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有我的天,我有我的地

2015-12-02胥得意

军营文化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团里军营连队

文/胥得意

我有我的天,我有我的地

文/胥得意

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他心仪的刊物。作者与刊物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亲密,或者是伤痛,或者是向往,或者是伤害,一定会有着无数种的可能。当我在军营穿过20多年的光阴,站在一个初冬的季节,回望军旅之时,忽然发现有一本刊物陪伴我走过了整整20年。20年光阴一瞬,它可以让一个人从少年到白头。20年光阴对于一本刊物来说,却是一个从诞生到成长,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我要讲的这本刊物是《军营文化天地》。

读者——从此开始读你,岁月更迭未曾分离

和天地结缘的时候,我还正在黑龙江的军营中当战士,是连队的文书。每天午饭后,我都要到团里的收发室取连队的报刊和信件。突然有一天,一本叫做《军营文化天地》的杂志出现在了我的面前。这是我没有见过的杂志,而“军营文化”对于我来说具有了极强的吸引力。因为那时我总在为团里出公差,办小报、办广播、办晚会,多少觉得自己和“军营文化”沾着边儿。可那时我知道自己已黔驴技穷,会的那点东西全都贡献出去了。从收发室到连队那段路有800多米,可是那天我却像是在几分钟之内飞了回去。天实在太冷,我抽不出手把这本杂志在路上看完。以往我的习惯是取回报纸就立刻给各班分发,可是那天我却做了一个例外的事情。我要在第一时间把这本杂志看完。在路上我已经看到了这是杂志的第一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新创刊的杂志,在这以前还不曾走进战士的视野。那天中午,我的秘密被战友们发现了。在班里久久等不到我的战友们纷纷跑到了连部班寻找信件,结果他们和我围在桌旁分享了这本散发着墨香的杂志。从此,《军营文化天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一个星期后,我从炊事班烧火的小崔手里找回这本杂志时,封面上印着黑乎乎的指印,每个页角都卷着边,它已面目全非。没出半年的时间,我们摸到了一个规律,就是每月中旬这本杂志会到达团里,只是时间不太确定。于是,在连队到收发室的路上便出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一到那几天,连队总有一些兵三三两两地堵在路上问杂志来没来。在那个时候,他们之间不分新兵老兵,谁先抢到是谁的,拿起来就跑。但是他们还是不知道我的伎俩,每次来了新杂志,我都会把杂志塞进我的裤腰后面,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杂志没来。等他们散去之后,我一个人独自享受。为此,我的一个叫大辉的老乡没少讨好我。他只要看见我中午关死了连部班的门,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常常以送雪糕的名义敲开我的房门。

那个年代能够看到的杂志很少,电视也只能看看新闻。《军营文化天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的朋友。最有意思的是,那时团里办起了“映前十分钟”,也就是每周团里在放电影前,由各连轮流演十分钟节目,正愁没节目可演的各个连队,最后演的小品相声几乎全是从这本杂志上扒下来的。它也迅速地成为了基层官兵的最爱。

那年年底老兵退伍时,连队照例要进行个人物资点验。结果,从几个老兵的包里发现了《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为此,我还受到了连队的批评。当个文书也挺不容易的。那几个老兵都是我的朋友,我埋怨他们,把杂志拿走了,别人看什么呀。谁知他们一句话把我呛了回来,杂志不是月月都来吗,我们回家了再想看也看不到了。老兵说的真是挺可怜。

我们就这样成为了《军营文化天地》忠实的读者。一个个军旅明星通过杂志和我们离得越来越近,一个个文化人物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一个个剧本被我们在舞台上反复表演,还有中间的那些彩插,被有的兵悄悄剪下来贴进了日记本。从战士开始,从《军营文化天地》的第一期开始,我就成为了它的读者。从此,再也没有分开。

作者——从此开始启程,飞得再高也不别离

自从读到《军营文化天地》,我就一直想给它投上几篇稿子。可我是一个文学青年,对于通讯类作品只会喜欢而不会动笔。我觉得杂志就像是在天上,我只有仰头去看,根本够不到。读到了自己喜欢的稿子只能一遍遍地看也不敢去模仿着写。

2001年,我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帮助工作。刚一报到,我发现我工作的办公室竟然和《军营文化天地》编辑部只一墙之隔。真有一种穿越感。每天在走廊里遇见杂志的编辑,心里又慌又恐。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对正在打开水的梁粱老师说,我帮你打吧?他竟然吃惊地看着我,然后说我自己的事自己来。他的表情现在想起来还让我记忆犹新,不是高傲是平等,不是勉强是诚恳,那是我第一次觉

得被人拒绝也是一种尊重。说实话,从那时起,我就悄悄地喜欢上了这个群体。但是我还是羞于和他们提起我对杂志的喜爱。直到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把自己写的几个小稿交给了办公室里的一位大姐,让她帮忙去问一问能不能用。那位大姐拿过我的稿子看了看,说写得还可以嘛,然后就出去了。不一会儿,她回来告诉我说,你的稿子我交给余戈编辑了。接着又告诉我,以后你有稿子直接给他就行,他是一个特别有眼光的编辑。其实,从我到出版社帮忙的第一周,我就把杂志上熟悉的编辑名字和他们本人一一对上号了,但我还是没有勇气给他们投稿。后来我的稿子在《军营流行语》栏目中发了出来,并且一下发了两条。拿到杂志的那天晚上,我心中很是忐忑不安,是不是因为那位大姐的面子杂志才发了我的稿呀?如果是那样给他们添了麻烦我可就难过了。有一天,在走廊,编辑余戈遇见了我,他说有空了再给写一组流行语。我的心一下子敞亮起来。从那开始,我就成为了天地的一个作者。但也只是给他们投投稿,而没有更深层次的交流,甚至没有交谈过。但是我知道,我的心中装下了什么。

后来,我当上了指导员。当我有能力来为战士们选一些杂志的时候,我们连队的每个排都订阅了《军营文化天地》。因为我能够想象到他们和我当战士时一样抢着读这本杂志的情景。当然,战士们偶尔看到他们指导员的名字会在杂志中出现,我的虚荣心也得到了一种满足。再后来,我开始当宣传股长。那个时候,我的目光开始关注全团的官兵。每发现一个线索我首先想到的都是这件事给《军营文化天地》写稿子怎么写,因为我实在不会给报纸写稿子,或许是我不会编新闻的缘故吧。我至今都记得有几次我向编辑部汇报我发现的线索,编辑给我回复的短信竟然会有几百字之长。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正式走上了写通讯的道路。团里也发现我并不是一个仅仅会写小说和报告文学的股长,动笔写起通讯也还行。杂志帮助我找到了自己在基层部队的位置与自尊。

2006年,《军营文化天地》在泰山开了一次让我们许多作者成为终身朋友的笔会。那次笔会,杂志要求我们每人交一篇稿子。实际上我刚刚给军区报纸写了一个他们认为啥也不是没法采用的稿子,因为没写先进,也没高唱主旋律,只是讲述了一个失忆的战士在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我觉得我更应该关注小人物的生活,而不是围着领导喜好转,我一直认为军营就是由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组成的。因为没有其他作品,我只好上交了这篇稿件。没有想到的是杂志给了这篇稿子很高的评价,主编许向群告诉我,一个好的作者,目光就要盯向基层,别人关注的人物我们要关注,别人没有关注的,我们杂志也要关注,给他们人文关怀。这个稿子后来在重要位置发了出来。单位的战友们看了之后说,从来没有看过报纸杂志发这样的稿子,其实我们更喜欢读这样的稿子,因为他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也就是从那篇稿子开始,我便走在了书写军营小人物的路上。今年,一家出版社约我出书,我想把我这十来年写过的军营小人物集中到一起,给这些失散于各期杂志上的孩子们安个“家”,没想到一整理,竟然发现这些年我为《军营文化天地》写了20多个通讯,各行各业均有,但主人公的共同特点就是“小”。天地给了这些小人物一个呈现精彩的舞台,也让我逐渐成为了她的老作者。尤其是2013年杂志开办《专栏》以来,我更是为军营小人物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发声站”,让我身边的小人物纷纷亮相,告诉读者,有这样一些人曾在军营走过。

编者——从此开始心仪,哪怕和她一生距离

2003年一直是我在心中纪念的年份。那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竟然有意调我到《军营文化天地》编辑部工作。这是我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从内心讲我十分热爱这本刊物,也会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虽然经过了考察,但我觉得此事不太可能。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没有错。这件事没有给我留下一丁点儿的创伤,没有因为失落而倍感遗憾。它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插曲,想起来就有一种温暖感,因为至少自己心仪的刊物已经把你当成了自家人。很多人的命运当中都曾存在着这样的现实,那就是想得到的东西恰恰得不到。我的幸福就在于,我不曾想得到它,但是它却曾给过我笑脸。因此,我便一直把《军营文化天地》当成了自己内心温存的一块。每当到北京出差,有空没空都要挤出时间到编辑部坐一坐。我的“坐一坐”和很多写新闻的战友到北京找媒体“跑一跑”“坐一坐”是两个概念。和编辑们坐到一起,大家聊家常,聊办刊,大家都活在人间的烟火之中。

再到2010年,我到北京出差半年,没有住的地方,编辑部便以让我帮忙的理由为我找了一间宿舍。那是我第一次到编辑部临时工作。从那时起,我的名字在杂志上出现时加上了“特邀编辑”,这样一个让我有了归属感的身份。那是我第一次为杂志编稿子,生怕出现一点点错误。有时自己都暗自佩服自己哪里来的认真劲儿。以前自己写稿子只是简单地校一下,而现在编辑别人的稿子时竟然会校上五六遍。尤其是遇到一些与杂志风格不太相符的稿子时,为了鼓励作者的积极性,那样的稿子编得简直像是重写一遍。也就是那段时间,我的编辑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把杂志当成自己的杂志,要把自己当成杂志的人。或许,我是用这种方式来圆自己的一个梦吧。

我知道,自己终究不会成为刊物的一名编辑,哪怕和这种身份有着一生也无法跨越的距离,但我的心却从未分开过。一直把它当成自己精神的天与地。这种“天”,就是让我昂着头去寻找追求的方向,文字的追求方向,精神的追求方向。这种“地”,就是让我实实在在地耕耘,厚厚实实的收获。通过刊物,我已经收获了编辑朋友,许多主人公朋友,还有很多读者朋友。

唉,光阴一瞬。光阴只是一瞬呀。情却更浓。一起走,一起唱着歌走吧!让我说声谢谢你——《军营文化天地》!★

责任编辑:方莉

猜你喜欢

团里军营连队
猫眼电影是怎么从美团里长出来的?
军营里的奥运会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一二九团注重连队“两委”后备人才培养
军营游
比翼双飞
角儿
在军营下棋的岁月(一)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军事基础训练与学员队连队化管理的对接路径探析