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账户的新一代校园卡支付体系的设计
2015-12-02叶镒娟程艳旗
叶镒娟, 徐 锋, 程艳旗
(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杭州 310027)
0 引 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基于校园卡的应用服务几乎遍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综合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1].持续增加的持卡人数量、迅速扩展的应用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对接需求等[2-4],现有的校园卡支付体系已很难满足.因此,新一代校园卡系统在账户和支付体系设计上,必须解决现有问题,满足需求变化下的支付.本文在考虑现有校园卡账户结构及支付应用基础上,提出以电子账户为核心、卡账户为辅助的校园卡账户构建模式,以在线支付为主、脱机消费为辅的校园卡支付模式,以自动转账为主、自助转账为辅的校园卡充值模式,为新一代校园卡账户及支付提供解决方案.
1 现有校园卡账户的结构及其缺陷
现有的浙江大学校园卡系统,与国内其他大部分高校类似,采用卡账户为主的账户结构,脱机支付占主导地位,支撑校内各需求应用,初步实现在线支付、网上支付等应用功能[5-9].但由于系统设计局限以及需求发展变化,现有支付系统暴露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清算结算系统分离,造成账务结算不透明.由于校园卡商户清算在校园卡管理系统,校园卡商户结算在财务管理系统[10-11],两个系统不互联、不同步,财务结算手工化,结算结果不返回等,造成结算账目不透明,及时性和准确性欠缺.
(2)基于卡账户写卡的消费与转账模式,容易造成卡库不平而影响支付安全[12-13].一方面校园卡与银行卡转账需要写卡下放补助改变余额,另一方面校园卡终端消费依赖流水上传结账,由于用户写卡不及时造成卡库不平,导致冻结.
(3)卡账户容量受系统及密钥限制,可扩充性差.所有校园卡均分配校园卡账户,让没有消费需求的用户占用系统资源,造成浪费.
(4)支付系统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14].系统与各家银行转账的对接以及与多方支付应用的对接,没有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造成第三方接入困难,管理难度高.
2 校园卡账户及支付总体设计解决方案
在智慧校园的背景下,新一代校园卡支付平台在解决现存问题、实现新老应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重点保障充值支付便利、数据回收统一、账户管理科学,最终满足五至十年内校园卡支付功能的平稳.因此建立以校园卡电子账户为基础的校园电子支付平台,实现银行卡、经费卡以及第三方支付系统与校园卡系统的对接融合,统一账户管理,统一规范支付标准接口,提供基于校园卡的统一支付,实现交易数据有效回收保存.
2.1 新一代校园卡系统账户及支付解决方案设计要点
设计要点是,基于合理科学的目的,并解决原有系统所存在的缺陷:
(1)支付平台集校园卡账户管理、支付管理、交易管理、清算管理、结算管理于一体,解决第一点存在的结算清算分离问题;
(2)校园卡支付以电子账户为主体,转账支付均基于电子账户在线联机消费,解决第二点存在的需要写卡造成的卡库不平的问题;
(3)将校园卡身份功能与支付功能分离,改变以往每张校园卡都必须开设支付账户的捆绑关系,减少支付账户资源浪费,解决第三点存在的容量及密钥限制问题;
(4)改变银校绑定模式,实现校方主控绑定关系,实现银行卡与校园卡电子账户绑定,实现银行卡向电子账户自动转账而不涉及写卡,也解决了需要写卡会造成的卡库不平的问题;
(5)可建多个子卡账户作补充,而从子卡账户消费的刷卡脱机交易作为升级过渡模式暂时保留;过渡期保留卡账户,实现电子账户与饮餐卡账户自动转账,实现电子账户向其他子账户自助充值.
(6)建立基于校园卡电子账户支付的转账充值及应用支付标准接口,解决第四点所存在的与银行及第三方对接所造成的混乱问题.
2.2 校园卡支付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设计要点,新一代校园卡支付系统以校园卡电子账户主载体,外接银行及第三方支付系统,实现对校园卡电子账户充值转账;支付基于校园卡电子账户,实现在线支付和刷卡支付,建立辅助卡账户,支持过渡期在线和脱机的刷卡支付;在校园卡交易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金融数据库,与财务系统进行对接,实现资金的自动清结算;校园卡电子账户与财务报账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毕业生校园卡余额向银行卡退还处理.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校园卡支付体系架构图
该支付体系从管理角度可虚拟地划分为七个区块.
账户管理:关键功能,包括校园卡电子账户、卡账户、校园卡商户等开设及管理,即校园卡开通支付功能,必须要进行的第一关.
交易管理:对校园卡所进行的所有交易进行管理,包括转账、充值,在线交易、脱机消费等,监控交易的过程、流水和结果.
清结算管理:根据系统采集交易数据完成对账,进行清算,再根据清算结果进行商户结算,实现资金划转;清结算系统与财务结算系统对接,实现结算过程及结果的联动.
金融数据管理:对校园卡电子账户、卡账户、商户资金进行管理,并回收所有交易数据,实现对静态资金数据和动态交易数据的管理.
对接银行管理:设置校园卡银行卡对应关系策略、建立并维护绑定关系建立,实现多家银行统一对接管理等.
接口管理:建立规范输入输出接口标准,对基于校园卡电子账户的转账、充值、网上支付、刷卡支付进行规范接入和输出管理;
认证管理:建立支付认证规范,对各类支付进行分级安全认证管理,可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认证.
2.3 校园卡账户结构及管理
作为整个支付体系的核心,校园卡账户管理决定整个支付体系架构,因此对校园卡账户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
校园卡个人账户结构采取以电子账户为主、卡账户为辅的模式.其中电子账户为根账户,与银行卡一对一绑定,充值实现银行卡至电子账户自动转账.校园卡支付首先对接电子账户,以在线支付的方式实现,新接入的第三方系统及设备,均以在线支付标准接口接入、通过分等级的安全认证实现网上支付和刷卡支付.卡账户作为辅助,可根据需要单独开设,与电子账户即独立又关联,可以设置自动或自助从电子账户转账,也可单独充值;卡账户支付支持刷卡支付,原则上是在线刷卡,但特殊情况下,可支持脱机刷卡.卡账户的存在及设计,主要考虑到对现有系统的平稳过渡,同时也考虑到特殊单位对卡片独立扇区及卡账户的使用需求.校园卡账户结构及充值方式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校园卡账户结构及充值方式关系图
2.4 校园卡充值及支付模式
在这种设计模式下,校园卡账户的充值方式将以自动转账和自助转账为主,人工充值为辅.这种设计一方面解决老校园卡支付体系下人工重复劳作的繁忙问题,最主要是提高系统智能自动化程度,保障支付安全性和及时性.三种充值模式的走向及流程参考图2.
(1)自动转账:两个走向,一是从绑定的银行卡向校园卡电子账户转账,由设定的低阀值触动,二个是从校园卡电子账户向餐饮卡账户自动转账,由设定的低阀值触动;
(2)自助转账:两个走向,一是从绑定的银行卡或其它第三方支付系统向校园卡电子账户转账,金额由用户自定,通过在线网络或自助终端操作,二个是由校园卡电子账户向各校园卡卡账户转账,金额由用户自定,通过自助终端操作;
(3)人工充值:作为特殊用户特殊卡账户特殊需求的补充.
基于电子账户的校园卡支付系统,从联机方式上以在线支付为所有接入系统的支付方式,并考虑意外情况下某些特殊消费点允许脱机刷卡;从系统接入方式上分刷卡支付和网上支付两种类型,由接入系统根据需求选择.新系统完善网上支付功能,对无须卡片认证的第三方接入系统,均以网上支付方式作系统对接.
3 两代校园卡账户及支付体系特点对比
新一代校园卡账户和支付体系的设计,以电子账户、在线支付、身份与支付分离等方法,实现校园卡充值支付的自动、便利、实时、精确等特点.在解决老体系存在的四大问题之外,两代校园卡支付体系的主要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两代校园卡账户及支付体系设计特点对比表
4 结束语
以校园卡电子账户为基础的新一代校园卡账户及支付设计,弥补现行校园卡系统在转账及支付上的不足,实现资金结算和清算自动化,规范校园卡支付标准,实现账户、支付与管理有机结合,为师生提供安全便利的支付服务,为智慧校园提供标准规范的数据支撑.该方案架构完整、目标明确,并可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将在实践中检验.
[1] 叶镒娟,徐锋,厉晓华等.基于智慧校园的下一代校园卡系统设计[J].高校信息化,2013(3):41-43.
[2] 李耿.基于一卡通电子支付的校园电子商务平台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2):939-942.
[3] 张慧琳,佟秋利,程志锐.基于CPU卡的校园卡系统第三方消费应用集成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284-287.
[4] 万梅.基于“一卡通”第三方校园支付平台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5):3528-3530.
[5] 王春雁,白雪.高校校园卡系统应用现状及趋势浅析[J].高校信息化,2011(11):83-87.
[6] 袁新辉,武坤,蒋新华等.校园卡系统建设的危机及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9(S1):38-40.
[7] 金培莉,岳江红,曹东亚.校园一卡通网络支付平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307-310.
[8] 李明涛,王映雪,罗念龙.清华大学电子支付平台的模型研究与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6(7):39-41.
[9] 田小萍,陈金焘,皇甫大鹏.基于校园卡的网上支付平台的研究和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09):167-170.
[10] 龚林红.校园一卡资金的财务核算与核对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12):772-775.
[11] 王锡忠,董玉红.校园一卡通与财务管理[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36-37.
[12] 张艳萍,高进.“校园一卡通”运行与使用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0(02):51-52.
[13] 杨彦,周翔,周竹荣.一种校园卡欺诈检测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1(12):113-115.
[14] 牟鑫,李永在,曹洪杰,等.校园“一卡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0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