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
2017-09-03方绍军
方绍军
(漠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新平 653403)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
方绍军
(漠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新平 653403)
为探明水稻旱育秧最适合的移栽秧龄,试验对早稻旱育秧秧龄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35 d秧龄产量最高,呈现出秧龄越小产量越高、秧龄越大产量越低的规律。
旱育秧 秧龄 产量
漠沙镇位于新平县西南部,地处哀牢山东麓,红河中上游,盛产稻谷、玉米、甘蔗等作物,是新平县主要的双季稻产区。1997年,新平县农业局开始在全县推广旱育秧技术,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旱育秧技术已在漠沙镇扎下根,一直应用至今。但漠沙镇的旱育秧技术仅在晚稻上应用,只因为早稻旱育秧技术较难掌握,其中一个难点就是适栽秧龄的确定,所以,为了把旱育秧技术应用到早稻上,特作该试验,以供广大农户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及材料
供试品种为冈优22,材料有育秧膜、竹制秧棚拱架、插秧用测绳等。
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试验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地点设在漠沙镇曼蚌村委会小抱垴小组马洪亮的承包田里,该田宽敞平整,排灌方便,肥力中等,是晚稻后的冬闲田。
1.3 试验设计及管理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35 d、40 d、45 d、50 d、55 d秧龄,采用同一天移栽不同日期播种来实现。小区长5 m,宽4 m,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栽插方式用人工手插,栽插规格为17 cm×20 cm,每丛栽1苗,基本苗为2万苗/667 m2,秧田播种量为30 kg/ 667 m2。生长期间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丁烯氟虫腈乳油喷施3次,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人工除草两次,移栽后第10 d施尿素(46%)12 kg/667 m2,剑叶即将伸出时施尿素3 kg/667 m2,水分管理按当地常规方法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的苗高、茎基宽、带蘖率、100苗鲜重和主茎叶龄各项指标从35 d秧龄到55 d秧龄逐步增加,呈正相关的趋势。
2.2 秧龄对分蘖及生育期的影响
表2、表3显示,各处理对分蘖时期影响不大,分蘖始期除55 d秧龄外,其余处理均在3月8日前后,而分蘖高峰期除45 d秧龄外,其余处理集中在4月18日。最高茎蘖数最多的是35 d秧龄组为21万苗/667 m2,最少的是55 d秧龄组为17.6万苗/667 m2,呈现秧龄越小分蘖越多,秧龄越大分蘖越少的规律。齐穗期和成熟期基本一致,但35 d秧龄组分别推迟了4 d和5 d。全生育期最短的是35 d和40 d秧龄组,最长的是55 d秧龄组,呈现秧龄越长全生育期越长的规律。
表1 秧苗素质考查
表2 茎蘖动态调查
表3 生育动态调查
表4 经济性状考查
表5 产量
表6 产量方差分析
2.3 秧龄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各处理对千粒重和株高基本没有影响,对有效穗、穗总粒、穗实粒、结实率有从35 d秧龄组向55 d秧龄组逐渐降低的趋势,即各项指标与秧龄呈负相关关系,而对成穗率则有从35 d秧龄组向55 d秧龄组逐渐增加的趋势,即秧龄越大成穗率越高。
表7 最小显著极差法(LSR-SSR)产量比较
2.4 秧龄对产量结果的影响
表5显示,从35 d秧龄组到55 d秧龄组产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再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35 d秧龄组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35 d秧龄组(563.4 kg)较55 d秧龄组(506.7 kg)增产56.7 kg,增产率达11.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5组处理中以35 d秧龄全生育期最短、产量最高,55 d秧龄全生育期最长、产量最低,呈现出秧龄越小产量越高、秧龄越大产量越低的规律。因此,35 d秧龄是较值得推广的一组。
在该试验中,由于35 d是最小秧龄,那么最高产量有没有可能出现在更小秧龄上呢?还有本试验对不同秧龄的处理是通过同期移栽异期播种来实现的,那么同期播种异期移栽的不同秧龄处理方式对产量又是什么影响呢?因此,在下年的改进试验中,应舍弃50 d、55 d两个水平的处理,增加30 d、25 d、20 d3个水平的处理。同时,增设处理相同但采用同期播种异期移栽方式的秧龄试验1组。只有对两组试验同时进行观察、比较,才能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秧龄与产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