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5-12-02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讲授知识、培养人才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目前湖北省汽车产业已形成武汉、十堰、襄阳三个产业集群,包括汽车制造业、汽车批发零售业、汽车服务业三个门类[1]。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专业作为汽车类职业教育主要专业之一,具有教育内容面广、知识更新快、应用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就业岗位选择性广等特点。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作为湖北省特色专业的建设,针对汽车维修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汽车的保养、维护、小修、中修、大修和事故车的修理,以及相关岗位群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描述和岗位职责规范的要求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打通汽修专业毕业生的输出和企业岗位人才接收的通道,因而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汽修专业职业岗位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车辆社会化和私家车的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逐渐形成“三分修、七分养”的理念[2]。汽修职业岗位较强的技术性,发展潜力也逐渐凸显,从而使汽车维修专业从技术主导产品型行业向服务主导型行业发展,具备以下特点:
汽修专业职业岗位管理方法先进化:计算机管理技术代替手工纸质台账记录,进行汽修客户档案管理;完成汽车维修企业从维修项目、收费标准、修理过程以及服务承诺相关步骤;完成零配件出入库审核记录;提高了维修工作效率,保证了汽车的维修质量。
汽修专业职业岗位服务项目多元化: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针对车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层次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的消费需求,汽修的服务内容逐渐细化,需满足客户汽车装饰、汽车改装、汽车保险与理赔以及二手车置换等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汽车维修内容专业化: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如自动变速器EAT、电控助力转向系统EPS、电动防滑系统ABS/ASR的应用,维修作业方式由“手艺修车”到“更换零件”,发展到“故障检测与诊断”。汽车维修行业高技术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的使用,对维修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技能要求。
汽修专业职业岗位服务连锁化:为了满足日益庞大的车主群体消费的需要,建立通用会员卡制度,车主可以享受汽车保养、维修、美容、改装以及汽车保险与理赔等一站式服务。
2 高职汽修专业职业岗位(群)定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2.1 汽修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群)定位
本课题组对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状况及汽修专业人才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把握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并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企业专家研讨,正确进行汽修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定位。其主要岗位是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生产装配、汽车服务及企业经营等岗位;次要岗位是从事汽车及零配件销售、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鉴定评估、汽车美容等岗位;发展岗位为车间主管、服务经理、技术总监等岗位。
2.2 汽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走访行业协会、维修企业,回访毕业生形成调查问卷,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企业专家研讨,分解工作过程,对毕业生及企业维修员工所从事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确立汽修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结合调研中企业管理人员所提出的具体建议,分析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得到汽修专业毕业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汽修专业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本课题组确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七个主要工作岗位,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毕业生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
2.3 汽修专业职业资格要求
由于职业资格证书比学历证书更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在对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后,根据汽修专业职业标准建立考核标准,确保学生毕业不仅能够获得学历证书,还必须获得至少一个下列与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扩大学生的就业优势。职业资格类型见表2。
表2 职业资格证书
3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1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
为了培养汽修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课题组整理分析汽修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形成调研报告,根据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来进行课程设置,搭建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三个学年学习按能力不断递进的途径分成不同功能学段,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则按“通用素质能力→职业岗位基本能力→职业岗位综合能力→职业岗位拓展能力”逐层递进的模式开展;建立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面评价和反馈,最终确定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岗位引领、分段培养、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岗位引领、分段培养、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以汽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工作过程为主线、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从汽车维护保养、到汽车各系统的诊断与修理、再到整车故障诊断与性能检验、最后到生产管理逐级递进的模式开发课程,根据职业成长和认识递进规律进行重构,最终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1)分析总结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就业的各主要工作岗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素养、职业岗位基本技能,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的调整及整合,搭建培养基本素养和公共技能平台,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基本技能。
(2)规划学生所面向的就业岗位,系统全面的调整专业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教学内容等,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工作岗位的核心竞争能力。
(3)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设置与阶梯式的就业岗位相对应的拓展知识课程,搭建学生具有高级能力的职业岗位升迁桥梁。
(4)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的课程,使学生能够适应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加快由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转变的步伐,更好地为生产一线服务。
图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4 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3],强调推行工学结合。在企业的参与下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合作开发课程的教学资源库,逐步形成理论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教授内容与工作情境相结合、教学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有计划地分阶段实施人才培养。制定和有效实施教学时间分阶段、工作能力分层次、实训过程分项目、实训内容分任务的三年分段式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考虑从事汽车维修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要求,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螺旋上升,职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实施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全真模仿的教学方法。根据汽修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训室实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教学,使抽象问题能够直观化,静态问题能够动态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
(4)加强“高职学历和高级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根据汽修专业就业相关岗位(群)岗位能力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职业证书的鉴定与技能竞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开展与之对应的汽车维修工、二手车评估师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毕业时同时取得高职学历毕业证书和汽车行业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打造一支高素质多技能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通过派遣教师“走出去”的方式,进入企业了解和掌握汽车行业的新技术的发展、新设备的应用、新工艺的实施,以及职业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充实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同时通过 “引进来”的方式聘请汽车修理企业的技术骨干作兼职教师,利用他们岗位职责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共同制定适应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工学结合教材、指导学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无缝对接职业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有保障。
5 结 语
我院在省汽修特色专业建设中,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分析和确定汽修专业职业岗位及相应岗位能力,制定“岗位引领、分段培养、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采用双师队伍,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动手实践,又能使动手实践获得的感性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全面提高了汽车维修人才培养质量。
[1]耿保荃,张国豪.湖北省汽车产业群现状及发展趋势[J].汽车工业研究,2012,(9).
[2]河北省国际商会汽车后市场专业委员会.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R].2013,10.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