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机插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12-02王科峰
王科峰
(江苏张家港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张家港2156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服务程度的不断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水稻机插秧已经成为该市水稻生产上的主模式。虽然技术已经基本完善,但总结近几年的经验与教训,机插水稻生产中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反思。
1 育秧存在问题与对策
对照适宜机插的秧苗标准:每平方厘米成苗1.5~2.5株,适宜苗高12~18cm,秧龄15~18天,叶龄3.1~3.6张,均匀整齐,苗挺叶绿,清秀无病,根系盘结,提起不散。对照以上标准,目前生产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1.1 存在问题
1.1.1 床土不肥
目前提倡使用软盘育秧,床土采用营养土或秧沟泥或河泥育秧。除河泥外,没提前准备的营养土或秧沟泥都存在营养不足问题。因此,秧苗3叶期(断乳期)后明显落黄,生长缓慢。
1.1.2 播量不当
从目前情况看,秧田播量不是偏低,而是普遍偏高或过高,按要求常规稻每盘(58cm×28cm)播破口谷150~160g,但实际大大超过,一般的都在200g甚至以上。据调查结果,播量越高,成苗率越低,每盘104~240g,成苗率85%以上降到60%及以下,每盘200g的播量的实际成苗数还低于150g的成苗数。
1.1.3 管理不善
秧田管理包括水浆管理、追肥及病虫防治。水浆管理上,采用湿润育秧方式,存在着盘面土壤过干或水层灌溉,这既不利于一播全苗而影响成苗率,中期生长管理受阻或串苗细苗。追肥一次追肥数量过多或使用劣质有粉尘尿素,造成肥害烧苗。而不少地方干脆不施肥,育成的秧苗过于老健,苗黄、苗细、苗弱。病虫防治上,虽然无纺布全程覆盖,但部分地方由于盖得过紧、秧苗出苗后撑破无纺布,也有一些地方无纺布盖得过松、被风吹起,这些都达不到防治病虫害,防治灰飞虱的目的。
1.1.4 秧龄过长
按照机插小苗,栽后缩短蹲苗期的要求,适宜的移栽秧苗应在干重滞增期前,即在盘播量150~160g芽谷下叶龄在3.3~3.6叶前,超过3.6叶则进入干重滞增期,苗质迅速变劣。目前大面积上栽播秧龄有相当部分超龄,即在干重滞增期后秧龄超过18天,因而表现出栽后活棵返青慢,分蘖出生迟等问题。而且播量越高,则滞增期越早,适宜秧龄越短。因此,苗体过大,栽后都影响返青活棵,影响早发。
1.2 相应对策
1.2.1 培肥床土
为满足水稻秧苗的前期生长,苗床营养土都必须有营养。据研究表明,综合考虑床土碱解氮对苗高和根系生长的影响,适宜的碱解氮含量应在250~300mg/kg,过高过低对苗高和发根量都不利。而在一般的水稻田,碱解氮在60~100mg/kg之内,因此培肥床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培肥的原则:就地培肥,保持湿润,适量培肥,宁少勿过,慎用有机,无机为主。一般耕层(0~15㎝)内每667m2用碳铵75~100kg或尿素25~35kg加过磷酸钙40~50kg加氯化钾15~30kg,使用时间最迟应在播前10天以上。同时取泥处要连续两年未用过甲氯黄隆复配除草剂的地段,否则局部地段2叶1心后将有死苗现象的发生。
1.2.2 适量播种
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常规稻从每盘落谷104~400g芽谷之间,成苗率从85%左右下降到60%左右。干重滞增期从22天减少到12天。因此,从该市机插秧秧苗标准看,适宜播量为150~160g/盘,杂交粳稻芽谷100g/盘左右。同时,播种时不要一次到位,应多次来回播种,或选用播种机播种,尽可能达到均匀播种,防止堆谷和漏播。
1.2.3 加强管理
(1)水浆管理
播后复土后随即沟灌窨水,使盘面泥土充分吸足水分,以后保持秧板湿润,沟内有水,直到起秧前。若晴天中午秧苗出现卷叶,要于傍晚前灌薄水层护苗,自然落干。
(2)病虫防治
播后随即覆盖无纺布覆盖,可一直盖到起秧前1天左右,揭膜后立即打一次药水。值得注意的是,要时刻注意无纺布的覆盖,出苗后要及时抖松,同时也要防止被风吹走。
(3)追肥管理
育秧期要施好二次肥料,第一次要视床土肥力及时施好断奶肥,如床土较肥,可以不施,反之,于1叶1心每667m2用5kg无粉尘尿素于下午4~5时灌薄水后均匀撒施,施后用竹秆拉括,或用1%尿素浇洒。第二次是出嫁肥,一般于起秧前1~2天,每667m2应施尿素5~7kg左右。如使用细土拌机插专用壮秧剂或专用基质的话,一般不需要施肥。
1.2.4 适时移栽
理想的移栽秧苗为苗高10cm以上,18cm以下,叶龄为3.1~3.6叶,大体秧龄15~18天。原则上要在秧苗进入干重滞增期前栽完。因此,对于面积偏大的农户,要采用分批浸种落谷的办法,按照以往的栽插进度,每批次间隔2~3天为宜。栽插日期,一般于6月10日左右开始,要在6月20日基本结束,最迟不过6月22日。否则,超过6月20日栽插,每迟栽1天,每667m2产量要减20~25kg。
2 大田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 存在问题
从近几年机插秧的产量情况看,部分田块普遍表现为稳而不高,一般都在550kg以下,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大多田块主要表现为穗数不足。从机插秧栽插小苗的特点分析,机插秧应该有效分蘖节位多低而多,中期易发过头,但实际大面积的表现是分蘖发生晚、高峰苗数少,最终表现为穗数不足或严重不足。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主要是以下4方面。
2.1.1 机插秧缓苗期长,大田分蘖缺位多
一般机插秧适龄壮秧移栽,大田条件好的情况下n叶期移栽 (n+3)叶期分蘖,目前机插稻大面积生产大田多在 (n+4)叶期开始分蘖,比同龄手插秧多两个分蘖缺位,在超秧龄或大田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分蘖缺位更多,有效分蘖期明显缩短。从时间上看,受茬口限制,一般6月15日左右移栽,蹲苗5天左右,再长3张叶片需15天左右,因此早栽的也在7月5日左右才开始分蘖。有效分蘖期至7月15日最迟到7月20日。有效分蘖期仅10~15天,加上分蘖缺位,在基本苗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获得理想的产量。
2.1.2 栽插穴数普遍不足
大量稻作实践表明,该市的早熟晚粳品种要取得600kg/667m2以上的单产,每667m2栽2.0万穴左右最为适宜,但机插稻的行距是固定的30cm,最大苗栽穴数仅有1.8万穴,现在该市常规粳稻的机插稻操作规程按照最小的株距即实插1.8万穴。据该站多年对机插稻田的结果发现,调查田块为最小穴距,平均实栽穴数为1.585万穴/667m2,不足1.6万穴/667m2田块占44.3%,可见穴数不足是机插稻普遍存在的问题。
2.1.3 部分田块每穴成活苗数偏少且不均匀
在大面积生产中,部分田块因秧田成苗率低 (<50%),徒长苗、超秧龄苗、大田管水不当,成活率低 (<70%),导致平均每穴苗数不足,甚至<3苗/穴。另一方面生产中相当一部分田块由于落谷不匀,每穴苗数变异很大,1~2苗/穴,8~10苗/穴均有,这也不利于争取足穗。
2.1.4 前期水层太深,中期搁田过早、过重,分蘖成穗率大幅下降
这是常见的穗数不足的原因。机插稻的生育中期分蘖个体小,对土壤水分敏感,栽插后采用手插秧的灌水方法,即浅水栽秧,深水护苗,且持续时间较长,脱水露田时间偏晚,严重影响分蘖的正常出生。搁田过重即会造成大量中、小分蘖死亡。一般应在够苗后开始搁田,且应轻而多次。
2.2 相应对策
2.2.1 提高整地质量,确保密度、基本苗
机插水稻的大田整地质量要做到田平、泥软、肥匀。机插秧移栽时秧龄短、秧苗小,大田平整度要求高,全田高低落差不超过3cm,田面无杂草杂物,表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为防止壅泥,耕地整平后需沉实,沙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黏土沉实3天,待泥浆沉淀后,保持薄水机插。
栽插密度,常规稻株距全部应用最小档,即株行距理论上的1.8万穴/667m2,同时要培养操作熟练的机手,使大田的实际穴数能尽可能地接近1.8万穴/667m2。另外,机插秧取苗量要适宜,一般每穴苗数在两苗以上,平均每穴3.5苗以上,确保基本苗在6万~7万/667m2,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的群体起点。
2.2.2 科学管好水浆,确保分蘖正常
科学管好水浆,对稻苗正常分蘖、争取尽可能多的穗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水浆管理一定要克服传统常规移栽的习惯,重点抓住前期和中期。前期,即栽后活棵时间内一般是浅水勤灌,但如遇连续阴雨天,要放干田内水,防止水层过深,影响早发;活棵后,及时适当脱水换气1~2天,以后在有效分蘖期内,即7月25日前一直保持脱水上水、间隙灌溉。待苗数达到23万,后期开始脱水轻搁田,一般2~3次后,达到搁到田中不陷脚,田面冒新根的标准,一定要防止搁过头的现象发生,尽可能提高分蘖成穗率。
2.2.3 合理运筹肥料,确保群体质量
(1)施肥原则
机插稻与手插稻相同,早熟晚粳稻每产600kg/667m2,一般需施纯氮18~20kg/667m2。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3.5:3.5:3为宜,P素全作基肥,K素基肥、追肥5:5。N:P:K比为1:0.4:0.6。N素在基蘖肥中适当减少。
(2)基肥适当减量
基肥用量因机秧小苗,前期苗体小,需肥量也少,可以适当降低基肥用量。一般667m2施碳铵25~30kg加高复肥20kg。
(3)分蘖肥坚持早施、重施
由于机插秧有效分蘖期缩短,因此要适当加大用量,并以早施为原则,分次平衡追施。第一次追肥,栽后7~10天 (开始见蘖)占总氮量的15%,尿素7~8kg,第二次于第一次后隔5~7天,占总肥量的20%,高浓度复合肥20~25kg加少量尿素 (2~3kg)。
(4)穗肥提倡一促一保
促花肥在出穗前30~35天 (叶龄余数3.0~3.5),在该市大约是8月5~10日,一般施用尿素7.5kg/667m2左右,但不同的田块的用量视群体生长量和叶色而定。保花肥在出穗前18天(叶龄余数1.5~1.2)时施用,一般用量为尿素4~5kg/667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