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以重庆市为例

2015-12-02□文│邓

中国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图书课外阅读图书馆

□文│邓 倩

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以重庆市为例

□文│邓 倩

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笔者以重庆市为例,对120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文化生活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阅读时间不足,纸质阅读渠道狭窄,数字化阅读增加,缺少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环境欠佳。在此基础上,分析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

留守儿童 阅读现状 问卷调查 对策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塑造自我的重要手段。少儿阶段的阅读是“终生学习”的开始,儿童阅读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其德行和智慧培养的最佳途径。然而,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境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主要由隔代长辈照看或寄养在亲戚家中,因特殊的心理知识结构和生活轨迹,常常出现心理失衡、文化偏低、道德失范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推广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探究如何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能力和人文涵养,已成为教育行业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研究方法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超6000万,占农村儿童的37.7%。中西部农村已成为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区域,尤其是重庆、四川、安徽等省市的留守儿童比例已超过当地农村儿童的50%。[1]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担负着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重任。目前,重庆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接近700万,形成2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有134.2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7.3%。[2]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进行调研,为改善留守儿童的文化环境和推进城乡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公平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重庆市82%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该区域内的开县、忠州、酉阳、云阳等区县的留守儿童超过10万人。[3]本研究将这些区县作为调研点,分层随机抽取了1200名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均为7~14周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寄养方式呈多样化特点,由单亲监护的儿童有323名(26.9%),由祖辈监护的儿童有597名(49.8%),由其他人(其他亲戚、兄妹、邻居)监护的儿童有280名(23.3%)。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45份,回收率为95.4%。其中,男生598名(52.2%),女生547名(47.8%)。

本研究采用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组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作为调研工具。问卷由4个一级维度构成:阅读认知、阅读行为、阅读指导、阅读环境。其中关于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部分包括阅读时间、阅读方式与数量、阅读指导、阅读活动参与情况、阅读环境等多个二级维度。与此同时,本研究走访了部分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和家庭,通过观察与访谈,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由客观题和开放题构成,客观题,是让儿童根据拟好的答案进行选择,每一个选项,选择记1分,不选记0分;开放式问题,是让儿童针对图书资源、馆员服务、阅读建议等方面自由作答,最后分类统计,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其阅读时间、获取渠道、阅读方向、环境等均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课外阅读时间短,主要集中在寒暑假阅读

充沛的阅读时间是保证留守儿童有效阅读的基本前提。调查发现(见表1),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时间严重不足,22.1%的留守儿童每周阅读不足1小时,38.5%的儿童不到2小时。被调查儿童主要利用“寒暑假”(44.8%)阅读课外书籍,其次是在“放学后”(21.8%)和“课间休息”(18.5%)时阅读。值得注意的是,尚有4%的留守儿童没有闲暇时间阅读课外书籍,3%的儿童在上课时偷偷阅读课外书籍。通过访谈得知,过重的家务负担,挤压了留守儿童正常的业余时间,降低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繁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无法进行自主自由的课外阅读。

表1 留守儿童阅读时间各选项百分比

2.纸质图书获取渠道狭窄,阅读量不足

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获取纸质图书的渠道单一,“同学互借”(58.3%)和“家人购买”(30.2%)是最主要的纸质图书来源途径,而“学校图书室”(18.5%)、“乡镇图书室或农家书屋”(10.8%)、“留守儿童托管中心”(3.2%)和“书店”(2.6%)尚未给留守儿童提供足够多的文化支持。狭窄的图书获取渠道使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量匮乏。在接受调查的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阅读量平均仅为2.92本,其中,19.9%的儿童年阅读量在10本以上,42.3%的儿童年阅读量不足5本,6.5%的儿童年阅读量为0。据2013年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年阅读量为6.97本,[4]这远远高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量。

3.以功利性阅读为主,网络、手机等新型阅读方式波及留守儿童

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中忽视了精神的深度,阅读目的以功利性、娱乐性为主。主要表现为:48%的少儿是为了“就业和升学”,35%的少儿是为了“家长和老师”,33%的少儿是为了“消遣娱乐”,而以“扩大视野”(40%)、“提高修养”(41%)为目的的素质性阅读逐渐被少儿忽略。其次,留守儿童的阅读方式趋于多元化,数字阅读比重增加。由表3可见,“纸质图书”(65%)和“电视”(64.5%)是留守儿童日常信息渠道的主要方式,紧随其后的是电脑终端(46.7%)与移动终端(43.2%)。“收音机”(8.1%)和“电子书阅读器”(3.8%)的使用率较低。

4.阅读困惑多,阅读行为缺乏指导

阅读指导,不仅能唤起儿童的阅读兴趣,更能使儿童在阅读中加深对真理的认知,升华百年人生。[5]在课外阅读中,“看不懂内容”(55.4%)、“语言枯燥”(51.8%)、“内容成人化”(47.7%)、“图书同质化”(32.6%)都是留守儿童面临的阅读困惑。究其原因,在商品经济刺激下,各种儿童读物纷纷面世,但不少作品都是急功近利,脱离儿童阅读心理,背离“儿童本位”,内容深沉,形式注入更多成人理念,忽略了儿童的审美情趣。当留守儿童面对阅读困惑时,“自己解决”(67.3%)、“同学朋友”(54%)和“上网查询”(46%)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父母”(23.2%)、“老师”(26.5%)和“图书室工作人员”(16.2%)并未给予儿童过多的帮助。由此可见,家庭与学校对留守儿童约束力的减弱,使他们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互动时间增多,强度增大,造成他们更易受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5.阅读环境欠佳,阅读活动参与度不足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调查表明,农村地区并未给留守儿童提供优良的课外阅读环境。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是“家里”(60.3%),他们很少选择在“学校”(17.9%)、“书店”(12.7%)和“图书室或农家书屋”(9.1%)阅读。其次,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活动参与度不足,仅3.1%的经常参加,53.9%的从未参加。即使参加者,参与活动的频率也以“每学期一次”(18.3%)居多,这项结果与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相呼应,即68%的农村居民强烈呼吁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或读书节。[6]

三、农村留守儿童远离阅读的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他们面临的阅读困境已成为乡村社会衰落与文化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结果必然导致留守儿童精神的荒漠化,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家庭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农村家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主要由祖辈们完成。本调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近70%,隔代抚养率达49.8%。父母权威形象在家庭生活中长期“缺失”,使“家庭的教育功能不得不向家庭以外的其他力量移交,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家庭塑造个人内心领域的强有力的机制及其力量”,[7]造成留守儿童的早期阅读近乎空白。“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祖父母辈受教育程度严重偏低,他们只上过小学或是文盲”,[8]加之平日农活繁重、精力不济,致使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力不从心,只能给予孙辈物质、生活上的照顾,很少有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冷漠。

2.学校文化引导功能的弱化

目前,农村中小学提供的课外阅读支持并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其文化引导功能被削弱。在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体制下,农村教师在观念上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课辅阅读而排斥课外阅读。本调查中,65%的农村教师很少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仅15.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阅读影响最大的人是老师。受办学条件、经费及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制约,农村中小学很少甚至没有开设相关阅读课程,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也极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学校基本没有面向学生的图书室,即使有图书室的学校,其藏书种类偏少,多以教辅资料为主,图书更新缓慢,图书阅读率仅为17.5%,这使农村学校教育很难承担起提高留守儿童文化素养的哺育责任。

3.农村少儿阅读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有未成年人3.67亿,但儿童图书馆的建设严重滞后。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有2850所,其中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仅91所,包括东部56所,中部19所,西部16所,发展极不均衡。[9]这种局面在农村尤为突出。我国农村基层图书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空壳化”严重,馆舍设备、图书经费、馆员培训、数字化建设等软硬件指标陷于“破、旧、少、差”的境况。据调查,藏书规模达5万册的农村图书馆寥寥无几甚至大多只有几千册、几百册藏书。其中,儿童文化资源严重不足,少儿图书陈旧,更新缓慢,儿童书籍仅占藏书的10%左右。[10]农村图书馆服务方式单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引导儿童阅读,平时很少举办针对儿童的活动,加之农村数字资源发展缓慢,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而城市已达62%,[11]基层点数量少,交通不便,致使留守儿童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低下。

4.网络时代“浅阅读”的冲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兴起成为浅阅读的沃土,网络阅读以搜索方便、费用低廉、双向互动等优势对纸本阅读产生巨大冲击,直接改变着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目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7亿,农村手机网民为9694万人,占网民总体的52%。[12]农村网民的大量涌现,必然促使留守儿童浅阅读现象的生成。不可否认,网络集图形、声音、视频于一体,其休闲与娱乐功能迎合了少儿猎奇、刺激的感官与心理需求。然而,网络资源众多,良莠不齐,网络浅阅读必然带来信息的猎奇化、碎片化、快餐化,甚至“三俗”化,易使留守儿童对阅读内容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他们习惯走马观花式地穿梭于各种文化碎片中,沉浸于媒介拟态环境中的标题效应和文化经典的各种“戏说”,长此以往易使其文化底蕴散失,甚至形成对经典文化的误读。与此同时,官方政策和民间娱乐也合力于大力发展和消费电视、网络文化,这也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留守儿童不可避免地会冷落甚至远离阅读。[13]

四、农村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阅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教育公平,营造书香社会,我们应关注这些处在弱势群体的儿童,将更多的文化教育资源投向农村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孩子,构建家庭、学校、图书馆三位一体的文化教育模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1.强化舆论导向,搭建亲子阅读服务平台

据调查,如果父母都不读书,全民阅读比例仅为9%,若父母一方爱读书,则上升为25%,若父母都爱读书,酷爱读书者的比例将上升到52%。[14]因而,应将亲子共读的理念融入农村家庭,以便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文化空间与成长环境。首先,加强舆论导向,利用报纸、广播、宣传栏、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免费派发《亲子阅读指南》,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馆藏资源、借阅方式、亲子活动等内容,吸引更多的农村家庭关注、支持并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15]其次,乡镇图书馆、村文化站、农村中小学和农家书屋应共同搭建留守儿童与家长相互学习、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平台。例如,开辟“亲子阅读区”,引导留守儿童与父母共读一本书。举办丰富有趣的亲子阅读活动,增强亲子间的言语交流,消除因彼此分离而产生的隔阂,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

2.建立校本阅读机制,整合优秀文化资源

农村义务教育在开启留守儿童知识视界的同时,还应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首先,针对留守儿童阅读量少。阅读时间不足等现状,农村中小学应建立校本阅读机制,将阅读纳入学校教学规划,开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阅读课程,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乡村民间文化;定期举办知识竞赛、征文演讲、动漫制作等主题鲜明的校园阅读活动,开展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运作模式。[16]其次,农村中小学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整合优秀文化资源。例如,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合作,在校内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点,定期更换儿童图书资料,办理流动借阅业务;[17]与公益文化支援机构合作,开展留守儿童“图书馆体验”活动;与志愿者组织合作,开展一帮一阅读辅导、代理家长的活动;与书商合作,在校内开设书店或临时书摊,定期举办图书展览会。[18]通过多方合作,为留守儿童搭建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平台。

3.改善软硬件设施,发挥补偿教育功能

补偿教育是弥补监护人在教育方面的不足,对弱势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图书馆作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延伸,应发挥补偿教育功能,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首先,提供针对性的资源与服务:丰富馆藏儿童图书配置的质与量,尤其是增加科普读物、中外名著、人文历史等儿童经典图书,扩大留守儿童的阅读视野;开展导读服务,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阅读心理,制定推荐书目,引导儿童分级阅读,解答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困惑。其次,由于寒暑假留守儿童管教松散,可为留守儿童设立寒暑假阅览室,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帮扶这些儿童,一方面为他们辅导功课,同时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例如,书法、绘画、舞蹈、故事会等,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世界。另外,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图书室的管理工作,如整理书架、创办小报、播放多媒体设备等,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扩大图书馆补偿教育的功能。4.建立特色数据库,营造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通过调查可知,网络、手机等数字阅读方式已波及留守儿童。因此,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信息需求,推进农村数字阅读远程服务,将更多的文化资源送到留守儿童身边。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农村基层图书馆作为基层中心和终端用户,加工整理优秀的少儿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如经典图书数据库、连环画数据库、谜语数据库、影片库),方便儿童一站式检索,获取所需信息。合理安排网络阅读中文字内容与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比例。例如,低年级儿童应多涉及形象化的多媒体内容,高年级儿童可适当增加抽象化的文本内容,让留守儿童由“读图阅读”逐渐走向“读文阅读”,有利于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19]此外,农村基层图书馆还应逐步推广少儿移动阅读服务模式,营造绿色的移动阅读环境,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阅读心境。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2013-05-10].http∶//acwf. people.com.cn/ 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2]中国新闻网.重庆拟对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实施九大关爱行动. [EB/OL].[2010-07-04].http∶// www. chinanews.com/gn/2010/07-04/2379977.shtml

[3]重庆日报.有人疼,有人爱,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EB/OL]. [2010-07-05]. 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0-07/05/content_1201386.htm

[4]中国出版网.“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公布[EB/OL].[2014-04-23]. http∶//www.chuban.cc/yw/201404/t20140423_155079.html

[5][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93

[6]中国出版网.“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公布[EB/OL].[2014-04-23]. http∶//www.chuban.cc/yw/201404/t20140423_155079.html

[7][德]哈贝马斯著, 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82-184

[8]王江荷.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9]孙姝慧.俄罗斯家庭年儿童阅读活动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2(4)

[10]芮秀玲.欠发达地区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

[11] 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1-16].http∶//www.199it.com/archives/187745.html

[12]河北日报.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农村居民成手机阅读主力[EB/OL].[2011-04-27].http∶//news.sohu.com/20110427/n306535100.shtml

[13]周宪.重建阅读文化[J].学术月刊,2007(5)∶5-9

[14]李东来.书香社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196

[15]周坚宇.亲子阅读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J].图书与情报,2014(3)

[16]杨翠萍.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2)

[17]刘良璧.高校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与拓展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3(2)

[18][英]艾登·钱伯斯著,许惠贞,蔡宜容译.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44

[19]刘婧.美国儿童网络阅读资源建设的启示—以“美国互联网公共图书馆(IPL2)”为例[J].现代情报,2014(8)

猜你喜欢

图书课外阅读图书馆
图书推荐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浅谈课外阅读的策略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