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重两化”为原则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5-12-02黄利非张兴会杨中力

中国轻工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顶岗学分模块

黄利非 张兴会 杨中力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应使学生有能力满足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而且也应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2015年4月,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以“健全教学制度体系,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的首届教学工作会议,对多年以来的办学经验和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对未来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科学设计和论证。在剖析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学校发展定位,提出以“三重两化”(即:重素养、重实践、重创新、校企化、国际化)为原则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大优化和调整。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学校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课程体系架构不完整、学生素养教育不全面、企业实践衔接不连贯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深入等问题,亟需调整和完善。

1.课程体系架构不完整

(1)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

原有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和毕业环节共五个教学模块,其中职业拓展课程数量为4-6门,包括专业类拓展课程2-4门和2门分别由基础课部和经贸管理学院开设的公共类人文素质课程,总学时控制在128学时以内。这一做法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将公共选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混合交叉,课程模块设置不够合理;二是公共选修课程数量过少,开课部门也限制过死;三是只考虑到为工科类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忽视了为社科类学生开设科学素养课程。

(2)缺少学分置换机制

原有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固定教学模块、固定课程和固定学分基础上的,各专业学生在教学安排上整齐划一,难以体现学生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和自主选择。各教学模块的学分均要通过“必修”才能获得,缺少学分置换机制,导致人才培养的刻板和单一。

(3)缺乏第一课程和第二课堂的衔接

原有课程体系过于重视正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在人才培养上完全依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忽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将第一、第二课堂进行有效衔接,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第一课堂学习的时感到被动、产生厌倦,参与第二课堂学习时又会觉得茫然和无味。

2.学生素养教育不全面

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素养培养不够全面,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仅通过理论课程教学开展,缺少相应的实践和考核;《应用文写作》只设定16学时并且作为选修课程安排,对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培养不足;只考虑到为工科类学生开设特定人文素养课程,没有为社科类学生开设科学素养课程,在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综合培养上存在欠缺;企业实践形式单一且不够连贯,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够。

3.企业实践安排不合理

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强调企业实践,但在教学安排上不够合理。一是企业实践类型相对单一和集中,只包括第一学期16学时的专业认识概论和第六学期19周的顶岗实习;二是未明确要求将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相结合。企业实践时间滞后且缺乏衔接,致使“工学结合”难以有效落实。

4.创新能力培养不深入

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强调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不够深入,既缺少创新创业类理论课程的开设,又缺少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开展,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对学生成长成才带来不利影响。

二、“三重两化”的内涵

学校首届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结合“以全面启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为引擎,以全面实现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支撑”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启动以“三重两化”为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重素养

注重加强道德素养、语言文字素养、科学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个人修养和健康心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开展德育实践考核(思政实践课),加强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将《应用文写作》列为公共基础课,设为32学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通过职业拓展教育中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加强工科类学生人文素养和社科类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通过职业指导与就业、专业技术课程、技能实训课程和企业实践活动的安排,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素质修养与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加强学生个人修养与健康心理的培养。

2.重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坚持理论教学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丰富实践教学类型和提升实践教学比例。在职业拓展教育中增加综合实践模块,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在企业实践环节将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见习、专业(课程)实习和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第1-6学期,确保企业实践3年6学期不断线;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要求在第6学期与顶岗实习结合开展。在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实现实践教学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50%。

3.重创新

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教育模块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作为德育实践考核(思政实践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职业拓展教育中综合实践模块并规定为必修;在专业拓展教育中设置创新创业实践、获得专项权利、企业技术服务等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并取得创新成果;注重提倡结合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

4.校企化

强调行业企业参与学校育人全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前充分开展企业需求调研;在专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设置上,邀请企业人员深度参与设计和论证,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在职业拓展教育模块,一方面鼓励企业人员开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一方面把企业技术服务等列为综合实践项目并可以与其他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另外,安排企业实践3年6学期不断线,要求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5.国际化

强调开展国际合作并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积极探索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实践,为每个专业组群配备1名外籍专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时充分听取外方专家意见,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资格证书等方面积极与国际化教学标准对接;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加强与国外学分的互认互换;重视加强外语教学,大力开发双语课程,积极引进国外教材;注重引入国际先进的课程资源,引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注重与国际化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并开展顶岗实习。努力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指导思想

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依法治教,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和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为目标,紧密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人才需要,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以全面启动天津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为引擎,以全面实现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支撑,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素质培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教育模块与课程设置

在课程结构体系中,分为职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拓展教育、职业技能实训和企业实践5个模块,共150学分。

(1)职业基础教育

全校统一开设公共必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理论知识和,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形势与政策、职业指导与就业、素质修养与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数学(按照专业性质不同,设置“应用数学”和“经济数学”两种)、公共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和创新创业指导。其中,应用文写作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由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重在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创新创业指导为学校首次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设定为32学时,包括理论和实践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职业基础教育模块共44.5学分。

(2)职业技术教育

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为理论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根据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各专业的人才能力分析,围绕“专业核心技术一体化”,课程涵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反映专业发展学科前沿的基础知识。职业技术教育模块设置10-16门专业课程,共45学分。

(3)职业拓展教育

职业拓展教育是对必修课程的重要拓展和补充,包括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综合实践三部分,职业拓展教育模块共15.5学分。

①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对学生在本专业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充实和拓展,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开设5-6门的专业选修课程,同一专业组群可部分共享,学生从中应选修6学分课程。

②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是为了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由普通公共选修课程和网络公共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普通公共选修课程由各二级学院(系、部)和相关部门人员申报,经学校统一审核遴选,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开设不少于3门普通公共选修课。每门课程统一规定为(32学时,2学分)。网络公共选修课程由学校统一购买或开发建设,要求每位学生选修不少于6学分,工科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2门(4学分)社科类课程,社科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2门(4学分)工科类课程。

③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德育实践考核(思政实践课)、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竞赛获奖、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实践、获得专项权利、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和企业技术服务共9类。 其中德育实践考核(思政实践课)为必修,计3.5学分,其他实践项目为选修,单项计1-2学分。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并取得成果,学校规定除德育实践考核(思政实践课)外,综合实践的其他项目取得的学分,可以根据具体实践内容同其他模块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和任务量,与其他模块相应课程置换学分,优先置换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置换学分总数不超过8学分,见表1。

表1 课程学分置换表

(4)职业技能实训

职业技能实训是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课程全部是实训课和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评价和职业资格评价。“双证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3],通过职业技能实训模块课程的实践和训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规定的技术技能,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双证融通。职业技能实训模块共28学分。

(5)企业实践

企业实践是深入企业开展的重要实践教学活动,包括专业认知教育、企业见习、专业(课程)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专业认知教育1周,安排在第1学期,企业见习1周,安排在第2学期;专业(课程)实习共4周,在第3、4学期各安排2周,顶岗实习共18周,第5学期安排8周,原则上从当年的12月1日开始到学期末结束,第6学期安排10周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共4周,安排在第6学期,在顶岗实习阶段穿插实施,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应结合企业需求和顶岗实习任务进行设计。企业实践分别安排在3学年6个学期中,确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不断线。企业实践模块共16学分。

四、问题与展望

以“重素养、重实践、重创新、校企化、国际化”为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高职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是我校教学管理模式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换的重大调整,是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大举措。虽然前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变,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籍管理的配套改革、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升,合作企业的开发巩固、教学经费的支持保障等,需要学校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加快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出台,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9.

[2]李桂霞,刘丽敏.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5(下):169.

[3]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51-52.

猜你喜欢

顶岗学分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