of industry knowledg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 in service 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 in Marketing,2013,(1):31—43.
[27]Roper S,Love J H.Innov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UK and German manufacturing plants[J].Research policy,2012,(7):1087—1102.
[28]Karlsson C,Olsson O.Product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large enterprise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8,(1):31—46.
[29]Lechner C,Dowling M,Welpe I.Firm networks and firm development:The role of the relational mix[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4):51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